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试驾宝马X1,多少有些情怀的因素。10多年前第一次接触时,它还没国产,纯进口,3.0直六发动机,6AT全时四驱,那种激情四射的感受,至今不忘。隔了这么久再次体验,豪情不减,依旧令人比较满意。如今以运动为主题的新车很多,标榜技术的也不少,可论起真金白银,恐怕都难以成为它的对手。在豪华品牌当中,宝马以其独特的调性,能让人们充分享受驾驶乐趣。
驾驶乐趣是个常见词,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仅以我的观点,第一是顺手,每当有所想,就能立即实现,无需适应,也用不着磨合,车很配合您,而不是您去配合车。此外,油门、制动与转向的比例感非常好,每个细节都能做到十分顺畅。
第二是操控,动力足够强,低扭给力,高转不乏,方向精准,底盘稳健,开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高速时能做到非常平稳,过弯时犹如丝般滑顺。
第三是享受,内饰精致、手感细腻、座椅舒适,此外还有噪音低、视野好。
以上3条,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第一条,在我试驾过的车里,大概三分之一,都得有个适应过程。区别在于,有些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磨合,有些到了试驾结束,也没能完全适应。尤其某些自诩科技领先的车,总喜欢摆出一副教育人的姿态,把自己的位置都搞反了。
第二条同样很明显。把动力做强其实不算太难,尤其现在电车重返市场,依靠电动机天生的特点,很容易做出刺激的加速,但方向与底盘,就没那么轻而易举了,靠钱海战术也难以堆出,至多是能走,走成什么样,另说。就跟同样是电力驱动的老年代步车似的。
尽管技术含量不低,具备出色驾驶乐趣的车,其实也有许多,但作为一个品牌带有集体特征的,首推宝马。
每个汽车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调性。宝马的调性,在于运动。运动这个词儿,在我国汽车圈几乎被玩烂了,尤其这几年,是个新车,就冠以运动头衔,仿佛不这样,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不过,所谓运动当中的多数,都仅仅是个形容词而已。如果您不信,随便找辆宝马开一圈,说不定就能体会到什么叫运动。它的性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这么说有点儿欺负人,宝马属于豪华品牌阵营中的一员,价格在那摆着呢。就拿这辆X1来说,它是宝马SUV里的入门,指导价27-33万元,拿它与那些价位相同,但并不属于豪华品牌的车相比,显然不公平。
在宝马的SUV阵营里,X1定位紧凑型,往上还有中型车X3,中大型车X5和X6,其中X6顶配的指导价,接近百万元。这些不同定位、不同价位的宝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消费需求。X1虽然是紧凑型,轴距与动力却超越了某些品牌的中型车,空间与质感均值得称道,再加上入门价位相对较低,颇具优势。
接下来,从外到内,为您详细介绍一下宝马X1。
车头部分有种圆润之感,进气格栅是标准的宝马造型,底部的银色饰板与两旁的银色饰条,彰显出较强的运动风格。
车身侧面,贯穿前后车门拉手的筋线,与底部银色裙围,共同营造出一种沉稳+有力+精致的视觉效果。长、宽、高分别为4565×1821×1620毫米,轴距2780毫米,整备质量1680千克,最大设计质量2140千克。
尾部层次多变,显得颇为干练,同时也显得很精湛。与车头相同,底部铺设着银色护板,双排气管与尾杠搭配的恰到好处。
车轮是19英寸,配备225/45R19轮胎,速度等级W(270公里),拍摄车的装车胎是倍耐力的PZ4,这是一款具有良好湿地性能的夏季胎,能提供较好的制动与操控。
内饰方面,颜色分为黑色、黑色+摩卡色,此次我试驾的是后者。车门内饰板的手扶部分采用摩卡色皮革,手感较为普通。
下方储物槽的容积不算很大,前部略宽,里面是个杯座。
前部造型与在售的宝马5系较为相似,与新3系相比,差异较大。以个人审美而言,我很喜欢这种造型,因为它有较强的机械感和操作感,比那种连个“屋檐”都没有的连体式液晶屏,看上去更顺眼。
