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如何塑造男性性格〕如何塑造良好的性格…

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在中国也被亲切地称为崔娃。他被《人物》杂志评为34岁最性感男性,曾入选《时代》周刊“2017年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人”,被评为“纽约媒体35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这是属于崔娃的耀眼荣誉。但他并不是生来如此,如人们所调侃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生来就在罗马。


崔娃来自一个混乱、无序、危险重重的南非底层社会,他偷窃、进过监狱,睡在车里,曾数周用毛毛虫充饥。他的自传《天生有罪》,就以妙趣横生的笔调,展示了一个在贫民窟左冲右突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崔娃用幽默的笔调让你看到命运的无常,行差一步,他都会被困在那个让人绝望的世界。而那些锐利的,深刻的痛苦,都被作者巧妙地消化或隐藏,你很难看到留在他心里面的那些阴影。


整个混乱的成长时期,崔娃都在为一个问题所困扰。


这也是悬浮在人头上的一个永恒之问:我是谁?


你可以滔滔不绝,用一些具体的数据来回答这一问题。但身高、体重、家庭,它们实际只是一堆信息。而“认识你自己”,这一刻在德尔斐神庙里的箴言,是个永恒的哲学问题,需要自我持续探寻。


天生有罪的崔娃,如何在无尽的身份迷失中认识自己?



/ Part 01

「这个世界并不爱你」


“在1984年的一家医院,医生剖开她的肚子,取出了一个身上流着一半白人血液、一半黑人血液的婴儿,这个婴儿违反了无数的法条、章则与规则——所以,我生下来就有罪。”


崔娃出生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当时法律严禁白人和所有非白人发生性关系。但他无畏而反叛的黑人母亲帕特利莎,从不愿意遵守那些规定。所以,她和一个瑞士白人罗伯特恋爱,然后生下了崔娃。


反抗制度需要勇气,因为你会面临真正的严酷惩罚。南非政府就设立专门的警察小队逮捕违反规定的人。当然,根据肤色,他们处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如果发生关系的,是黑人妇女与白种男人。警察会暴打女性,并把其投进监狱,而放男人一马。而黑人男人和白人妇女的结合,会被认为疯狂,男性甚至面临被判处强奸罪的风险。


那天生有罪的崔娃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那就是钻法律的空子,种族隔离并不禁止有色人种与有色人种的结合。所以,在曼德拉当选,废除这一法律前,崔娃的身份必须成为一个秘密,他的童年也伴随着无数的躲藏。因为肤色不同,崔娃无法和母亲共同走在大街上。母亲带他上街时,只能约一名有色人种女性。通常的情景会是:崔娃和这名女性在前,他母亲则走在后面,装作是他们的黑人保姆。父亲罗伯特也会走在距离他们很远的地方,小崔娃曾在街上大喊罗伯特“爸爸”,引得路人张望,这吓得罗伯特落荒而逃。


崔娃年幼时生活的索韦托有约一百万人口,只有他不是黑人。孩子们会喊他“那个白人”,有些人甚至会跑过来摸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当地人常拿他当地标来指路:“转角处你会看到一个浅皮肤的小男孩。在那儿右转。”


成长中的崔娃总是处在身份焦虑中,肤色让他格格不入。他当然不是白人,但作为黑人,他又太白,有色人种则彼此仇恨。在居住的街区,在学校,在监狱,崔娃都要为自己该融入哪个群体而大伤脑筋。


这一身份困境让崔娃深感迷茫。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实际就是放弃融入。换一种思维:既然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那他就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圈子。崔娃学会了在圈子间游走:和爱运动的小孩一起运动,和书呆子一起讨论电脑,和小镇男孩一起跳舞。



崔娃把自我训练为一条文化上的变色龙。这也是他得出的人生智慧:“身为局外人,你可以缩进壳里,默默无闻,让别人看不到你,或者你可以走上另一条路。你通过敞开自己的方式,从而保护自己。” 既然无法选择,那就自我接纳。他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


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有77种官方语言。这是政府制造的巴别塔,人们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交谈,而隔阂也因此加深。崔娃发现:比起肤色,语言更能决定你是谁。语言蕴含着你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人们用语言来区分彼此。


崔娃的母亲会英语、祖鲁语、德语和南非荷兰语等,这使得她可以运用语言来跨越种族界限、处理难题、闯荡世界。受母亲影响,崔娃也学会了像母亲那样使用语言。遇到任何人,他都马上切换为对方的语言与其交流。这使得他本来因肤色而引人可疑的身份,避过了很多危险。


