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陆孙】《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会被台湾翻译成《刺激1995》?丨壹读百科

两岸三地一家亲,但是在电影译名方面……分歧却大到有时难以互相理解。

壹读君(微信:yiduiread)翻了翻最近正在港台上映和即将上映的国外影片们,有《与森林共舞》(大陆叫《奇幻森林》),《白宫沦陷2:伦敦沦陷》(到底哪个国家?),《特务傻的孖》(谁又能想到这其实是《废柴特工》?)

_(:зゝ∠)_

正如在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和豆瓣网同时得分排名第一位的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大陆译名是逐字翻译的《肖申克的救赎》,香港译名是关键场景的《月黑高飞》,台湾译名就突然福至心灵成为……《刺激1995》了。

同样是汉语,在外来译名上如此之大的差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影院常年包场的值班壹读君丨胡桑桑

译名是如何被确定的?

正如许多人类智慧的结晶并没有焚香沐浴的前戏一般,电影译名的诞生让人觉得神乎其神,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端的地方。简单来说,无论大陆、台湾还是香港,目前引进的电影片名都是由发行方头脑风暴出备选然后交给片方决定。

会对译名起作用的通常有四方:原片名、翻译发起者(片方或者发行方)、译者和译名接受者(观众)。发行方可能有自己的商业考量或者偏好,观众的层次和喜好也会对译名产生影响。

比如上文提到被人嘲笑已久的《刺激1995》,这个译名的由来简直是说来话长。

1994年是众所周知的佳片井喷年,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包括《阿甘正传》、《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低俗小说》、《机智问答》和《肖申克的救赎》,最终《阿甘正传》获奖。虽然现在看来,《肖申克的救赎》在各个榜单排位上都甩《阿甘正传》好几截,但对于1995年在台湾的引进发行,没得奖就意味着缺少足够的宣传点。

所以机智的台湾片方就强行天无绝人之路了一下。

1994年台湾引进了1973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刺激》(The Sting,大陆译名《骗中骗》),所以他们觉得“反正最后都是靠一个骗局远走高飞了,很一致嘛”,就把《肖申克的救赎》强行给《刺激1995》了。

对了它还有后话,1998年引进的《重返伊甸园》(Return to Paradise)也同理可证地强行成了《刺激1998》。不过后来还有一部叫《刺激2005》的香港电影……就纯粹是自己刺激自己了。

不过早年,大陆还有不成文的条例,所有的外文译名,包括片名、书名和人名,统统都要以新华社的译名为标准。所以在1993年大陆正式引进大片之前,如果新华社没有提到过这部电影,它就没有译名。嗯呢就是这么霸道,所以这之前很多译名都是沿用的香港或者台湾的翻译。也有例外,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统统都会沿用文学作品的原名。比如把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成《廊桥遗梦》就是出自资中筠先生对原书的翻译。

译名除了“我是什么”之外还是什么?

当然,电影的片名和译名,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大略地展示电影内容。但毕竟,大部分的电影在宣传广告上都只能展示海报、片名/译名和主创,所以作为电影宣传中“最大的字”,一部电影的译名,到底承载了多少意义?

它要能感召和吸引受众。当译名作为片名要出现在各种宣传中的时候,它的意义其实就相当于广告语。

怎么才能让人看到它就想要走进电影院呢?这就是译者需要努力的部分。

比如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的《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美食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等等一系列总动员,就都是从最早的那部 Toy Story 开始的。《玩具总动员》当年以3千万美元的制作预算,最终在全球收获了3.6亿美元的票房,影评人对它的好评度几乎为100%。如此之好的口碑,怎能不好好利用?所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总动员”译名,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人每次看到都会联想到之前的好口碑。

