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赵星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第28期
姓名:赵星
年龄:30岁
社区:密云区鼓楼街道
事迹:2008年创建密云360网,免费宣传密云农村的人和事;带领团队,资助密云水库北27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发动网友救助有白血病人的困难家庭;为社区老人建电子保姆服务平台。目前已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15次。
榜样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只有带领我的团队,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我希望通过自己,把公益的事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企业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在公益的路上,不会回头。
30岁的赵星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他热爱这片土地。
生活在城区的他,因为三年的大学生村官经历,了解到农民生活的不易;他走进社区,看到独居老人生活的无助……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农民有呼,网站有应。”在这个距北京城区90多公里外的远郊区,赵星创建了商业网站——密云360网。
带领70人的团队,资助密云水库以北27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发动网友救助患白血病的困难家庭;为社区老人建立电子服务平台。
赵星说,自己特别赞同一句名言,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公益的初衷,“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是追名逐利,而是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就算当我们苦苦挣扎的时候,也要回报这个社会,因为总有人的生活比你还艰难。”
免费宣传密云农民
“三年大学生村官,我看到农民生活的不易”
8年前,他还是密云太师屯镇城子村一名大学生村官。
虽然生于农村,但多年来跟随父母在城区生活,他对于农村和农民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和报道的表面,以为农民生活安逸。
而在这个只有200多户村民的小山村里,他慢慢发现,很多农民辛苦大半年,一亩地收入不过七八百元。村里引进改良苹果,每年收获季节,除去村委会收去的部分,剩下的,农民就通过路边摆摊销售,由于卖得慢,到来年的五六月份还能买到窖存苹果。
“这么好的苹果,只是因为农民没有销售渠道。”三年村官期满后,2010年,他放弃进入交通局的工作机会,创建了密云360生活网,网站的重要部分,就是为密云农业做宣传。
赵星和密云合作社签订协议,所有与农业沾边的人和事,都可以在网站上免费做宣传。
“以去年来说,在我们网站投一条广告一次收费最低2000元。但给农民做这种免费宣传,名声上去了,可公司销售额却被他放在一边。”公司销售部经理不免无奈,嘴上埋怨,却又默默支持他。
2016年,赵星再次“任性”了一把,他把自己租下办公楼的一层空出来,舍弃一年近60万元的房租,专门为创业青年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并定期进行培训。
“很多农村孩子早早懂事,外出打工学习后,也想着自己创业,但无论场地、资金或是技术,都是他们望尘莫及的。我们当初创业时一步一步都格外艰难,但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现在我有能力了,也希望能为他们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赵星说。
帮助27个贫困孩子
“他们是密云的未来,我想尽所能资助他们”
农民之外,赵星最关注的,还有困难农民的孩子。
“互联网本身就具备公益属性。”赵星说道,2012年时,网站刚成型,了解到密云水库以北,很多孩子或是孤儿,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基本跟着老人生活,没有经济来源。在和当地政府联系后,他们开始为27个品学兼优的困境儿童提供资助。
赵星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去这些家庭探访,了解真实情况。
他还记得,在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年仅12岁的梦梦,承受着家里一次次变故。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房子破旧,冬天时只盖一个塑料布似的被子,每天睡觉都不脱衣服,怕太冷生病影响上学。
这样的孩子很懂事,成绩总是在班级名列前茅,“我们不仅资助学费、生活费,给孩子们买商业保险,还会经常带他们去买书本,买衣服。虽然和密云城区距离不远,可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差距太大,有次请全部孩子在一家西餐厅吃比萨,一个孩子吃着吃着就哭了,因为他是第一次吃西餐。”
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公益事业,赵星创办了云播社会工作事务所,定点协议捐助,来帮助患病儿童和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自成立以来,这个非公组织已为社会奉献资金及物资总价值超过100万元。
赵星想做的就是一家扎扎实实的社区互联网公司,虽然不像城里的互联网公司那么高大上,但这些年下来,资助儿童和公益方面的事情,是他和这个年轻团队真心想做的。“有了荣誉感,自然就有了使命感。”
在社区当“电子保姆”
“我们有一天也会老,社区扶老也是为自己”
在网站所在的办公楼内,一间玻璃房被分为不同的小隔间,桌上摆着电话,6位工作人员坐在桌前,每隔几分钟,就会接听一通电话。
“你好,请问你是在哪个社区,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接通电话后,客服人员询问道。
2016年,在网站平台公益项目被更多人知晓后,果园街道办的人找到赵星,“我们这边有一个社区扶老帮助的公益项目,你们愿不愿意接手试试。”
赵星有过犹豫,他跟着街道工作人员,前往城区老人家中探访。很多孤寡老人,年近八旬,出门不便,身边却连个帮忙买菜的人都没有;有的老旧小区里,老人家庭情况差,完全靠政府补贴生活,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却没钱找人修理。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我们的父母也会老,这些困难的老人,我们得伸手帮帮。”赵星答应下来,把办公室划出一个片区,专门用来做社区扶老项目。
他建了一个电子保姆服务平台,为密云城区居住的60岁以上老人、残障居民、优抚群体,开通了一条热线电话,提供36项免费服务。
“比如,帮老人代购生活用品,简单的水电维修,紧急呼救,上门帮扶等等,我们只收物品的原本费用,比如帮着去超市买米,只收取米的费用,服务完全免费。”赵星举例道。
平台每月的电话量上千条,每月服务的老人至少六七百人。随着老人电话数量的增加,这个服务队伍的工作人员,已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23人,其中包括13个人专门进行上门服务,6个人负责接电话,还有几名技术和保洁人员。
赵星规定,上门服务的队员,涉及物品在30元以内的,可根据老人困难情况,决定是否收费。实在困难的老人,物品超过30元的,也可申请免费。
一年下来,平台人员开支费用就在200多万,而政府补贴只有几十万元。他想起最初很多人劝自己放弃,“但我想既然做了,就要坚持下去。很多老人一旦开始相信我们的服务队,我们想中断也断不了。”
他说,“从企业角度来说,如果一年有100万的利润,我们敢拿出来50万出来做公益。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发展。相反,公益也是一种投资,我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赢回的却是团队的品牌和知名度。”
【大家问】
问:当大学生村官的经历对后来爱上公益有何影响?
答: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我了解到很多农民虽然离城区很近,但生活收入很低,开支也不比城里少多少。他们的孩子也一样,有的父母还常年打工在外,我希望给这些农民和孩子更多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和城里人一样,可以买玩具、买书之类的东西。网站的建立,也是当村官时,觉得利用网站,可以拉近城市和农村的距离。
问:社区扶老项目会一直免收服务费吗?这笔费用靠什么支撑?
答:对符合项目的老人,肯定会一直都免服务费,我们希望在未来,不断扩大接受服务的老人数量和范围。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和企业的经营融为一体,我们通过网络宣传推广,在社区和居委会举办活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口口相传。现在陆续开始有年轻人使用,对他们的服务是收费的,我们就依靠这些对年轻人的服务所获取的利润,来支撑老人部分。
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