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踢狗游戏中心】亮“剑”-解读攻击性

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什么都随缘,没什么要求,也没什么底线,别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别人拒绝的他来承担。

周围人都觉得他是脾气最好的“善良”之人,但背地里却会称他们为“软杮子”、“受气包”、“滥好人”。

80年代的琼瑶剧,女主角一水的白莲花状,柔弱、善良、没有攻击性。

来到本世纪初,这种纯善的审美已经一去不返。现今大多以女性为主的题材,女性仍然善良,但却坚强不可欺。

人们仍然追求善,但也同样明白,很多时候,一味隐忍,不会助长善良,反而会滋长丑恶的欺凌。

无论男性或女性,善良到柔弱可欺都会让人感到不适。

我们提倡善良的美德,但也必须有保护善良的武器。

一味地隐忍退让并非真的善良,而是违背天性。

如果你只会一味隐忍的善良,那么原因很可能是,你没有活出攻击性,或是你的攻击性被压抑了。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这是国内首次聚焦精神分析核心之一“攻击性”的书籍,多维度解读了攻击性。

作者黄玉玲: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学士。从业二十年,擅长成人自我发展咨询、抑郁、焦虑情绪的缓解、人际压力的调整、亲密关系的修复,积累了很多成功表达、处理或转化攻击性的案例。

在倡导“与人为善”的普世价值观下,“攻击性”是一个贬义词,它代表着激进、偏执、傲慢、不近人情等等。

而本书中,作者展示了“攻击性”代表美好的,有生命力的另一面,攻击性并非只是破坏性的,更是有建设性的。

而进一步认识攻击性,能让你真正理解自己,把它转化为生命力,能帮你走出成长困境和关系泥潭,助你活出充满力量的自在人生。

作者认为,有滋养的攻击性不是故意伤害别人,而是合理表达,果断出手,带着善意又不失锋芒。

接下来让我们分三篇,一起来认识攻击性,释放攻击性。

第一篇,被误解的攻击力。

第二篇,自恋的小孩。

第三篇,舞好这把双刃剑。

被误解的攻击力

当你专心致志地搭好的积木,被小伙伴恶作剧推倒,且拒绝道歉。

当你兴致勃勃搭好的积木,被爸爸或者妈妈各种指点,认为你应该搭成那个样子,而不是现在这么难看。

当你满怀期待地喊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来看你搭好的积木,迫切地希望且兴奋地与他们分享你的成果。

但是,你的爸爸在打游戏,脑袋都没抬一下,让你喊妈妈。妈妈正在做晚餐,还顺口埋怨,为什么不喊你爸爸去看?

你是不是感到很生气,很沮丧,很想大声吵闹?与此同时,你还很想还击,让对方也不爽。

作者说,攻击性就是你的领地和愿望被入侵、被批评、被贬低、被漠视,你感到不舒服、生气、沮丧,且有一种冲动想要还击和破坏。

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没有出现破坏行为前,只能叫冲动。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攻击性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词,会产生难以控制的后果,而这个后果往往是大家所不愿面对的,所以通常避之不及。

然而,作者说“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首先,有攻击性的人更为真实。

人往往不能直接表达真实的自己。特别是受到外来攻击时,往往用一个很硬的盾牌来抵御。

只防御,不攻击,时间久了,你就成了对方眼里的带壳动物。

而攻击性是从盾牌后面伸出你的“长矛”,让对方看到后面那个想要反击的“真实”的你。

其次,当你开始反击,关系就如水一般流动起来。不断冲刷挡在你们之间的那块“顽石”,这样它才有机会慢慢消融,让关系呈现更大的流动性。

一段“不舒服”关系的,就是这颗“顽石”。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需要这样的机会。反之,它就永远挡在那里,变得一颗“毒瘤”。

再者,攻击性是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你肯定看过小孩子闹腾,一旦哪天不闹腾了,父母反而要担心了。所以做父母的常说,宁愿小孩闹腾,也好过病怏怏的。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属于柔顺型,没什么攻击性。所以他怎么也不满意,反而愿意陪着陆小曼折腾。没有攻击性,伴侣间的关系就是一潭死水,无法让人期待。

闹腾是什么?就是表达你的不舒服、不满意,这种活力就是攻击性。

它像是一团火,或许有时让人不那么舒服,但如果真实地感受到它的温度,就有机会为冰冻僵硬的关系带来新的光明和希望。

自恋的小孩

关于攻击性的来源,作者用了一个词,叫“神仙自恋”。

一般人遇到挫败都知道这很正常,因为人就是会有各种“犯蠢”的时刻。

但是,神仙是不能有挫败的,神仙必须自带光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可人类不是神仙,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我想要的,你就得给我”的全能自恋期是在婴儿时期。

在子宫里时,婴儿的一切都是自动化供给的。出生后半年内,本质上仍处于这种“神仙自恋”的幻觉中。

很多动物的孩子出生之后就能自己找奶、站立行走,只有人类的婴儿从母体脱离,来到世间,是完全无助的。

这种彻底无助,势必导致了与照顾者的绝对依赖。

当一个婴儿,表达“我想要”的时候,通常回应可以被清晰地分为好与坏,好的回应是被满足。

反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以破坏性的攻击方式来呈现这种不满。它会瞬间产生巨大的愤怒,称之为“自恋暴怒”。这表示愤怒的级别很高,几乎带着毁灭般的敌意。

很多妈妈的感觉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安静下来,不管怎么抱、怎么哄,他都不能停止哭泣,会一直哭到累得睡着。