纳尔逊·曼德拉曾说:“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语言在南非被赋予了等级,会英语被视为有身份,会受到各种优待。

而黑人说的本土语言被认为是低等语言,白人和有色人种都不屑学习,但崔娃可以用非洲语言与这些黑人小孩沟通,距离马上拉进,对黑人来说,他这个有色人种显得亲近多了。


高中毕业后,崔娃无力承担大学学费。于是17岁的他每日游荡在街区,靠倒卖盗版碟片赚钱。也是在这期间,他因无证驾驶而被警察拦下,投进监狱。一个新带进来的犯人让所有人心怀恐惧:“发达的肌肉,黝黑的皮肤,严峻的脸庞,看上去可以把我们所有人都捏死。”但用这个男人的语言与他聊天后,崔娃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人们害怕这个“绿巨人”,但这个男人其实也深深恐惧着这个世界。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任何技能,根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他曾找到一份做建筑工的工作,但后来被解雇了。走投无路,他偷了一些电脑碟片,想去卖钱用来养活孩子,但被抓到了监狱。



这正是悲哀而吊诡的地方。种族隔离结束,奴隶被解放,但失业率反而更高。为了保护人权,法律规定所有人都要拿最低基本工资。奴隶制不复存在,使得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上去了,几百万人面临失业。“绿巨人”就是其中迷茫的一员,因为语言不通,他甚至无法和别人交流。当他站在审判台上,审判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不懂别人说的英语,人们只会根据他的外貌把他想象成一个最为穷凶极恶的人,而这样的不幸会不断重复,联结成他惨淡的一生。


在监狱里度过的一周,使崔娃深感后怕。法律并不公正。肤色、律师、金钱,是这些决定了你是否能被释放,而不是你真正犯的罪行。崔娃是幸运的,他被母亲保释出狱,而母亲也重申这一残酷的真相:“这个世界并不爱你。如果警察抓了你,警察并不爱你。我打你的时候,我是在试图救你。他们打你的时候,他们是要杀了你。”


/ Part 02

「女性掌控的世界 」



母亲曾对崔娃说:“我选择生下你,是因为我想要去爱某样东西,并且它也会无条件地爱我。”母亲并不要求崔娃的生父为这个孩子负责,她总是尽全力为崔娃提供一切。


崔娃在索韦托认识的孩子们,几乎都经历了父亲的缺席。父亲去哪儿了呢?在远方某个矿场工作,在蹲监狱,或因为打架被流放。女人们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这片世界也因此呈现出一种虚伪的面目:从国家的角度,他们尊重女性的力量,但是在家中,女性被要求绝对顺从丈夫的意志。


外婆弗朗西斯是家里的大家长。她身高不到一米五,但坚强而富有活力。九十来岁的曾祖母可可,弯腰驼背,眼睛全瞎,她受全家人的照顾,人们会把她搀扶在厨房的煤炉边——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坐一整天。外婆家里共有两个房间,最热闹时,崔娃和母亲,姨妈和表兄,舅舅、外婆,人们都会聚在这儿,一起睡在地上的海绵床垫上。


信仰构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心,上帝填补了丈夫不在而带来的空虚感,崔娃五岁时,因为不愿去外面的铁皮棚里上厕所——有苍蝇,下雨天又会滴水。他就把报纸铺在厨房地上,拉了一坨屎,并偷偷把它扔进了垃圾桶。而这坨屎引起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连锁反应。


在崔娃解决生理需求时,房间里并不是空无一人,九十岁的可可正坐在他的对面。当然,她的眼睛看不见,但她嗅到了一股特殊的味道。等到外婆回来,恐惧的可可大声喊叫,声称屋里有东西。对味道敏感的母亲,在垃圾桶里找到了那团报纸,和里面包着的大便。因为曾祖母可可坚称没有人出现过,于是,经过对这件诡异事件的反复讨论,她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家被下咒了,有魔鬼。”


接下来的事,就非常富有喜剧性了。因为对待巫术的正确办法就是把这个咒语的承载实体烧掉。所以,妈妈,外婆点燃便便,并围着它,开始祈祷、唱赞美诗。社区的人们奔走相告,也都参与进来。因为如果你没有来参加祷告,魔鬼可能在被驱逐后,就去别家了。崔娃不敢告诉所有人真相,他只能目睹十几个老奶奶,手捧《圣经》,在他家围成一圈共同祈祷。


