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阿芙乐尔】苏联74年,有个问题困扰每一代领导人,却被基辛格看透

引言:

美国前国务卿,政坛的常青树基辛格先生,可谓我们的老朋友了。

作为美国最具眼光的战略家,这个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犹太人,在长达近半个世纪中,用自己的远见和睿智,影响了美国外交的方方面面。

如果用我们的说法形容,基辛格堪称美国国士,还是无双国士那种。

他说过的名言举不胜举,但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甚至胆寒的则是这一句话: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这句名言背后的三个东西,石油,粮食和货币,这三样东西也成了美国霸业的根基。

(美国最具远见的战略家)

石油和货币相辅相成,组成了石油美元,进而成就了美国霸业,但要想控制所有人,需要粮食霸权。美国孜孜以求追寻的粮食霸权之路,却并不顺利。不过这不顺利,并不代表没有成果,曾经和美国双雄争霸的苏联,就是倒在了粮食上。

基于此,我也有一句话要说:

那么苏联的粮食问题,为何会成为压垮超级大国的催命符?

让我们回溯时光,跨越苏联存在的74年去看看吧!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一:粮食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4日)晚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成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序幕。在这场轰鸣的序幕过后,二月革命没有完成的使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民主政府,终于在列宁手上实现了。

11月8日,列宁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随即颁布两项法令。

一为《和平法令》,二为《土地法令》

前一个法令,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旷日持久的欧陆争霸,彻底从一战中抽身。

后一个法令,通过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化,没收地主、皇室、寺院、教堂的土地,奠定了苏联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使得俄国农民无偿获得了1.5亿公顷的土地,无数农民因赎地而欠下的30亿卢布债款也被取消。

第一个法令是基于国家安全现实考虑结果,第二个法令则是国家长治久安必要措施。

土地法令的实施,消灭了俄国封建地主阶级,也让苏联获得了广泛的劳动农民支持。

这话是列宁名言,也是列宁对于新生苏联如何生存的最直观认识,让人民吃饱饭。

(伟大的列宁)

但是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形势,还有各种天灾人祸,让苏联在列宁时代经历了无数粮食困局,也引发了无数令人诟病的事情。

特别是1920年发生的严重旱灾,更是让全俄农业受损严重,农产出仅仅只有1913年的一半不到,播种面积更是降低到了1916年的四分之一。

1920年严重的粮食问题,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30多省的饥荒,进而产生暴动,诺不是图哈切夫斯基的临危受命,平定坦波夫省暴动,苏联危矣!

基于错误举措的反思,在国内内战结束之后,列宁于1921年3月的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决定施行新经济政策,在尊重小农经济为主的俄国农业客观基础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新经济政策,是什么?简言之就是!

农业上,用征收粮食税方式,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

工业上,允许外资企业代管无力经营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的调节作用。

这是依据苏联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实际状况,选择的过度道路。

这个政策转变,终于让苏俄农业生产恢复活力。

截止1928年新经济政策结束时,苏俄农产出已经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

这个政策也在1928年,被斯大林给废除了。

(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钢铁雄心。

斯大林有一个绰号叫做钢铁,这个绰号和他的俄语名字сталь有关。

сталь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钢铁,寓意如同钢铁一般的意志,也是铁腕的斯大林用名字诠释自己为政举措的方式。

在经过一系列政治博弈,正式接过苏联权柄后,斯大林意识到的最大问题是:这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

孤立无援的根源,就是这个国家在列宁时代,热衷于搞世界革命,是革命的策源地。革命这个词,在旧欧洲那里无疑是不受待见的。当年的法国大革命,弄了一轮,让国王皇帝们胆战心惊,这个世界革命的口号当然让欧洲国家人人自危。

(丘吉尔反苏)

按丘吉尔说法就是:

因此,整个欧洲对苏联的态度都是仇视为主,这成了他们的共同价值观。

备受仇视的现实,让斯大林对于国家的安全,深怀忧虑。

忧虑来忧虑去,如何才能解忧?自强就成最佳选择,而如何自强?答案是工业化。

只有工业化了,国家硬实力上去了,军事实力加强了,才有自保的能力。

于是,整个斯大林时代,苏联将全部人力、财力几乎都投入发展工业和军事科技上。

在大战略上讲,为了国家安全,这无可厚非!

