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
一座美的令人走神“海中之城”
你可能并不了解
红色文化在这个城市
拥有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
在这片革命热土上
刻下了一个个永恒的印记
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红色传人
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
踏上寻找红色文化之旅
第一站:甲午战争陈列馆
——以史为鉴 警钟长鸣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政府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站: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红色胶东的历史源头
天福山起义,是中共胶东特委于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天福山组织发动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又称“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
天福山起义不仅仅指起义仪式当天,而是从这天直到1938年9月18日起义队伍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这一光辉历程。
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创立了胶东第一支人民武装,这一枪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极大地扩张了共产党在胶东的影响,激发了胶东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天福山起义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孕育了一代代革命英雄儿女,被誉为胶东的“井冈山”。
第三站: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
——以命相救 人民至上
1942年11月23日,日军两万人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血洗扫荡,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在山上,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名战士毅然自行决定留下来解救乡亲们,为了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四次进出包围圈,分批掩护千余名群众突出重围,自己却血洒马石山,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穿越岁月的锋光,依然可以感受到勇士们的热血豪情。
十勇士只有七人被证实了名字,谁也不知道,那十名战士籍贯何方,生于何年,甚至完整精确的身份也是难寻,但那四进包围圈救走老百姓的无畏英魂,代表了共产党人在抗日中最无上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胆魄,会永远留在马石山上,永远传承下去。
第四站:胶东育儿所纪念馆
——以命相助 水乳交融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
为民族大义,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乳山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她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生死关头甚至舍弃亲生骨肉。
在日军扫荡和迁徙中,胶东育儿所的乳儿无一伤亡。
一腔热血支援革命,一丝生机留给乳儿,一生付出不求回报。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乳娘们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
“忠心向党、感恩图报、坚贞不屈、慷慨无私”的乳娘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第五站: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无私奉献 以身许国
郭永怀,1909年4月生于威海荣成市,是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68年12月,郭永怀从青海基地飞赴北京时不幸遭遇坠机事故遇难,在飞机失事起火的瞬间,郭永怀用血肉之躯保护了绝密技术资料完好无损。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映入眼帘,寥寥数字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先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表达了郭永怀先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情与忠诚。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时代的沧桑感使我们更对其产生一种久违的眷恋与心灵的洗涤,这种沧桑感使我们内心油然感恩于现在,感恩于离我们已远去的一代英烈,眷恋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历史的车轮已不知不觉把我们带回了现实,定格在了武警威海支队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武警威海支队秉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培养出一批批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过硬、完成任务出色的红色传人
浓厚文化氛围 感悟红色精神
走进武警威海支队,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如沐春风,支队为达到润物化人、励志育人的目标要求,注重把红色元素渗透到营区“武化”之中,努力营造“进门受教育、进院受熏陶”的良好氛围,精心创设标语灯箱、板报橱窗,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平台,在政工网开辟红色专栏,分门别类上传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搭上网络快车,使红色文化进入军营、进入课堂、进入官兵生活,让官兵时时处处置身于红色文化感染熏陶中,唤起心灵共鸣,启发行动自觉。
坚定红色信仰 传承红色基因
支队始终把党史军史战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习主席关于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纳入理论学习、干部培训和党团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坚持将革命老前辈“请进来”讲述光荣传统,组织官兵“走出去”参观红色基地,广泛开展学习红色文化、教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畅谈红色电影活动,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导官兵在红色文化熏陶中坚定信念,在感悟红色文化中传承精神,在实践红色传统中锤炼意志,无声的滋润着每一名官兵的忠诚、信仰、理想、宗旨和品性,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
深化战斗基因 戮力练兵备战
支队始终把端牢执勤“饭碗”、干好维稳大事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沃土。
牢固树立“哨位就是战场、岗位就是战位”的思想,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戒备状态,不厌战、不烦躁、不懈怠,平时训练中勇于挑战极限、战胜自我,敢于在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中反复摔打磨砺,敢于在艰苦的训练考验中铸就钢筋铁骨,敢于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锤炼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 “为了捍卫和平,我们时刻准备着”,这是支队官兵心里发出的呐喊。
历史重担扛在肩,强军使命催人进,强军目标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支队每一名官兵都肩负着强军的使命,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忠诚与奉献保卫着祖国安全、社会稳定。
作者:武警威海支队 王 杰 郭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