方向盘略粗,手握部位有着设计精细的造型,与手的贴合性很好;包裹方向盘的皮革,手感亦很出色。此外,方向盘具备上下+前后可调。
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方向盘上的按键与转轮,触感极为清晰,阻尼适中,回馈明显。操作内容的设定非常合理,提车后试了一下,就能立即上手进行盲操作。
车灯控制同样值得点赞——尽管是自动车灯,多数情况下根本无需驾驶者动手操作,但依旧配备了手感良好的操作键。以上2个细节,值得那些为了科技而科技,丝毫不顾使用感受的车企学习。
仪表盘为双圆机械式,中间底部有一块很小的显示屏,用于显示里程、油耗、温度等信息。
中控台分为4层,分别是中控屏、出风口、音响和空调,搭配很均匀,犹如昔日的组合音响。当然,如今20多岁的人,恐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组合音响。
其中,中控屏是一块10.25英寸的液晶屏,内置4G网络和宝马的iDrive,不具备车载导航,需要时可以用手机映射,支持苹果与百度。
前后雷达与倒车影像均有配备,画质很清晰,只是不具备国内较为常见的全景影像。
音响为哈曼卡顿,12喇叭,音质较为出色。
遗憾的是,原本应该配备CD机的位置,被简化成收音机的频道储存。如果CD机还在,将能更好展现哈曼卡顿的功夫——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毕竟,网络音乐虽然日益兴旺,一些爱好者的手里,恐怕还有大把的CD碟。
空调控制全部为实体键,与方向盘上的按键一样,手感相当好,从而使空调控制变得很轻松,伸一下手,一秒钟之内就能完成。比那些为了节约成本,把实体键简化为集成在液晶屏当中的做法,强多了,起码用不着冲着车机念念有词:“小X、小X,请打开空调。”
中间平台不算宽,在这一点上,才能看出它是紧凑型车的身份。副驾一侧、包裹着与座椅同色的皮革,显得挺温馨。
平台前端是一扇推拉门,内置12伏电源、USB接口和双杯座。下方有少许镂空,但空间很小,利用价值不高。
平台的中间部分,是挡把、驻车制动、快捷键、驾驶模式操作键等。其中的快捷键,可以很轻松地对中控屏进行控制,与屏上触摸操作相比,它明显更方便一些。至于驾驶模式,分为标准、经济、运动和自定义。
平台的末端,是储物格和中央扶手。储物格为半敞开式,较深;中央扶手的下面,还有个比较浅的储物槽。
座椅部分,面料为仿皮,正副驾均为8向电动可调,并具备加热功能。前排座椅的左右支撑很棒,有较强的包裹感,如果您在盘山公路高速驾驶,恐怕会对这个细节很满意。空间的数据是,前排宽1400毫米,高1040毫米,椅面进深515毫米。
有趣的是,正驾与副驾的椅面,都能往前拉出一截,椅面长度从515毫米,加大至565毫米。对于身材高大的人来说,这个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腿部支撑。
后排间距很宽敞,伸腿空间很富裕。具体尺寸是,宽1420毫米,高970毫米,椅面进深470毫米,中间位置最小间距360毫米。在我的印象里,中间位置最小间距通常是200-280毫米,超过300毫米的比较少,除非是中大型以上的车。X1是紧凑型,能有如此宽敞的伸腿空间,真不错。事实上,它的车内纵向长度超过2米——2030毫米。光看尺寸,很难相信这是一辆紧凑型车。
后排座下面铺设着轨道,座椅可分段前移,移动距离130毫米。也就是说,如果行李较多或较大,通过座椅前移,让行李厢长度从870毫米,扩大为1000毫米。显然,这是个颇为实用的设计。而这种细节上的考究,恐怕只有西欧汽车才会具备——即使豪华品牌,也会考虑到实用。不像有些地方,高端往往意味着不食人间烟火。
后排出风口与双Type-C接口是标准配置,如果希望用USB接口,只能到前排。另外,中间位置地板有凸起,高度约120毫米,对于第5人的乘坐,多少有点儿妨碍。
绝大多数SUV后排座的折叠,是按照4:6分为两个部分,即所谓分段折叠。该车按4:4:2的比例,分成3个部分——左右正座与中间的扶手部分,均可独立折叠。
折叠之后,椅背略有倾斜,未能与行李厢地板保持水平,但倾斜幅度不大,装载或车内过夜的话,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此时,地板长度1500毫米,以后排出风口为起点的最大长度1900毫米,容积1650升。
单看行李厢,进深870毫米,最小宽度1010毫米,高750毫米,遮挡板以下高450毫米,容积505升。
