港股新股发行主要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发行人(拟上市公司)、投资银行(保荐人/承销商)、机构投资者(国际配售部分投资者)和散户(公开发售部分投资者)。
01新股定价
港股新股的发行多数采用累计投标(Book Building)和公开认购混合的招股机制。在发行的初始阶段,承销商首先根据拟发行股票的估值确定出一个价格区间,作为投资者判断股票价值的依据。接着就会向潜在的机构投资者宣传拟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推销(road show)。意向投资者可以在价格区间内按各自的心理价位来填意向申购表,这一申报认购价格和数量的时期就是累计投标期。国际配售——累计投标期结束后,承销商将所有意向机构投资者在同一价格之上的申购量累计计算,得出一系列在不同价格之上的总申购量。最后,按照总申购金额超过发行集资额的一定倍数(即超额认购倍数)对投资者配发股份,这部分称为“国际配售”。公开认购——同时,还会在网上面向公众进行公开认购,券商和银行会开放申购渠道。这就是一般散户可以参与的“打新”。新股定价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在累计投标期间机构投资者所提交的购股申请,同时也会参考公开认购市场散户的认购情绪。这种定价机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散户的利益,也达到了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发行定价的主导作用。发行价格的高低是决定投资者是否申购新股的重要因素,但定价太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认购情绪。定价太高,导致公司估值超出本行业应有范围太多,大家觉得不值,认购自然会少。那定价低一些呢?就商品而言,一般来说,降低价格就能提高销量,但在股票市场,新股降价发行可能会适得其反。大家普遍认为,质地优良的公司,各家都会抢着买,价格肯定不会低,而只有品质不佳没人买的股票,才会降价销售。参与完认购,价格也确定了,就要面临股票分配的问题。
02新股发行规则
我们已经在累计投标期中提到了针对机构和高净值个人用户(证券账户现金超100万美元或800万港元)的“国际配售”。也提到了针对散户的“公开发售”。那我们就分别从公开发售、国际配售和回拨机制来着重看看新股发行。
1.公开发售
散户组,一般占发行量的10%。又分为甲组和乙组。申购一只新股超过500万港元的投资者划进乙组;申购单只新股金额小于或等于500万港元的投资者划进甲组,甲组最少可以申购1手新股。公开发售的股票在甲组和乙组平均分配,即甲组和乙组分别获得公开发售数量的50%。同时,港股新股的公开发售有申购最高限额,每个用户通过公开发售申购新股最大数量为公开发售总量的50%。以美团-W(03690.HK)为例,该公司询价区间为60至72港元,公开发售数量为2401.35万股,最高申购数量即为1200.67万股,则顶格申购需要的资金为8.64亿港元(1200.67万股×72港元/股),香港人把顶格申购称为“顶头锤”。因此针对散户的公开发售部分,乙组的散户并不一定真的就是散户,很多乙组散户的实力比国际发售的机构还要强。当然,公开发售10%的比例并非固定,两种例外情况。一种是公司发行全部面向散户发售,这种一般是融资额1亿港元的小盘股,非常罕见。第二种是大型蓝筹股的发售,公开发售比例一般会低于10%。如小米的公开发售部分仅占总发行量的5%。主要是为了最大化保证发行成功,香港毕竟是一个机构占主导的市场。
2.国际配售
高净值个人、机构组,一般占发行量的90%。也就是说香港新股的发行主要依赖国际发售,如果机构投资者不认可IPO新股的发行定价,这个公司的股票基本就很难发行出去。一家公司如果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均认购不足,但是公司又不想发行失败,最后只能让承销商包销,但这种属于凤毛麟角的特例。一般在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均认购不足的情况下,拟上市公司会降价发行或者直接取消发行。国际配售部分的股票由承销商来分配,分配时首先会关注投资机构的素质,愿意长持的机构和基金会分的较多,承销商的客户也可能获多分,而上市首日即会抛售的机构投资者或者高净值个人用户获配的股票较少,紧俏的股票甚至不会分配给他们。所以对于高净值个人用户来讲,很多时候与其参与国际配售,不如去公开发售的乙组,分配到股票的概率会高得多。同时,在国际配售部分还可以引入机构和个人作为基石投资者。通常会有6个月或以上的锁定期,有利于公司上市后维持股价。可以说基石投资者是国际配售部分中素质最高的机构投资者,承销商会优先向基石投资者配发股票。
3.回拨机制
前面说了公开和国配的初始分配占比,但港股新股发行还设有回拨机制,如果散户认购火热,可以由国际配售部分向公开发售部分回拨,来满足散户的需求。其实公开发售部分的甲组和乙组之间也可以互相回拨,不过没有具体的规则要求,通常会先保障人手一签,然后多认多中。但是公开认购和国际配售之间就有明确的规定了,书上写的挺多,咱们用一个表格直观一点处理:
认购倍数和回拨比例之间的关系
如果国际配售认购不足,也可将未获认购的股票回拨给公开发售,但是,在新股申购实际运作中,如果以机构为主的国际配售部分认购不足,散户认购的公开发售部分可能表现更差,基本不可能从国际配售部分向公开发售部分回拨。港交所规定公开发售部分最低为10%,不管超额认购多少倍,回拨后公开发售部分最高为50%。少数拟上市公司可以向港交所申请豁免遵守以上规定,尤其是大型蓝筹股,上市时融资额大,一般都可以降低标准。对于申购新股的散户而言,遇上热门股,当然希望回拨得越多越好,因为回拨越多越容易中签,中了热门股才可能赚大钱。但是对于有些半冷不热的新股而言,启动回拨机制就是散户的“噩梦”,尤其是超额认购15至50倍这个区间,公开发售量会从10%回拨至30%,散户持货量猛增,不利于上市首日股价表现。
大家认购新股就是为了获利,那既然有获利也可能出现新股破发的情况。新股如果破发,机构和散户赔钱;上市公司上市就破发无法宣传;投资银行保荐的项目如果破发多,以后不会有公司愿意让其保荐。因此,如何保证上市不破发,就成了重点,有个聪明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方法——绿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