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浦西第一高楼明天广场抛售246套房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悉,这已经是第三次拍卖,距离第一次拍卖的25.71亿元,足足降价近6亿,最终以19.907亿价格卖出,折算下来,一套仅需809亿人民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南京西路,这个价格堪称大甩卖!
究竟谁是这246套房产的主人?深究之下,一个神秘石油大亨的没落帝国浮出水面!
叶简明,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最高峰时,营收2631亿元,拥有13家一级公司和上市企业,参股合作企业遍布海内外。世界500强企业,被誉为中国的“第四桶油”!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三桶油垄断的基础上,能取得如此成绩,叶简明着实不简单!他是如何取得成功?又是如何崩塌的呢?
01
扑朔迷离的家世
据《财富》记者专访叶简明报道,1977年,叶简明出身于福建建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家里从事木材生意,从小耳濡目染,叶简明很有生意头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捣鼓小生意赚了几万元。
大学毕业之后,有一个港商到福建经商,开发小商品市场,招商引资赚了很多钱,开始高速扩展市场,结果市场过剩,盖好的房子几年都卖不出去!
叶简明看到了商机,提出低价接手港商的不良资产,三年结清账款!港商一口答应,结果叶简明一个月就把房子全卖光,赚了几千万元,完成了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
2002年,当普通的年轻人才刚刚走出社会步入职场的时候,25岁的叶简明在福州创立了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
然而事情似乎不是这么简单,工商局信息显示,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而非叶简明对外宣称的2002年。
中字头公司,而且还是国企巨头垄断的能源行业,25岁的叶简明是如何入主成为董事会主席的呢?
民间人士猜测,叶简明身世不简单,疑似红色贵族之后!然而记者深入走访却发现,叶简明家族非但不显赫,与他自己宣称的殷实家境亦有一段距离。
叶简明出身于福建北部的观前村一个普通人家,当地人也鲜少知道观前村出了一个全球大富豪,只有2013年拔地而起的叶氏祠堂,提醒着走过路过的人,叶家出了一个能人。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乡村,出了一个石油大亨,当地人却鲜有耳闻,事情似乎有点说不过去!随着叶简明移居香港,他的身世之谜愈加扑朔迷离。
02
为人低调,手段老辣
曾经被称为中国第四桶油,民营企业杀入巨头垄断的石油行业,资产业务遍及全球,世界500强,营收一度超过万达、万科。董事会主席叶简明却极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低调得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就连公司内部管理人员都极少与叶简明见面,被称为“隐士一般的国王”。
与其低调的处世风格大相径庭的是,他的商业手段十分老辣!
短短十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成长为世界五百强企业领袖,中国的洛克菲勒,叶简明的商业手段着实不简单。
叶简明是“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未免夸大其词,但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行政性垄断特征明显的石油石化行业,用十几年时间成为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而且在上中下游同时进行国际布局的油气供应商,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也难免会引起人们对其背景的猜想—— 他是哪个“叶”?替谁打理资产?他在承担什么特殊任务?等等。
石油,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在华信能源创立之初,就一直秉持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发展石油贸易,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立华信金融平台体系,为华信能源进行融资。
纵观叶简明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这个人十分懂得借势,换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擅长巴结政府、高官和国企。甚至把华信能源包装得比国企更加像是国企(这也是令人怀疑其实为红色代言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开始,华信能源从涉及“远华走私案”的厦门华航石油公司拍卖中取得石油牌照,进军石油行业。通过贿赂甘肃原省委书记结识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成功入股海南银行取得金融牌照。