有位妈妈很崩溃,她说,她甚至想把孩子从窗户扔出去,然后自己也跳下去。

这其实就是婴儿强烈的无助感,被妈妈感觉到后,唤起了妈妈内心的无助感。有这样感觉的妈妈其实是非常精准地理解了她的孩子。

而当攻击性背后的渴望被看见的时候,婴儿的依赖就很直接。这时照顾者与婴儿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攻击性就被转化了。

满足一个小婴儿其实也是简单的,因为他最初的需求就是那么多。而妈妈们只需要有半年时间的全情投入,婴儿就会把“我能”的感觉植入心里,成为日后自信热情、有创造力的心理基础。

而如果父母的照顾比较糟糕、经常打击孩子的“自恋需求”,婴儿的攻击性就会转化为破坏性的,甚至是暴力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愿望也在不断升级的。

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和玩耍需求被充分满足了的话,孩子跟父母建立的是很通畅、很融洽的亲子关系。长大后他不会总要买这个或买那个,也不会总要闹着要你陪。

但是,如果小时候父母陪伴孩子不够,可能孩子长大后要买的东西就不是一本书那么简单,说不定就算父母给他买一栋房子,亲子关系也不会改善多少。

这种感觉挺残酷的。

所以,请善待每一个小孩!

舞好这把双刃剑

那些被称为“软杮子”、“受气包”、“滥好人”的人,他们体内好像有一个大大的气球,将别人的要求和情绪一并吸了进去。

作者形象地称这个“情绪气球”为“妈妈的子宫延伸”。如心理咨询师的理解和接纳,就是给来访者提供类似于“妈妈子宫”一样的包容环境。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空间,让我们既能承托别人的攻击,也可以容纳自己的情绪。

然而这个空间是有限度的。

过度妥协而让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压抑和委屈,待“气球”撑到极限,它不是转移就是爆炸。

有一个著名的漫画,画的就是一个职员在单位被老板骂,回家后就找茬骂老婆,老婆又找茬骂孩子,孩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去踢狗,这就是最常见的下序位攻击传递的现象。

攻击性不是消失,而是转移了。它没有消失,也不会减弱,只是暂时被放进“情绪气球”。“气球”积累得越大,爆炸时的威力也就越大,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前者破坏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后者则作用于自身,如同一把双刃剑。

当指向别人时,或许能让你得到一些东西,但也让别人不敢靠近你。

指向自己时的“攻击”虽不那么明显,但你会感到憋屈,压抑和不舒适。

这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攻击带着“恨”和“敌意”,释放后会让别人和自己都不舒服,从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划下深深的印痕。

而作者说我们要学会“加工”,从而知道如何与“攻击”相处,恰到好处地出剑和挡剑!

首先,学会要求。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主动出击是学会要求最重要的事。

这并不容易,因为太多人习惯等!

在我们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的同时,也害怕被拒绝,更深一层是害怕被羞辱。

这种糟糕的体验是很多人被拒绝后暴怒的原因。羞耻感会阻止我们提出要求,所以要想法把它移开。

好比你去买东西讲价,如果你跨越了自己的羞耻感,就能不急不缓,一步一步地探到对方的底线,哪怕谈不拢,也不会生气。

因为你至少让对方明白了你的要求,不会因为对方喊一个高价而愤怒,也不因为对方说“你给的价格太低”而觉得自己不好。

你只是做了你应该做的,想做的!

其次,学会说不。要有防御能力,守住自我的底线和边界。

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王国,别人一旦入侵,就要管得理直气壮。如果管了不该管的,别人也会反击,因为对方也有自己的边界。

而如果现实是别人已经这么做了,而你不希望他们再继续这样对你,就必须马上出手制止。但要驾驭好自己的“敌意”,以不指责的方式阻止对方的侵犯,从而为自己赢得时机。

因为敌意会让硝烟弥漫,让双方看不到彼此真正的要求,指责更会引来反攻进而失控,给表达带来障碍。

优雅地出击需要花点时间放缓和消散敌意,让自己和对方都有表达空间。当我们都看到对方的愿望时,就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想法和建议。

最后,学会爱。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恨因爱而不能。

每个人都渴望爱,也渴望被爱;渴望看见,也渴望被看见。

而攻击性的原因是“想要,却没得到。”所以失望、生气、愤怒、恨,进而生出攻击。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捣乱、撒娇、耍赖都是为了让他人关注、看见理解。

如果一直没被看见,它就变成了叛逆的少年,攻击性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最后一点就爆。

学会爱,心理上是要面对惨淡的过去,哀悼曾经的丧失,接受这个“撒泼的小孩”。

学会爱,技巧上要像做瑜珈一样去放松身体,每天拿出一些时间,只与自己在一起,与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对话,感受自己的存在。冥想是个不错的选择。

学会爱,是打破恐惧,勇敢与他人连接,主动表达善意。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你只是缺乏勇气。让自己和别人在一起,感觉爱,感觉被爱,也感觉伤害。

综上,我们看见了攻击性的另一面,知道它来源于哪里,从而进一步知道要如何正确表达攻击性。

攻击性并不是一个暴力狂,它与生俱来,只是一个任性的小孩,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

如果我们不懂它,就会害怕它、误解它、不好意思亮出它。

但其实它与善良并不矛盾。

善良的人首先要善待自己,让别人看到你的底线和边界,同时也看到别人的底线和边界。

善良的人不是门户洞开地对别人说“来欺负我吧”。

而是亮出你的剑,和对方切磋切磋。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踢狗游戏中心,踢狗游戏中心大厅,踢狗游戏中心官方,踢狗游戏中心手机版”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