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在西安开幕,陕西省代省长刘国中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2017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成绩:21898.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至此,陕西首破2万亿大关,正式跻身“2万亿俱乐部”。如果单从2017年各省GDP情况及排名来看,目前处于第一梯队的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组成的“5万亿”段位;第二梯队的是四川、湖北、湖南、福建、上海等组成的“3万亿”段位;第三梯队是北京、安徽、陕西、江西、广西等6省市组成的“2万亿”段位;第四梯队是重庆、天津、黑龙江、山西等组成的“1万亿”段位;第五梯队是甘肃等“1万亿以下”段位(如图1所示)。
图1
从“第二梯队”内部而言,陕西正处于前有标兵北京、安徽等省市,后有追兵江西、广西两省的发展段位;从西部城市矩阵来看,陕西依旧对四川省的“3万亿”望其项背,但已领先重庆(1.9万亿);从关中城市群来看,山西(1.4万亿)、甘肃(0.7万亿)的发展情况,让陕西这个“带头大哥”的压力与机遇并存。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产业结构、历史积累、时代红利、地理区位等纵横坐标定位下的陕西,该如何向东借力,向西蓄能,在“围追堵截”中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追赶超越,实现“东成西就”呢?
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突破:经济"翻转"动作优美,借了哪组"高低双杠"
如果翻开2017年陕西经济运行情况的全貌(如图2),会发现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其一,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37.4%,出口额更是同比增长了58.8%。这是几何倍率的高速增长状态!需知2016年公布的陕西经济运行情况中,出口总额还处在13.7%的增长率,而进出口总额甚至处于4.2%的增长率;其二,第二产业总值迈过1万亿门槛,同比增长7.9%。
图2
这意味着什么?也许该从奔驰在一带一路上的长安号、逐渐站起来的“孟菲斯”和陕北能源经济的回暖以及新能源利用上说起。
从一带一路释放的政策红利而言,在2017年,作为起点陕西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出口额,更引领大大小小的陕企甚至民企走了出去。不妨以重庆、四川为参照物:
2017年,重庆与欧洲进出口总额906.56亿元,出口758.55亿元,增长17.9%;进口148.01亿元,增长16.8%。截至2017年年底,重庆累计批准欧洲外商投资企业328家,吸收合同外资17.1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7.38亿美元,主要涉及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行业等。
2017年,四川省的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出口额2538.5亿元,增长37.4%;进口额2067.4亿元,增长46.2%。
而陕西的进出口总额虽然及不上四川的4605.9亿元,绝对额仅为2715.2亿元,但增速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3.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而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方面,更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设10个商务代表处。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3家,增长75%,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比超过70%。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19.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50.9%,同比增长62.6%。
在2017年的丝路机遇大战中,陕西是拔得头筹的,而且随着自贸区、港务区、交通、电子商务等逐渐成熟,内陆港口渐成“东西枢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初尝甜头的陕西也必将在2018年之后,更加厚积薄发。
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汽车制造等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在2017年的陕西经济运行中,第二产业破了“万亿”大关,成为拉动2017年陕西经济发展的的几架马车之一。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陕北能源和汽车制造业。
2017年,随着煤炭“保供应、稳价格”政策的推进和陕西产能转化工作的诸多努力,煤炭库存逐步得到消化,对煤价的冲击趋于弱化,加之煤电长协谈判落地、冬季煤炭消费旺季等因素显现,供需双方心态趋于理性。下游消费企业扩大库存的需求并未明显释放,与过去相比更加注重采购与耗煤的动态平衡,煤市运行更趋平稳。作为杠杆之一的煤炭等能源价格的涨跌,一定程度上是陕西经济发展的“本科线”。一方面,在调结构、转方式、去产能的当下,陕北版块经济正在稳中蜕变,而对于新能源的利用,也成为“溢出”部分的高效、科学、绿色转化。2017年陕西省高技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7.7%,太阳能电池增长66.7%,工业机器人增长21.0%,增速远高于传统产品。
能源控制着陕西经济发展的下划线,一带一路释放的进出口红利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上划线,组成一对体操“高低杠”,借力于此,2017年陕西经济以优美姿势完成“翻转”动作。前者若能实现“”稳定有序有升有转型“”的发展,后者若能实现“向西向外向远方”的拉伸,陕西经济的马力,在全国梯队中将不容小觑。
突围:冲出"发展围城",还真得"须问西东"
有媒体将陕西2017年经济实力的换位升级称为“从鸡头换到凤尾”,虽不完全准确,但从公布的各省市成绩单来看,在“2万亿”的梯队内部,排在陕西前面的安徽是27518亿元,远远超出陕西约6000亿元,都快甩出陕西一个甘肃(7677亿)的距离了!而排在陕西后面的江西GDP是20818亿元,低于陕西约1000亿元,可谓“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在渐成的“西三角”经济圈中,四川省的36980亿元远远超越陕西1.5万亿元,高出了一个梯队,位于陕西后面的重庆取得19500亿元成绩,只有2000亿元的差距,也是“紧追不舍”的节奏;在关中城市群所涉及的省份内部,山西14973亿元、甘肃7677亿元虽是陕西的“蓄能池”,却因分别约为7000亿元、14000亿元的巨大差距而使陕西处于“未满血”状态。