不过壹读君(微信:yiduiread)特别吐槽一下,那个竟然还要出续集的《汽车X总动员》绝对是失败的反例。

译名要达到文化交流的功能,既要短小精悍,又要体现外文原意。比如讲述少女怀孕记的Juno,在台湾的译名就是《鸿孕当头》。化用成语就是“两相结合”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再比如 Lolita 在台湾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而不是简单的《洛丽塔》,尽管业界对此有褒有贬,但确乎是把“大叔泡萝莉”这样的国外故事对应了苏东坡调侃80岁娶18岁小妾的友人张先所写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译名还要达到审美的功能。电影业是商业,但电影本身是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结合,总之是艺术。有艺术追求的译者们,就会执着于在译名上努力创造美感。和上文所提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类似,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也会多引用或者化用诗句来作为外国电影的译名:大陆译作《音乐之声》的 The Sound of Music 在香港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大陆译作《心是孤独的猎手》的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在香港是《天涯何处觅知心》,此外还有诸如《落花时节又逢君》《醉卧沙场君莫笑》《芙蓉帐暖度春宵》等等的译名。至少那个时期,香港译者对七言真是有谜の执着。

大陆、香港和台湾各自对译名做了些什么?

电影译名针对的是哪个群体?一般来说针对的是不懂英语的这部分观众。非电影观众群体自然不会关注电影,而英语能力较好的一般都会对原片名多少有点留意。所以对这部分不懂英语的观众来说,片名自然是越high越能吸引人啦。

随便举个不雅的例子,“大家都炸了”肯定比“地球危机”有吸引力。

商业化就是这样主导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片名翻译。

同时由于殖民等原因,香港受英国文化影响较多,中西合璧的译名屡见不鲜。而台湾则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少,相对受日本文化影响更多,所以会出现化用诗句译名,也会出现小清新流行范等各种风格。

总体来说,现在的香港电影片名翻译更多是极简剧情掺杂粤语或英文的意译,台湾译名则更多是流行元素掺杂歪楼卖点或是台湾方言的音义兼译。在对于当地方言的爱意上,香港和台湾是相同的,香港有《边个够我姜》(Snatch,大陆《偷拐抢骗》),台湾就有《我爱发脾四》(Anger Management,大陆《愤怒管理》),各自扯平不留偏颇。

而大陆则由于中国特色……首先大陆上映的外国电影数量就远少于香港和台湾,其次电影译名也大多是中规中矩的直译,很少为了商业剑走偏锋。此外,抛开引进的电影,即便是民间译名,理论也普遍认为大陆电影片名翻译受严复先生“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的影响,“力求准确”是第一要义。

去年小众圈中大热的西班牙电影 Relatos salvajes(英文译名Wild Tales)在大陆叫直译的《荒蛮故事》,台湾叫五月天风格的《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香港叫根本不明白在说什么的《无定向丧心病狂》……大家可以随意感受一下。

而 Carol 这样美美美的拉拉片,大陆直译为《卡罗尔》,香港加了点细节成了《卡露的情人》,台湾则暖暖地起了个什么爱情片都能用的名字叫《因为爱你》。

再比如去年人人得之而后快的 Fifty Shades of Grey,大陆叫《五十度灰》,连字数都能和英文对上……香港叫《格雷的五十道色戒》,台湾叫《格雷的五十道阴影》。明显能看出,一个是挂靠了李安当时被当作过激毛片看的《色戒》,一个则是依旧在试图小清新。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近期热映的《废柴特工》(American Ultra,此处大陆译名参考台湾译名《废柴特务》),香港把它译成《特务傻的孖》,虽然看不懂,但也能依稀觉得很香港的样子。

参考资料:

钱叶萍、陆孙男,《内地和港台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探究》,《长春大学学报》,2015;

杨柳川,《大陆与港台三地电影译名的比较》,《成都大学学报》,2007;

宁东兴,《同名英文电影片名两岸三地汉语译名比较研究》,《电影文学》,2007;

张彩虹,《内地、港台电影译名异同的背后》,《电影文学》,2012;

风易,《好莱坞大片“舶来”改名记:神翻译VS雷囧奇》,时光网,2014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陆孙,陆孙氏,陆逊,陆逊被谁杀死的”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