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抗战,相信大家满脑子里都想到了是我中华儿女运用落后于人的武器,同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进行殊死拼搏。但是实际情况可能远比今天我们想象的还要差,还要艰难。中国自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中央的权威就开始被不断地削弱,各地方实力派势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性。这种各地割据的情况,在清朝垮台时期得到加强,更在袁世凯死后达到了顶峰。
各地军阀相互混战,引发的远东军火市场的爆火,各国军工企业都希望将自己的武器卖到远东去,而当时有远见的军阀,就纷纷向国外采购军械设备,组建自己的兵工厂,来制造自己所需要的武器(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等);没有实力和远见的军阀则直接对外进行采购军械(四川的刘湘等)。但是各地军阀背后支持的列强各不相同,而各地军阀喜爱的武器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当时整个中国军备极为混乱,甚至每支部队都有着不同型号的武器,后勤压力极大。同时多年的战争破坏也使得整个中国的国防工业严重落后,在当时只要生产的武器,可以使用主流的子弹(德制7.92毫米、日制6.5毫米),在战场上可以将子弹射出去,不会动不动就炸膛,那就能算得上是优秀的步兵武器。
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不断涌现出一批性能优良步兵武器,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正是这种性能强悍武器的代表,有着“满州毛瑟”雅称的十三式步枪。十三式步枪起名由来是因为这款步枪出现的时间为民国十三年,符合当时武器起名的惯例。
这款武器采用的是德系毛瑟7.92毫米的子弹,德系大口径子弹也让这支步枪拥有了强大的杀伤力。十三式步枪从结构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有着强烈的德、日混血风格(德国的毛瑟M1907式步枪及日本三八式步枪),其枪机为三八式的设计,击针簧装在击针座内,机匣有三八式减压孔及防尘盖,手动保险则为毛瑟式风格,可以说这款武器是以毛瑟M1907式步枪和日本三八式步枪为基础,互相采集优点,制造出符合东亚人使用的武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款步枪没有着防止机尾转动的定位销,在关上保险时,枪机无法重新推入机匣,如果硬推,有可能造成零件损坏,极易在战时士兵因慌乱导致的枪械损坏。
这支武器的来源是非常的神秘,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三种起源,但是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第一种起源是说,这款性能可以和当时世界一流步枪武器相媲美的“满洲毛瑟”,是由民国武器大师韩麟春设计,当时韩麟春为东北省兵工厂总办,深感中国人使用的武器,却没有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在综合当时世界顶流的德制毛瑟M1907式步枪及符合东亚人使用的日式三八式步枪各方优缺点综合制造出的一款符合中国人自己使用,且性能极为强悍的武器——十三年式步枪。因此这款步枪还是被广泛称为“韩式七九步枪”、“韩麟春造”。
第二种起源是这款武器来源于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当时斯太尔公司发现,在一战普遍存在的壕沟战中,同盟国广泛使用的毛瑟m1907式步枪因潮湿和泥泞等各种原因导致实战可靠性严重下降。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斯太尔公司组织大量技术人员制造出了一条全新的改进型M1912步枪生产线,但是生产线刚完工,战争就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整个奥地利只允许保留3万人的陆军部队,大量的武器装备被贱卖,这一生产线也被卖到了中国东北的军工厂,成为奉系大佬张作霖的心头肉。国民党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在1934年(民国23年)的报告中曾提到,十三式步枪的图纸是向奥地利斯太尔买来的。
第三种起源是来自于日本,当时日本在设计工程师在研发三八式步枪时,就广泛地参考世界顶流的德制M1907式步枪,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出大量的熟悉德制武器的军工技术人员。当时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曾一度和日本关系非常亲密,在奉系控制的东北兵工厂建造初期也广泛受到日本的援助。很多的熟悉德制武器的日本技师也在东北兵工厂中工作。在当时工作人员的回忆录中就记载着,张作霖要求日本技师制造一款新式步枪的情况,而据说研制出来的步枪就是十三式步枪。
这款神秘的武器,在当时中国广泛使用的步枪中,可谓是名列前茅。但是这款武器也多使用在东北地区。而作为其主要生产单位,东北兵工厂也没有辜负这款武器。在东北兵工厂生产的十三式步枪可谓是中国当时自产武器质量的顶峰,工艺精良、打磨细致、没有任何机器切割的痕迹(连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巩县兵工厂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据文献记载,在当时十三式步枪每月最大可生产出近4000支(可以标准配备一个民国步兵师),共生产了约14万支左右(数据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整个东北被日寇占据(日本在东北军军械库中获得了72679支十三式步枪),而当时亚洲都能排上名的东北兵工厂全部被日本占领,十三式步枪也被迫停产。
东北军从关外撤回入关内所带的大量十三式步枪,在历次战斗中不断损耗,直至消亡。而民国政府对武器选择上也没有选择这款性能强悍的武器,反而选择了中正式步枪。现如今这款性能强悍的武器,做工精良的武器,成为了国外收藏家最爱的中国产的毛瑟武器,并授予了他一个“满洲毛瑟”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