崔娃的母亲帕特利莎是崔娃生命中的英雄,她带领崔娃一起对抗这个不公正的世界。她会质疑一切荒唐的规则,从年少时就渴求自由,表现得无所畏惧。帕特利莎曾被送到黑人家园工作,而晚饭仅有一只鸡,供14个孩子分食。生存的严酷激发了人们心中野蛮的竞争机制,帕特莉莎依靠和人打架才能抢到一块肉、一勺汤,或者一块骨头吸点儿骨髓。没有晚餐时,她就只能去偷猪食或者狗食,甚至挖泥巴吃。


生活在村庄中,帕特莉莎需要保持警惕,才能不被陌生男人强奸。这些磨难使她格外强大:“她从来不会怨天尤人。哪怕她没有经历过正常的童年,还遭受了父母的背叛,她都没有抱怨过一句。”


崔娃与母亲居住的街区充满了混乱与危机。但即使伊登公园外面有五百个暴徒正在烧轮胎、设路障,母亲也不会让这些干扰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邻居关好门,躲在家中时,帕特利莎会继续做自己要做的事、去要去的地方。她心里唯一的权威只有上帝。上帝是爱,《圣经》是真理——所有其他事情都可以辩驳。


“跑”是这本传记的第一章名,不止是与母亲猫捉老鼠般的相处中,生活在危机四伏环境中的崔娃,他的生存哲学与隐喻也有关于此。


五岁的崔娃就拥有了逃跑的本能。一个周日,母亲帕特利莎带崔娃穿梭于各个教堂之间,而结束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了。外面危险环伺,枪支、死亡司空见惯。因为母亲的二手车坏了,他们只能搭乘小巴车回家。但很久也没有等到。于是,他们坐上了一辆顺风车。但车刚驶出去,就被一辆小巴拦停了。小巴车里的男人认为,这个司机抢了他的生意,他们用一种巨大的传统祖鲁武器,粗铁棒痛揍司机,准备杀了他以泄愤。帕特利莎劝阻住她们,并抱着弟弟,带着崔娃爬到了小巴车里。


暴躁的司机不停地咒骂,认为帕特利莎举止随便,竟然上除了丈夫以外的男人的车。崔娃和母亲都察觉到了弥漫的危险,他们会被杀害,而母亲还可能遭遇强奸。在下个路口车子减速时,母亲先把崔娃扔了下去,又抱着弟弟安德鲁跳车了。两个人飞速奔跑,而小巴车里的男人下车,却发现他们追不上我们: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和一个小孩。逃离危险后,崔娃和母亲满身脏污和血迹,站在加油站里大笑起来。



母亲帕特利莎唯一头疼的,就是小崔娃总在试图挑战并质疑她。崔娃是一个能吃,多动,擅长闯祸的男孩。这也使得他与母亲的关系像电影里的警察与罪犯,侦查与反侦察的游戏持续上演。她也会揍崔娃,当他做了坏事,如破坏钢琴或在地板上大便。但给崔娃足够时间哭泣后,母亲会跑进崔娃的房间,笑容满面地邀请他看电影。这对一个孩子的心灵尤为重要,母亲树立规则,但同时告诉他:惩罚是因为你做错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你了


在崔娃生活的地方,姓名被认为具有预言般,决定人性格的功能。表哥穆隆格斯的名字意为“修补的人”,他也总是在摆平事情;暴力的继父名字叫尼萨文尼,意思是“恐惧”;母亲的名字叫帕特莉莎·努拜伊赛罗·诺亚,意思是“奉献的人”,而她也总在奉献。因此,母亲给“我”取名 “特雷弗”,她希望崔娃不要被命运所束缚。


母亲希望崔娃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她教会了崔娃英语,到处搜集书,让崔娃广泛阅读。她对崔娃的教育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解放他的思想。


母亲教崔娃学会尊重女性,爱自己的伴侣:“特雷弗,记住,你的女人就是你生命里的唯一。别变成那些让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妈作对的男人。一个有了老婆的男人并不欠自己的妈什么。”她带崔娃探索世界,鼓励他思考。除了用所有的钱来买食物和书,崔娃的母亲不会花钱在别的地方。虽然贫穷,但崔娃的生活并不贫瘠,母亲总是带他去外面玩,还开车带他去高级白人社区转悠,尽可能为其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


