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文|刘雪儿
编辑|陈芳
信息轰炸时代,还存在隐私吗?
近日,美团点评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鼓励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可得5元奖励。不料,有用户发现,自己的隐私信息被暴露在微信好友眼皮底下,即使删除微信授权,此前同步的信息也依然存在。这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不满,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这并非美团第一次陷入隐私风波,去年4月,美团外卖就因开放好友头条功能而遭受质疑,只要启用这个功能,用餐记录就暴露了出来。除了美团外,滴滴、航旅纵横等此前都因想要引入互动功能而出现危机,社交成为这些APP盘活用户的工具,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植入社交这一功能。
网友不满没隐私
在消费型产品中植入社交元素,受消费者欢迎吗?
据经济日报报道,北京消费者李华(化名)这几天颇为苦恼。她按照大众点评的引导绑定微信,很快在APP首页看到微信好友的消费和点评信息。随后害怕信息被分享的李华关闭了微信授权,然而大众点评替她自动关注了微信好友,于是李华不得不动删除好友。尽管如此,她在大众点评下依然有粉丝,微信好友也被系统默认关注了她。换句话说,这种单向删除没有用。
“我化名在大众点评上发点评、点赞、收藏,是因为我愿意跟陌生人分享我的体验,可不想和真实的我对应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好友看到我的活动轨迹,我觉得很不舒服。”李华对经济日报说。
美团点评公关人员告诉AI财经社,大众点评打造好友关系链类产品的初衷,是希望用户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体验。但不少网友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太吓人,很不舒服。”也有网友开门见山:“我看过老板对酒店的评价,也看过他对美容中心祛痘效果的评价,带图的那种。”
大众点评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隐私协议里有规定:APP可以留存用户的浏览信息、常用酒店、租车信息等,经过授权,大众点评可以向合作伙伴和第三方获得这些信息,也可以向第三方分享这些信息。不同意隐私政策,则无法使用服务。
但问题是这种隐私协议并不明显,需要点击“协议及声明”的折叠选项才能打开,之后在手机上呈现的字体只有半只蚂蚁大小,用户一般不会仔细看,稀里糊涂中就默认了平台授权。
7月9日下午AI财经社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APP,发现已经无法关注微信好友。大众点评客服告诉AI财经社,目前查看微信好友功能暂停使用,公司已启动相关信息的核实排查,这几天功能正在升级维护,具体恢复时间还不确定。
美团点评公关人员告诉AI财经社,产品功能设计存在用户体验不周的地方,会进行两项产品升级。公司会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用户选择后就可一键停止关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关注。这样就不怕取关好友后,自己的信息还留在对方那里。此外,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对导入好友功能,在仅支持用户手动关注好友的前提下,给用户充分提示,这样可以减少用户被诱导操作。这两项功能从7月10日上线起生效。
事实上,过去几个月里,大众点评APP也有一些增强用户自主选择权的功能,比如一键设置“不让别人通过微信、QQ等找到我”、“取消关注好友”、“移除粉丝”、“黑名单”等。不过,从这次事件爆料看,这些动作并没有让用户满意。
美团仍可窥探好友开房记录
美团外卖APP也曾遭遇类似风波。
早在2017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美团外卖APP泄露用户隐私,“买避孕套都让好友知道了”。用户绑定微信后,就可以享受“好友头条”等功能,点击好友头像,就能发现其近期的点餐记录,吃了什么,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当时美团回应称,如果用户想停用好友关系,可以停用或解绑微信。
当前,打开美团APP,进入美团外卖看不到首页的“好友头条”,但美团APP依然有微信好友通道。通过“我的”进入“好友去哪”通道,可以选择是否关注微信好友动态。AI财经社尝试后发现,进入后关注人数与粉丝数一样,这意味着只要一方开了权限,另一方可以自动关注,如果要取消,需要点进每个人的主页里操作。
在这里,用户可以看到每个好友的评价,消费的金额、具体日期和店家,比如各种餐饮店、酒店、足浴店、电影院等。一位朋友评价一家主题酒店酒店:“房间很好,很干净,适合情侣入住。”
不同属性产品跨越做社交,最终折戟而归的现象并不少见。
5月,滴滴顺风车空姐遇害事件,掀起了一场关于顺风车是否做社交的讨论。不同于快车、专车,顺风车对乘客的信息要求更多,除了基础资料外,还有职业认证、芝麻信用、脸部识别等,此外,司机也可以给乘客贴标签。顺风车俨然成了一款以出行为工具的陌生人线下社交工具。
无独有偶。6月11日,有网友发文炮轰航旅纵横APP“选座社交”涉嫌隐私泄露。航旅纵横刚上线了“虚拟客舱功能”,乘客办理网上值机选座时,可以看到其他乘客的选座状态,点进去还可以看到乘客的诸多标签,比如星座、地域、航司偏好、选座偏好、客舱登记、飞行频率等,也可以通过热力图看到乘客常飞的目的地,并可以不通过对方允许直接私信。迫于压力,6月12日,航旅纵横称已将虚拟个人主页设为默认关闭状态,产品后续会进一步改进。
在流量红利渐衰的当下,通过社交增强用户粘性,是个好思路。然而,产品形态有别,对某些隐私数据,如何平衡好用户体验是个难题。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告诉AI财经社,做社交可以形成更紧密的关系连接,也能更好留住顾客,平台可以提供这种服务,但是否享受这种服务,还要看用户的自身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