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轻松筹”,它能让个人发起自己的众筹项目,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传播项目,从而募集资金。成立于2010年的轻松筹,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大家对于朋友圈经常出现的筹款链接都已经非常熟悉。
美国版的“轻松筹”
GoFundMe,就是美国版本的“轻松筹”,虽然该平台上用户可以为各种目标和需求而发起筹款活动,但根据GoFundMe的CEO透露:约有三分之一的筹款是为了支付医疗账单。
此外,GoFundMe和轻松筹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者都主要通过熟人社交网络来传播项目。GoFundMe的项目能一键分享到Facebook,和通过发邮件短信等传播;轻松筹链接常见于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等,这种来自好友或熟人的分享能大幅度提高传播效率和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GoFundMe上众多项目带有公益性质,但其本身却是一个盈利性公司。此前GoFundMe的商业模式,是对所有募资总额抽取5%的“平台费”。据TechCrunch2017年11月的报道,截至当时该平台已经有超过5000万用户,募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
不过从那时起GoFundMe取消了对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个人募资项目的“抽成”。现在,其收入来源由用户打赏、每笔2.9%的支付处理费用和来自机构的募资活动抽成组成。
传奇故事的发生地
GoFundMe是一个很“传奇”的平台,因为募资活动的发起人,都会在筹款页面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故事越不同寻常,来龙去脉和逻辑细节讲得越清楚,就越能吸引捐款者的同理心以及增强可信度。
所以,GoFundMe上的热门募捐活动往往会吸引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背后往往有东西可以挖掘。连维基百科都总结出了GoFundMe平台曾经轰动一时的热门事件。
比如2015年4月上线的“Saving Eliza”(救救伊莉莎),在2016年之前创下了 GoFundMe上单项募资数额之最,3.7万人一共捐助了208万美元。
筹款页面最上端,是一个为伊莉莎拍摄的短视频。伊莉莎是一个活泼的、热爱运动的小姑娘,在一个普通家庭中过着有爱的生活。但是三岁那年,她被诊断患有Sanfillipo Syndrome,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患病者会在儿童期逐渐失去各项基本能力,且往往活不过青少年阶段。
但是,这种病出现了一种有希望的新型治疗方案。只是若没有足够的医疗费用,伊莉莎就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视频中,伊丽莎的妈妈强忍着眼泪说:“如果不能及时筹到足够的钱,她会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没法说话;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不能走路;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中不再能自己吃饭......”
所以,伊丽莎的爸爸发起了这次募捐活动,并且短时间内筹到了七位数的善款。伊莉莎一家激动地说:我们真的相信我们见证到一个奇迹!
伊莉莎已经接受了治疗,并且剩余的钱也进入了专为治疗Sanfillipo Syndrome的一个基金会,会有更多的患病儿童因为这笔捐款而保留存活和康复的希望。
2015年,一名11岁的小姑娘Naomi得了癌症必须住院治疗。身为泰勒•斯威夫特忠实粉丝的她,因此错过了已经买好票的泰勒演唱会。Naomi的家人在GoFundMe上为她发起募捐活动,结果被泰勒本人看到了,并且捐了五万美元!因为数额太大,泰勒还分了四次才捐完。
这次事件让Naomi筹集到远超预定目标的善款;让Taylor的公众形象更加正面;对GoFundMe来说更是收到极好的平台宣传效果。并且此事还促使GoFundMe修改了平台条款,把一次捐款限额上调至五万美元。
而GoFundMe上至今总额最大的两次募资活动,数额都超过千万美元。其一是TIME'S UP法律辩护基金发起,呼应如火如荼的“#MeToo”运动。这次募资总额达到2151万美元,这笔巨款将用于为在职场遭受性骚扰和性侵害的人们,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