可重视了工业化,必然会轻视农业,因为资金就那么多,不能两头兼顾,于是牺牲农业强化工业成了必然。

苏联严峻的国家安全局势,让苏联走上恶性循环。‍

殖民时代和资本帝国时代的经验教训,斯大林并没有吸取,用农业补贴工业是所有强国快速崛起的根源,但是这根源有个前提,那就是在不伤及农业基础的原则下进行。

可专注于钢铁思维的斯大林,没有考虑那么多,或者说来不及考虑那么多。

迫在眉睫的威胁下,让工业化是斯大林眼中最关注的事情。

(斯大林)

随后,苏联在钢铁带领下,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用粮食出口创汇换来的资金,买回了无数工业所需的机械设备。

西方国家爆发的经济危机,还有大萧条给了斯大林绝好的抄底机会。

眼见低价收购的钱依旧不够买设备,斯大林决定在1927年开始推进农业集体化建设,在1928年废除了列宁颁布的新经济政策,以求强化农业集体化。

仅仅五年时间,苏联大地上出现了覆盖全国近八成多耕地的集体农庄。

在这场农业集体化风潮中,无数农民强烈表达了反对。

他们不种田,不交粮,用行动抗拒农业集体化,可是这一切反对,在斯大林哪里都碰了钉子。反对无效和强制执行,大大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终于酿成大祸。

乌克兰大饥荒,就是在这个时段爆发。

欧洲粮仓黑土地遍布的乌克兰,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剪刀差搜刮农业反哺工业的方式,让苏联农民苦不堪言,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居然只有1940年的40%。

农业成全了工业,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成了世界第二工业国,打赢了二战,成就了超级大国的根基。只是这根基,有点头重脚轻根底浅!

少了农业的扶持,苏联犹如虚胖患者,拳头虎虎生威,却脚步沉重,这沉重的脚步,必定有代价,就看后来者如何做了?

(强大的苏联)

三:赫鲁晓夫玉米狂想曲。

1953年斯大林去世,一场激烈的政治博弈后,赫鲁晓夫成了这个庞大国家新的掌舵人。在稳固自己权威后,赫鲁晓夫迫不及待的将清算的目标瞄准前任斯大林。

曾经的钢铁变成了独夫,就连遗体都被迁出列宁墓。

完成清算之后,赫鲁晓夫开始寻思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工业如此强大,可农业却如此糟糕,让赫鲁晓夫下决心改善农业现状。这无疑是正确的举措,如果方法对的话,应该可以缓解苏联的农业困境。

为此赫鲁晓夫很是筹谋了一段时间,施行了不少举措。

他先是宣布,取消集体农庄中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这个举措提高了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积极性。随后他又开展拓荒运动,用四年时间开垦出4000万公顷土地。

(赫鲁晓夫的玉米狂想曲)

这两大举措并举后,效果立竿见影,苏联粮食产量,在赫鲁晓夫当政五年后,增加了6000万吨。不容易啊,不容易,苏联粮食产量终于正增长了。

但是这增长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苏联农业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那就是集体农场体制僵化,造成的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

农业问题尾大不掉让赫鲁晓夫急于找办法,推进玉米种植就是赫鲁晓夫想到的办法。

在赫鲁晓夫大力推进下,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增加到1955年的1800万公顷,依旧不满足的赫鲁晓夫下达了在1960年,将玉米种植面积提高到2800万公顷的目标。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受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问美国。

这场访问,美国媒体用“惊动世界的13天”作为报道名称。

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在戴维营会谈缓和了关系,并发表了会谈公报,在好莱坞参加午宴,和玛丽莲梦露同桌原了一把追星梦。

这次访问,最后,最让赫鲁晓夫印象深刻的,则是在美国著名的加斯特农场上,看到的那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

美国人种玉米的盛况,更坚定了赫鲁晓夫早已在推进的全国种植玉米计划。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在赫鲁晓夫的极力推进之下,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了完成种植目标,开始作假,掀起浮夸风。甚至有不少地方,在并不适合种植玉米的耕地上种植玉米。

有些地方农业负责人,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从国外进口玉米棒子,谎报收成蒙混过关。

因为水土不服,苏联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有很多颗粒无收,不仅无法满足为牲畜提供饲料的初衷,还危及了苏联粮食安全。