标兵如豹,风驰电掣,追兵似虎,步步惊心。陕西该如何换力升级,冲出“围城”?客观来讲,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众多,譬如存量、人口、交通、政策、流动性、创造力。本文只截取目前变量最大的人口、交通和流动、政策几方面。
首先,来看“人口红利”,它可以产生一个城市的“内需市场”和创造建设的“内生动力”。(如表1)
表1
其实,从2016年底到整个2017年,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省市就开始将“人口红利” 的经济概念通过解绑户籍、人才计划等政策拉动方式变为升级版的实地竞争了:
2017年,陕西新增常住人口22.82万人。其中,户籍新政9个月,仅西安就吸引人才逾18万;四川省实行就业补贴政策,仅在成都实施“人才新政”4个月,就有9.5万余人登记落户。
但由于“城市活力”、“城市拥堵”和“城市共享”三个维度所构造的城市吸引力指数不同,在《2017年Q4&年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人口吸引力排行TOP10城市全部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京津冀四大城市群,西部地区的软硬件历史欠账仍然下拉人口引力。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人口流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近邻导向”,例如:深圳新流入常驻人口最主要来源是东莞,广州的新流入人口最主要来源是深圳,北京和上海的新流入常驻人口主要来源分别是保定和苏州。这就意味着从东向西“多米诺骨牌”式的层层流动,而谁先搭好人口特别是人才育袋,谁就有可能“跳级式的向东借人”。在这一点上,陕西正在以西安为引擎,优化各类环境,准备“跳起来拉人”。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本身就高校云集,只是因为之前的配套措施较差,人才东流严重,通过“固本培元”与“引流”,陕西在打人口经济之上,或可一展拳脚。
其次,再看交通和流动。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以打造‘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被重点提及。
而区域之间人才、资源的配置和流动,便是靠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实现的。目前,西成高铁、宝兰高铁业已开通,东西流向的动脉疏通,事实上就已经开启了“流动经济”的命门;而陕西省内的城际铁路、物流、市内地铁正快速打通“毛细血管”;国际国际直达航线的开辟、丰富,又让陕西的“米”字交通站了起来,形成3D立体的流通机体。在这一点上,自古出川艰难的四川以及山峦连绵的重庆是无法与陕西的一马平川相比拟的。交通发展所带来的“枢纽效应”和“流动经济”无疑是偏爱陕西的。
再次,已经无需赘述的“政策叠加”早就让陕西成为西部新高地,东流的新洼地,“微信办照”、“服务型政府”等政策正在比画最优弧,接下来只需落实、整合与执行了。
目前的发展趋势,决定了陕西必须“要问西东”。向东张口漏斗的吸口,向西放好转换的出口,从东吃进的同时,向西消化,便是经济发展的维度。
突进:聚合"群狼"效应,需要"里应外合"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陕西处在两个“经济圈子”的交叠之处,这是极其独特的优势:
其一,国务院发布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关中城市群以西安(咸阳)为核心包含陕西的宝鸡、渭南、铜川、商洛以及山西的临汾、运城、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涉及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人口2025.06万,2016年整个城市群的GDP约1.8万亿。在这个区域内,陕西承担着“带头大哥”的重要角色。这一点,在今年陕西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具体规划:深入推进“大西安”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进程。完善关中城市群协调机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协作,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其二,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被冠以“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之名的“西三角”渐成,是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备受关注的“三角洲”。而且,从2015年6月起,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中国西部多个重要城市还在此基础上筹划“菱形经济圈”。
而在这两个经济圈内,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
当然,这两个圈层缝隙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关中城市群经济体量太小,不少地市的GDP可能还比不过东部的一个县,经济基础的薄弱进而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活力变差。而且城市之间产业协互补性不强过于雷同,也是需要协调的问题;其次,就西三角而言,一方面整体实力自然不能与东部经济圈相比,另一方面,在这个区域内,领衔主演的有可能是成渝,而非陕西。
这就需要陕西整合好自己的主演剧目和配演戏份,竞争优势产业,竞合短板,错位发展,产业互补,形成“里应外合”,而不是被“东西夹击”。
朋友小V在西安瓦胡同村变身的创客大街开起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她说,客人来自五湖四海;亲戚老郭的生意渐渐转向了国外,他说,从此也赚外国人的钱;Lily的美国老公在西安终于稳定了自己的事业,他说,美国西部有梦,中国西部也有梦......
当然,目前陕西仍然存在系统配套还不完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但往事繁华苍凉俱已去,今朝追赶超越需继续。陕西在时空纵横的坐标里,已经位移到了“筑梦”的那片象限。
来源:208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