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武器铀】真正的大片:中美俄联手把浓缩铀从非洲抢运到石家庄

空运现场。

假如有这么一个剧本:

一番紧张的外交磋商后,中美俄联合行动小组得以急赶非洲,在危险地区复杂势力环伺下,得到24小时喘息时间。

国际团队在倒计时声中,紧张拆除了存有90%高浓度浓缩铀的反应堆,取出堆芯装机,然后向沿线各国报关清关,历经一个半月横跨亚非大陆,终于将浓缩铀运到了远东一个安全地方,一场潜在的核危机就此消除。

大片的即视感是不是呼之欲出?

巧得很,2018年10月到12月之间,一个没有脚本、细节与之完全相同的真实事件,真的发生了。

到今年1月,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透露了这一事件的相关信息,然后,美国《防务新闻》率先作了报道。

事件核心是,中美俄等7国联手,抢运出浓缩铀,消除了核隐患。

在当下对抗声浪越来越大的国际氛围里,中美俄三国能够合作消除安全危险,实属难得。

这个事情是怎么开场的,中美俄等国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又为什么将浓缩铀不远万里运到中国石家庄?

一,博科圣地的阴影

中美俄等国联手行动的第一幕,发生在去年10月20日,地点是加纳。

早先,存放在非洲的浓缩铀就一直为国际社会关注。在非洲各国中,存放在尼日利亚的浓缩铀更是让国际社会焦虑。

原因是尼日利亚有“凶名昭著”的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博科圣地按当地语言意译过来,就是“禁绝西方教育”。

博科圣地制造的恐怖事件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十分凶残。因为反对现代教育,所以博科圣地特别爱干的一件事就是摧毁学校。自2002年成立以来,这个恐怖组织至少摧毁了300所学校。

而在中美俄联合行动之前,尼日利亚的一所学校里,正好放着浓缩铀。这所学校位于卡杜纳,叫阿默杜贝格大学。出于研究目的,这所学校建了一座研究型的反应堆,有一公斤多的浓缩铀,浓度高达90%。

近年国际控核组织在全球推行非武器级的浓缩铀用于研究应用,非武器级就是铀的浓缩度在20%以下。相比之下阿默杜贝格大学90%的高浓缩度铀就太高级了。

好在存量不多。但是,如果这么高浓度的浓缩铀被博科圣地或其他什么恐怖组织得到,用来做成脏弹或其他高爆破量的炸弹还是有可能的。

为了防止博科圣地染指,中、美、俄、英、挪威和捷克组成了一个联合团队,希望能进入卡杜纳,带走这一公斤多的高浓缩铀。

但这得尼日利亚官方批准并配合行动才行。六国团队在加纳集结等着尼日利亚放行。本来说好去年10月20日行动,结果卡杜纳发生暴力事件,地方政府宣布了宵禁,没有说宵禁什么时候结束。

团队只好在加纳干等。到去年10月22日,尼日利亚终于决定,宵禁还是宵禁,但国际团队有24小时的宵禁豁免权。

也就是说,国际团队必须在24小时内,从加纳赶到尼日利亚卡杜纳,卸下容器等装备,拆除反应堆,取出堆芯,把浓缩铀重新“打包”装好,然后再说其他麻烦事。“危情24小时”从去年10月23日凌晨开始了。

二,“危情”24小时

“危情24小时”的主角是前述六国,加上东道主尼日利亚的军队,共7个。但A角其实是4个:美国、中国、俄罗斯和尼日利亚。

美国扮演的是出资方和制片人的角色,以美国核安全管理局的一位副署长为首。外交斡旋、为行动出资等事情由他出面。

整个行动花费了约550万美元,美国出了430万美元,英国出了90万美元,挪威出了29万美元。

俄罗斯扮演的相当于剧组里的道具组。他们负责出装备。自切尔诺贝利核灾之后,俄罗斯在这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储备。拆除放在水底的反应堆、从中抓取堆芯、再行密封等,俄罗斯设备齐全。捷克配合俄方的工作。

尼日利亚扮演的类似剧组保安的角色。在美方的提议下,尼方出动了精锐的陆军第一师。拆除反应堆取出堆芯后是最危险的时候——平时反应堆在6米深的水下,博科圣地想偷大概也不会。有人取出来了,反而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偷袭抢夺的冲动。

中国据说没有出钱,但出力最大。

在这个小组中,中国专家作用重要,因为当初研究反应堆建设时,中国专家就帮了忙。而且,抢出来的高浓缩铀最终将运往中国石家庄处置。因此,在“危情24小时”里,中国算是后期制作的角色。

中国的作用还不仅于此,这出正剧之所以演出成功,与中国平时下的工夫关系甚大。

整个拆除装运浓缩铀不全是技术活,也是重体力活。从10月23日凌晨1点半国际团队带着要下水的船、集装箱、密封桶之类到了机场,再到卸装备装车赶赴反应堆,就用了7个多小时。

从23日上午九点开始,团队正式开始拆除、抓取堆芯、密封等第二轮技术加体力活。在滴答滴答的倒计时中,他们终于完工。

把高浓缩铀带离险地后,剩下的五周主要是安保、向沿线国家报关清关等工作了。这些事又耗费了5周。这其间怎么不让浓缩铀遭遇偷袭更关键。

终于,到12月4日,从非洲到中国的空中绿灯全亮了。6日,一架俄罗斯飞机把尼日利亚的浓缩铀安全带到了最终目的地中国石家庄。

石家庄街景。

三,为什么要运到中国?

为什么要运到中国石家庄处置,而不是其他地方?

高浓度浓缩铀当然是有其价值的,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核心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在核不扩散上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自打举办全球核安峰会以来,中国就积极参与规则制订,并带头作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分工,把一些防止核扩散要做的具体事情当作自己的重点工作。

至于运到中国的终极目的地后怎么做,国际社会就不操这个心了。估计降低浓缩铀浓度,将降低后的材料用到民用上,是已经定好的思路。

有资金来源,有配套设备,有处置核材料的办法,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国际社会需要这样一个防止核扩散的有形机制。

四,尼日利亚的成功合作是个特例

不过呢,这个机制还没有明确建立起来,尚存在一些漏洞。尼日利亚的成功合作,算是一个特例。

机制不健全有历史原因。比如冷战结束之后一段时间里,核不扩散领域比较乱。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过,冷战后差不多20年时间里,全球有超过2100起涉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丢失、被盗和非法获取事件发生。不知道有多少材料流到了黑市,但迹象证明是有。

也有现实原因。比如,美国在资金来源、专业设备制造、核材料处理上都行。但总想“拔份”,总想把防止核扩散这么一件无条件该做的事政治化了,看碟下菜。核不扩散因此虽然有高度共识,但标准过于多元。

就在国际团队动身赶赴尼日利亚的10月23日,特朗普在华盛顿宣布,美国将继续扩充核武库。特朗普宣布扩充核武库的时候,还点了中国和俄罗斯的名。

他洋洋得意地表示,他不怕其他国家把他的这一决定当作威胁,“包括中国,包括俄罗斯,包括任何一个想参与这场‘游戏’的国家。你们不能这么玩,不能在我头上这么玩。”

这就真的不好玩了。既要合作,又把合作伙伴当潜在的核对手。这种情况下,合作就很难不伴随猜疑。

尼日利亚是合作成功了,其他事就保不齐。明摆着,在防止核扩散上,核材料固然是风险源,冷战式的“花岗岩脑袋”,也是风险源。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李世辉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武器铀,武器铀浓度,武器铀价格,武器铀丰度”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