政企勾结,令华信能源得以在国企垄断的石油行业站稳跟脚,银行背书则令华信能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在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的帮助下,海南华信公司获得国家开发银行48亿美元综合授信额度。
尝试到金融甜头的叶简明,联合早期的创业伙伴建立了一系列众星捧月的“卫星公司”,公司之间互为贸易上下游,相互参股担保,通过各个公司之间互相串通的虚假交易和流水,华信不断开立信用证,滚雪球式的借贷,偿债,再融资!现金流源源不断的流入。
公司规模得以迅速做大,贸易涉及的石油加工、储运码头设施、终端销售网络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原油、成品油商业储备库和原油码头的建设与经营管理。
通过贷款换取上游石油权益进行石油国际贸易,并通过金融获利成了华信能源主要的发展战略。
2009-2016年间,华信的营收从3.35亿暴涨到了2472.55亿元,增幅高达700倍!但高速狂奔的业绩背后,毛利率仅有2%左右,华信的资金链有多紧张可想而知。
为了缓解资金链紧张,叶简明不得日夜奔波,到处猎聘优质资产,为华信做背书,以便寻求更多的融资与接待。
他一方面把目光投向海外,一方面把触手伸向了资金紧张的国企。
短短几年间,华信能源就在国际上完成了几次举世震惊的收购案,包括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旗下KMGI51%股权,收购俄油14.16%股份,甚至拿下J&T金融集团50%股权,成为首家持有欧洲银行一半股份的中国民营公司。
叶简明非常擅长把公司运作和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讲故事,借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东风,一方面在国际上宣传华信能源的国企背景,游走在国际政要之间,另一方面则游刃有余的把海外的故事搬回中国,挖掘优质资产。
华信的钱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借贷,融资!不停的狩猎优质资产,抵押借款,填补亏空,陷入恶性循环。
03
融资骗术,坑惨国企
华信能源的高速扩张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策略。
华信的融资秘术是:收购资质较好的企业主体,不全额支付收购款,但设法取得实际控制公司之后,立即接管被收购主体的财务部门,以被收购企业为平台为华信融资。
北方石油和云能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015年,华信拟出资6亿元购买北方石油60%股份,在支付了两亿股权交易款之后,华信就大张旗鼓的入驻北方石油,接管了财务部门,利用北方石油的优良资产进行贷款。
以北方石油旗下靖江油库为抵押,向某金融公司贷款6亿,再通过虚假关联交易,将款项转回华信。
其次,将北方石油注册资本从5亿增资到10亿,增资款同样以融资方式取得。然后再把款项转移至华信相关联公司。
华信仅花了2亿就获得了北方石油控制权,两次融资,一共11亿,几乎掏光了北方石油家底,只留下一屁股债务。叶简明从中获益9亿。
同样的操作手法被运用在了云能投上,通过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叶简明大肆敛财,给这些公司留下巨额欠债。
这样的方式,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公司停止扩张,无法得到新的融资借款,资金难以周转,资金链一下子就会坍塌,留下满地鸡毛。
失控的华信不得不停的收购扩大规模,用新的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填补过去的亏空,维持脆弱的资金链运转。在这样的不得已中,华信规模突破2634亿,名列世界500强222位。
当全世界都在为这个新晋的中国石油大亨欢呼的时候,叶简明却越发的深居简出,忧虑重重。
而此时的叶简明却越发的心虚,在其发表的《当“盛夏”与“严冬”仅一步之遥》一文中,这种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体现得淋漓尽致。
“登上山顶之后,可能面临的是三面悬崖。”叶简明在文章里说。
04
集体制民营企业?金蝉脱壳!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华信这种不可持续的扩张方式终于迎来了大审判!
2017年底,香港一名官员被捕,被指控通过关系帮叶简明向乍得总统行贿!之后,甘肃省书记王三运下台,叶简明行贿骗贷的一事随之浮出水面!
叶简明苦心孤诣搭建的千亿石油帝国瞬间崩塌,叶简明本人也随之人间蒸发。
目前华信及其关联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阶段,合并资产为570.57亿元,负债高达1878.1亿元,净负债1307.53亿元。
原本以为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又是一个卷款跑路的老赖的故事。
然而,令人啧啧称奇的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惊奇的发现,叶简明竟然不是负责人,也不是股东!!
一个割了国家韭菜的人竟然能金蝉脱壳,不翼而飞吗?
这源于叶简明独创的集体民营制,简单来讲就是多家关联公司共同持股,15家关联公司股东又是各种复杂的交叉持股,母公司所有权究竟属于谁,难以厘清。但叶简明,很显然已经不在其中。
他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