苏联的粮食产量,因为错误指挥,投入不够,开始迅速下降甚至开始了减产。

1962年粮食出现欠收,玉米变成了棒槌,赫鲁晓夫也有了一个别称:玉米棒子。

由此可见,这农业问题,光重视是不行的,要讲究专业性,不能乱指挥。

乱指挥后果很严重,这不1963年,后果就来了。

1963年,苏联农业的收成状况进一步恶化,耕地大面积欠收让苏联顾不得老大脸面,终止了对于东欧地区华约国家的粮食出口不说,还拉下脸来去美国求购粮食。

这脸丢的有点大啊?刚刚过去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赚了面子输了里子,依旧耿耿于怀。面对如此机会,当然要狠宰一刀。

面对美国的坐地起价,苏联不得不拿出近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还有大量的低价石油,换取了美国1200万吨的粮食出口。

黄金储备是苏联在世界市场的硬通货,一下子用了三分之一,石油资源是苏联在世界市场赚钱的资源,一下大量抛售,让苏联损失不少。

一场丢人丢到底的粮食危机,让赫鲁晓夫痛彻心扉。

后续勃列日涅夫还有其他人的政变,更让赫鲁晓夫失去了复仇的机会。

他被退休了,苏联迎来了新时代。

一个属于勋章帝的时代,全金属狂潮的时代。

(赫鲁晓夫和玉米)

四:勃列日涅夫全金属狂潮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拥有无数外号的苏联美男子。

身材高大威猛的他,最喜欢的事情有两件!

一是喜欢行吻礼,二是喜欢发勋章。

这也间接体现了勃列日涅夫的性格,彪悍而又爱现。

基于此,才有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强势崛起,进而压制美国一头。

那个时候的苏联,是狂飙突进的时代,将全国资源全部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苏联,在冷战之中开始咄咄逼人起来。

可是看上去咄咄逼人的苏联,依旧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严重。

(勃列日涅夫)

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采用两条腿走路方式进行。

第一:致力于拓荒生产,却不寻求农业改革,加强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选择外购粮食模式,粮食进口成了常态。

为何将粮食问题交给市场?其实勃列日涅夫也有难处。

想改革太难,加强农业投入见效太慢,还会影响和美国争霸胜负,不如外购粮食。

而且那个时候的苏联,正是财大气粗的时候。

二战以后的世界,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也是石油资源越来越重要的世界,而苏联恰恰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借助石油需求量飞涨,价格飞升契机,苏联外汇收入赚的盆满钵满,完全不担心没钱买粮食。

不仅如此,美苏第二次粮食战争上苏联投机取胜,更坚定了将进口进行到底的觉悟。

1972年时,苏联农业因为自然灾害,迎来了一场灾年,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粮食减产严重。美国人一看,眉开眼笑的等着苏联人上门求购,指望狠狠宰苏联一笔。

谁曾想,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指挥下淡定无比。

不断对外宣布,所谓的天灾减产是谎言,苏联在1972年迎来了大丰收。外宣部门也配合农业部门宣传,弄出了不少欢庆丰收的宣传照片。这些宣传照片,后续被美国情报部门核实为真的。

顿时,指望能大赚一笔的美国粮商慌了,一个个开始低价抛售手中的粮食。

而苏联人则反应迅速地将被低价抛售的粮食全部买了回来。

这一抛一买,短时间内苏联就低价购置美国3000万吨粮食,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粮食问题是最大问题)

等美国人明白过来的时候,苏联人早已打完收工,胜利而归。

这样的操作,在70年代连续发生数次,每一次都是苏联博弈胜利。

连续的胜利,还有石油价格的高企,让苏联人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不看重。

因为世界粮食市场,并没有霸主的存在,也少有能控制价格的国家出现,这给了苏联辗转腾挪的空间。

但,苏联人发现的空间,美国人当然也发现了。

自由竞争的世界粮食市场遏制不了苏联,那就左右世界粮食安全呗。

随后基辛格的名言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基于此,美国开始筹谋建立农业霸权,无数如孟山都这样的种子公司和粮食企业开始了周密行动,他们配合美国政府,构筑了围堵苏联的一张粮食大网。

最终,这张网在1980年落下。

那一年1月4日,美国总统卡特以苏联在前一年入侵阿富汗为由,决定制裁苏联,顺势取消出口苏联1700万吨谷物的合同,这就是冷战转折期著名的“谷物禁运”事件。

这次事件的发生,给苏联敲响警钟,但苏联人除了通过游说西方政客,放开粮食出口之外,并没有进行保障粮食安全的变革,依旧指望通过进口粮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治标不治本,势必会出大问题。

这个问题,在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终于出现了。

西方收网了!

