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宝山罗泾的一款非遗美食四喜风糕又火了起来。
四喜风糕来自土地的馈赠,承载着罗泾人浓浓的乡情与童年的回忆。历经代代罗泾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时至今日,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更成为传承江南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
岁月更替,传统四喜风糕的造型与口味已不再能满足所有人,变还是不变?又要怎么变?罗泾镇非遗项目管理人郑晓蓉始终思索着这个问题。前段日子,恰逢中秋佳节,多所高校自制的月饼深受师生们喜爱,还成了“热搜网红”,给了郑晓蓉不少启发。
一款传统美食如何在造型、口味上改良、创新?如何保护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日前,罗泾镇非遗项目管理团队与东华大学师生焕新团队及区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就此展开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四喜风糕本身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创新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需要对传统文化基因有所坚守,在传承中进行创新。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杨彬认为,经过长期演变,中华民族形成了科学的饮食观念与丰富的美食文化,文人创造出大量优秀诗文颂扬美食,如今也可通过朗朗上口的诗词提升四喜风糕的知名度。东华大学传播系教授赵高辉提出,在当前发展环境中,更需要从传播的内容体系打造、传播平台和渠道构建、传播主体指认作为抓手,加大四喜风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
创制过多款高校网红糕点的东华大学后勤集团中式高级面点师陆燕有自己的见解。陆燕说,高校网红糕点出圈不仅得益于传统糕饼的外观、形状、馅料的改变,更是由于背后成功的IP营销。四喜风糕要“出圈”,还得讲好故事。本次焕新设计主创、东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唐承鲲对此表示认可。他认为,非遗美食创新离不开品牌创新,未来还需更清晰的产品定位,需要多元口味和地方品牌的双向赋能,并打好与传统习俗链接、通过文旅融合创造体验场景等一系列组合拳。
文字:吴越
编辑:徐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