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位于河北阳原,阳原属张家口辖县,地处塞外高原。阳原的泥河湾被评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之一,此外浮图讲的开阳堡、东成镇的玉皇阁都是名声远扬的古建筑。而同样位于阳原东成镇的竹林寺,真正走进它的人则是很少了。
从东成镇高速出口向东几百米,有条路直达水峪口。水峪口内还有水口沟、大干沟两村,但去往竹林寺见不到这两村。从水峪口下道步行。当然如果您选择好季节加运气好,也可能会直接开到山下。
从水峪口进山是一条很宽的沟,上行左侧有一条很窄的土路。这里的山区太荒凉,根本见不到成片的林木。走在沟内很枯燥,竹林寺有多远,问过几个人说法不一。
清明时节沟内的冰还未化,有的路段还能见到小瀑布。还在感叹塞外高原的这条沟不缺水,但据说是采矿引进的水源。
枯燥的河床走得很无聊,正在考虑是否放弃时终于见到荒山顶上的建筑群。
竹林寺坐落在清元山五岳莲台的中间位置,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登山的路非常陡峭,下半部是水泥阶梯,上半部是坡度很大的碎石路。
竹林寺建筑群坐落在山峰顶端,那壮观的气势仿佛京西金顶妙峰山。尽管非常破败,但仍不失壮观之美。《阳原县志》记载“地当观山之背,千峰环向,若揖若拱。南望代国,连山隐隐,桑亁壶流,细水盈带”。民间流传,老子骑神牛巡游至此,创建道教,因此称青元山。
青元山由五座山峰组成,习惯称为东西南北小五岳。站在竹林寺虽难以分辨五岳,但群山环绕一水南流也有一种苍凉之美。
竹林寺始建于明万历四(1577)年,现存碑刻三十二方,最早于明万历年间所立,截止至民国时期。
竹林寺建筑如同一处迷宫,若非亲身走进很难了解它与其它寺庙的不同。寺院当初在山顶夯筑九米高的土台,整个寺院建筑在巨大的夯土台上。有人说竹林寺仿照北京九门九关所建,占地不大殿堂众多。进入寺院的东南角门,与烽火台券洞毫无差异。《阳原县志》记载创建竹林寺者是明代”辞官武职军人梁尚文“。这也就不难理解寺院与烽火台相似了。
竹林寺坐北朝南,是儒、释、道合一的寺庙。整体建筑分为前后四排,并沿中轴线对称。一层基本是无梁拱券式,空间不大紧凑合理。
山门是中轴线第一排建筑,三门三庭各设券门和筒形券頂。明间设五级垂带踏跺台阶,后设五级台阶通门殿。山门两侧是东南角门,角门路径成直角,建筑为筒式券顶。东角门券顶原有林欢阁,两角门原有文昌阁,现均已无存。
第二排为二层建筑,正中的过殿即山门殿,供弥勒佛一尊。两侧塑四大天王,天王身后壁画左为弥勒,右塑观音。山门殿左侧是住持僧房、账房,右侧依次为火灵车官殿、岳王殿、药王殿、关王殿。
第三排中间为三圣母殿,左侧依次是二郎殿、罗汉殿、三官殿及泰山圣母殿。
右侧分别是关帝殿,以及释迦摩尼殿。
西部第二排与第三排建筑之间,分别建东西南北的火神殿、牛王殿及马王殿。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又称三角殿。
第四排中间是五岳殿,右侧有吕祖殿、财神殿。左侧有龙王殿,地藏殿。
有文章称竹林寺全部为一层,实际应有二层建筑。图中的阶梯通向屋顶,只是二层建筑已经倒塌无存了。
竹林寺每座殿堂均有精彩的壁画,尽管这些壁画已经残损,仍能见到精彩的描绘、生动的写照。
竹林寺实际建在九米高的夯土台上,据传,1970年阳原瓷厂拆掉寺院二层及部分一层建筑,加速了竹林寺的毁坏。目前竹林寺整体高台外包砖基本不存,夯筑黄土裸露在外。遇大雨冲击整个寺院处于危险境地。
正殿前原有两棵直径一百毫米的古松, 2010年的游记中还能见到一棵。如今古松已经枯死,而且死树也已无存。在几百年的岁月中,竹林寺创造并流传了寺庙音乐。竹林寺寺庙音乐已经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