(意气风发的戈尔巴乔夫)

五:戈尔巴乔夫有多憋屈?

1982年11月10日,高大威猛的勃列日涅夫驾鹤西去,留下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帝国。无数人都知道,这个帝国弊端无数问题多多,都在寻思着如何改变。

可接连上台的老人们,没有一个能坚持二年以上的。

安德罗波夫干了1年3个月,轰轰烈烈的安氏改革,却跟随安德罗波夫去世一起终结。安德罗波夫之后,是契尔年科执政,他继承了部分安德罗波夫的政策,维持了苏联的稳定,但契尔年科的问题依旧是年岁太大,在执政13个月后死于任上。

契尔年科去世后,苏联终于迎来了最后,也是最憋屈的领袖戈尔巴乔夫。

那一年是1985年3月11日,年轻的戈尔巴乔夫踌躇满志的步入了克里姆林宫。

听闻消息的美国总统里根,开始了自己的进攻。

一方面,美国人一改原来对世界粮食市场的控制,鼓励粮食自由贸易。

当时西方国家对农业都实行了大量补贴政策,很多国家都有余粮,里根提出自由贸易,目的就是开放竞争降低粮食价格,麻痹苏联。

一看西方弄粮食自由贸易,苏联开心无比。

粮食价格要降的预期,让苏联人放缓了对于农业的改革,苏联对于西方和美国粮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苏联人放弃警惕之后,里根立马又开启了第二招。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

这第二招就是,推动国际油价的暴跌。

在美国政府鼓动助推下,沙特大幅增加石油产量,国际油价在大幅增产后,应声而下。1985年底到1986年7月,仅仅半年多,油价就从26.5美元一桶降到9.61美元。

石油价格大幅度暴跌,让苏联外汇收入快速下降。外汇储备也在不断进口粮食的情况下,快速消耗,内忧外患情况下,苏联开始了战略收缩,并在1989年撤出了阿富汗。

可是这一切为时已晚!

早已在等待机会的美国和盟友们,在1990年等来了机会。

那一年,全世界农业欠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那一年,美国和西方盟友大幅度抬高世界粮食价格同时,还收缩资本市场贷款。

早已深陷外债泥潭的苏联,石油收入锐减,财政危机严重,指望贷款买粮食,又遇见了无款可贷,粮价高企买不到粮食的绝境。

如此状况下,苏联不得不放下面子,苦苦哀求美国人,将吃不完的,甚至过期的产品卖给苏联人,可惜的是,美国人等这个机会等了这么久。

要帮忙啊?弄经济改革啊,弄政治改革啊,弄市场经济啊?

随后,被忽悠的戈尔巴乔夫非常配合的开始变革,然后,苏联的命运终结来了。

群狼环饲的西方,如何会放过苏联?他们只会落井下石,推波助澜。

貌似强大的帝国,在被分食之后倒塌了。

徒留下老百姓在痛苦中求存,戈尔巴乔夫时代几乎是处处退让,然后就投降了。

憋屈。

(苏联解体)

尾声:

苏联解体之后的上世纪90年代,是俄罗斯最困难的时期。

那个时候俄国的人均寿命,锐减10岁多,出生率从17%锐减到8.3%,死亡率从8%增加到14.7%甚至15.7%。

魔幻的一幕,在曾经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上演了。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列宁的那句话:粮食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别管你多么强大,科技多么牛逼的国家,粮食供应有问题,也是空中阁楼。

说完这么多,再看今日中国,我们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背后段落良苦用心,就可以体会了。

这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了中国的基本主粮安全,但中国依旧要进口大量的其他农产品。

根据中国《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所示。

我国除了主粮安全有保障之外,其他粮食产品高度依赖进口,且进口额趋势是逐年递增。

这背后的粮食安全问题,不由得让人深思警惕,因为强大的苏联教训在前啊。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阿芙乐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阿芙乐尔是什么意思,阿芙乐尔号”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