另一次募资活动的起因是2018年四月份发生在加拿大萨省的Humboldt Broncos特大车祸事故,造成16人死亡和13人受伤。来自超过80个国家的GoFundMe用户们一共捐出1518万美元,所有捐款都将用于帮助遇难者和受伤者,以及他们的家庭。
募捐平台正在被滥用
GoFundMe和轻松筹上的一些筹款案例实在暖心,看了让人忍不住感叹 “人间自有真情在”。
的确,平台上的钱都来自彼此之间可能素不相识的普通用户,纯粹出于善意的、一点一滴的捐助而积少成多,最终完成一个原本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GoFundMe是一个“做好事收集善意”的平台。
而如何保护平台用户宝贵的善意不被欺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毕竟,利用其他人善心进行诈骗的事件,我们都见过听过不少。新华网五月份发文《“苦情圈钱”频上演 公益“众筹” 要有“监管”》,指出轻松筹上一些项目存在“求助信息添油加醋甚至虚构”,“屡屡突破道德下限”。
比如平台上题为“恳请大家救救4岁孩子的爸爸”帖子诉说“巨额的医疗费用已经让我们家负债累累,真的撑不下去了……”并引发舆论关注,此后 30 万元目标金额迅速集齐。
然而,当事人一家很快被质疑收入不菲,名下有公司和多处房产,与求助帖中的描述出入较大。反转的剧情,令网友大呼受伤,很多人评论“再也不相信这些募捐事件了”。
除了“苦情牌”之外,平台上有些筹款项目会出现显得儿戏甚至奇葩的众筹求助信息,比如为了买豪车、环游世界、还 “蚂蚁借呗”、买游戏装备等等。
而GoFundMe上此类事件也不罕见。去年4月份,内华达州一位女性, 虚构说她的儿子患了绝症,随后又称孩子已经去世并且为他举行了葬礼。此期间她在GoFundMe上发起了众筹项目并募资2000美元。
而2014年,加拿大一名妇女Cynthia欺骗亲友和网上的陌生人,伪造自己得了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并且在GoFundMe上的筹款活动中筹集了超过126,000美元。但是可能伪装的不够像,人们很快对Cindy的说法表示怀疑,然后发现她根本没生病。
这种众筹平台上的诈骗事件,国内外都屡见不鲜。无论GoFundMe还是轻松筹,难道没有办法识别并阻止其发生吗?
如何防止善心被骗?
还真的挺难办。主要原因是:筹款平台缺乏对求助人财产情况的查验手段、并且疾病诊断信息仅靠发起人的描述再加上上传图片或者拍摄短视频,根本难验真伪;并且募集到的资金如何使用,平台也无法进行监督。
目前,辨别真伪主要依靠平台用户自发的核实与调查,然后举报给平台。
然而目前在中国,众筹平台上的诈骗案件被发现后,诈骗人往往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很多信息不实的项目被举报后,轻松筹也只能承诺进行调查,一旦存在欺骗现象将原路退回捐款。
这对诈骗者来说,“被发现没损失,没发现赚一笔”,完全不亏啊,所以不止轻松筹,国内其它偏向公益的众筹平台,甚至都出现了“诈捐产业链”。
而GoFundMe对付诈骗事件可能会比国内平台容易很多。首先,为了阻止众筹平台上诈骗案频发,一个叫做GoFraudMe(Fraud 即“造假”)的网站相应而生。该网站会贴出疑似诈骗的GoFundMe筹款项目,分析已发生的诈骗案例等,教育用户如何识别和对付诈骗事件。
怀疑是诈骗怎么办?网站给出了详细的做法建议:报警。如果警察管不了,那就捅给媒体,它们喜欢写这些新闻。
其次,打击诈骗最有效的就是严惩诈骗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得到了执行,也是GoFraudMe建议首先报警的原因。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内华达州女性诈骗案,诈骗者已经认罪,将面临最低五年、最高12.5年的监禁。
而另一起发生在GoFundMe上,诈骗额高达26万美元的案件,发起人谎称自己得了晚期癌症实则拿钱买成瘾药物,结果被判刑25年。
基于以上原因,GoFundMe近来爆出的诈捐丑闻已经不多了。当然,如果GoFundMe和轻松筹这样的平台,能够和公安、民政与医疗系统建立数据合作关系,从后者那里查到筹款人的真实信息,就能从根本上大大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
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这种尝试发生,只能希望大家在捐款的时候仔细甄别,不让自己的爱心被辜负;同时多多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