崔娃的母亲从来不会被“黑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之类的话语束缚。身边的人经常指责她,认为她不应该带崔娃去冰场,汽车影院,郊游野餐,这些都是白人的活动。种族隔离的逻辑已经在这些黑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啊?他一辈子都没法离开贫民窟的,为什么要给他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因为,”我母亲会说,“哪怕他一辈子都离不开贫民窟,他也能知道,贫民窟不是整个世界。哪怕我只能让他明白这个道理,那也够了。”


更重要的是,母亲会用乐观的心去接纳一切苦难。面对再黑暗、再痛苦的事,她都能用幽默化解。当崔娃因为肤色被黑人孩子排斥霸凌,哭着跑回家时,她安慰崔娃:“试着想想好的一面,”她笑着,指着半身满是桑葚汁的我。“你现在真的是一半黑一半白了。”


就像鲁迅说的:“泪和笑之间只隔着一张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深味的人,这才懂得人生的笑的心情。”从母亲那儿,崔娃耳濡目染到一个重要的人生智慧:不让回忆的痛苦阻碍对新东西的尝试。当然,崔娃绝不严肃说教,他总会用幽默,出人意料地解构:“过一段时间,淤青会褪去,而且它们褪去是有原因的——又到了该干点儿什么坏事的时候了。”




/ Part 03

「种族隔离的邪恶」

种族主义是荒唐、邪恶的,但崔娃不是用宏大的政治学说去言说这一切罪恶。相反,他用幽默的笔调深刻揭示并戳穿了其中蕴含的荒诞,回到黑人的日常生活中,让读者看到这一切不幸。


南非政府强迫人民将自己的血统记录在案,并按种族区分,这使得数百万人被迫背井离乡。荒诞的是,因为在南非的中国人数量不多,政府不知道该如何分类,就把他们划为黑人。种族隔离表面是对肤色的区分,深层实质是对权力的划分,它是彻头彻尾的对人权的践踏与不公正。


崔娃出生的被禁止就是种族隔离带来的悲剧。而黑人被这套思想与言论所控制,更是饱受其害。以鲜活的儿童经验,崔娃展现了成长中经历的种族歧视,讽刺了其深刻的不公正。


作为“白人”的崔娃,在黑人家庭享有许多特权。种族隔离造成认知经验的匮乏,祖母甚至不敢在他做坏事后打他:“我不知道怎么打白人小孩,”她说,“黑人小孩,我知道怎么打。你打了,他们还是黑的。但是特雷弗的话,你打他,他就青一块紫一块黄一块红一块的……我可不想失手杀死一个白人。我好害怕。我不能碰他。” 外公甚至会叫五岁的崔娃“主人”。坐车时,他也坚持让崔娃坐在后面,以充当其司机。


从家庭中延伸出去,崔娃批判社会的法律:“家里对我的态度和美国司法系统的逻辑差不多:比起黑人小孩,我受到的待遇明显更宽容。”


种族隔离加深了人们之间的隔阂,造成人们彼此间的仇恨。这点在有色人种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有色人种无法简单归入某一类人,于是他们被划为“近白人”一类。这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他们是二等公民,优于黑人,但又低于白人。


“有色人种一边渴望着那些已经和自己脱离关系的白人父亲,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歧视着彼此。”崔娃目睹伊登公园的有色人种,因为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他们转过来怨恨彼此,这正是种族隔离意图造成的内部分裂。这也给孩子们带来困惑。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种族隔离的理念。“那天以前,我从来没见过人们明明在一起却又不在一起的样子,他们明明处于同一个空间之中,却选择互相不进行任何接触与交流。那一刻,我忽然看到、感觉到了人们之间存在的界限。”


“知识让人自由,或者说渴望自由”。因此种族隔离致力于削弱黑人的思考能力。崔娃是幸运的,他接受教育,并从街区那种让人下坠的力量中逃离了出来。这也是崔娃始终指出的:对于南非的很多街区青年,不是他们选择了犯罪,而是犯罪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这本传记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深厚力量。因为崔娃的人生确实复杂纷呈,而他作为脱口秀演员,也善于讲故事。他知道如何营造冲突,悬念,在煽情和喜剧间跳跃游走。但也正因于此,这本以片段,而不是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传记,在有些地方显得轻飘,不够厚重。对南非生活的描写,也聚焦其传奇性的一面,似乎有满足人们对落后地区的窥视癖的倾向。但以爱的温情和强大的勇气,对南非残酷与凶险社会的穿透,还是让这本书值得一读。



【本期话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过被孤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如何塑造男性性格,如何塑造良好的性格,如何塑造男孩子性格,如何塑造良好性格,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