我用4个24英寸行李箱试了一下,很轻松地全部放入,不仅是并排,而且高度未超过遮挡板。也就是说,遮挡板以上还有空间,如果再来一两个箱子,应该没问题。
行李厢地板下,有个很大的储物槽,深度190毫米,长与宽是700×900毫米,容积如此之大,较为少见。不过,有得就有失。该车未配备备胎,如果长途旅行,恐怕还是得带条备胎,更为保险。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车的主人,处于较高消费层次,遇意外理应使用救援服务,而不是自己动手换胎。
尾门为电动,具备自动感应和位置记忆功能。三角反光板在尾门内饰板上有个固定位置。
聊完外观与内饰,最后看看动力与操控。
首先看底盘,车头部分为全覆盖,防护板表层贴有一层毡,据说可以有效降低噪音。事实上,我在“拆车坊”工作期间,亲眼所见如此考究的底盘,唯有BBA——宝马、奔驰和奥迪。
悬架部分,前桥是麦弗逊式,后桥是多连杆式。其中后悬架为三连杆式,减振弹簧与减振器分离,副车架与车身之间,有两根加强杆,呈V字形布置(下图箭头所指)。
宝马X1分为两驱与四驱,我试驾的是四驱版。这是一款适时四驱,每当需要,靠多片离合器把动力接通至后轮,可实现前后各一半的动力分配。不过,此次试驾全程位于柏油路,风平浪静,虽然在盘山公路也曾极速攻弯,估计是没达到工作条件,未能明显感受到四驱表现。
动力方面,分为两款发动机,除四驱外,均为横置前驱,20车型是1.5T,25车型是2.0T,我试驾的是2.0T,最大功率141千瓦,最大扭矩280牛米,最大扭矩输出范围1350-4600转。
匹配8速自动变速器(8AT),百公里综合油耗6.8升(NEDC标准)、7.6升(WLTC标准)。谈到驾驶感受,我首先想说的是,它的挡位操作相当好用,几乎没有发现延迟。比如,高速倒车,打轮,同时挂入D挡,在车头摆正的刹那间,大脚给油,整个过程极为顺畅。事实上,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车,做不到这一点,每次挂挡,都得有个反应过程。
当然,上述驾驶方式,估计多数人根本用不到,似乎可以忽略。难以忽略的,是动力的平顺、高速时的沉稳、弯道中的支撑、清晰的方向回馈,这四点,它的表现很好,除了一脚油门到底时略显迟疑之外,挑不出什么毛病。尤其是悬架,在盘山公路上攻弯时,支撑非常给力,感觉特别爽快,开着它翻山越岭,实乃享受。
挡把的旁边,是驾驶模式选择键,由于采用触感清晰的实体键,驾驶过程中无需低头儿,轻轻一按即可。进入运动模式后,液晶屏的界面随之改变,此时不光是视觉效果颇为刺激,驾驶感受更是爽极了,动力非常直接,后劲十足,推背感很强。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驾驶技术欠佳者,开上这种车以后,千万别忘乎所以。
速度方面,该车标定最高时速217公里,百公里加速8.1秒。在试驾中,我使用标准驾驶模式,没有预先升转速,仅仅是最普通的一脚油门到底,记录到的几个数字是:0-100公里8.68秒,40-80公里4.87秒,80-120公里6.0秒。如果用运动驾驶模式,应该还能再快些。至于发动机转速,时速80公里约1300转,时速100公里约1600转,时速120公里接近2000转。
在高速公路上,一方面是显得很沉稳,另一方面是车内很安静,从而令人倍感舒适。关于车内噪音,我记录到的数字是:怠速——36分贝,时速80公里——56分贝,时速100公里——59分贝,时速120公里——61分贝。这个成绩与同样是豪华品牌的某中大型轿车基本相同,可见X1的噪音处理相当不错。毕竟,X1是紧凑型,比它低两级,且为SUV,由于高度,天生就比轿车噪音大。
试驾之后,归还车辆,此时行驶500公里整。事实上,第一天晚上琢磨按键功能时,不留神把当天的行驶里程清零,从而少了100公里。也就是说,我的实际行驶里程是600公里,续航剩余163公里。这是在差一点儿满箱油、基本以激烈驾驶为主的情况下,获得的成绩。如果继续跑,随便找个加油站,用几分钟把油加满,就能接着敞开耍。这是燃油车天生的优势,也是百年前将电动车淘汰的原因。顺便说一句,试驾的这3天,恰逢北京降温,我无所顾忌地从早到晚开着暖气。
短短3天,过得非常开心,因为它给我带来十足的驾驶乐趣,让我找回10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宝马X1时的那种感觉。它虽然只是紧凑型,轴距与动力却超越某些品牌的中型车,空间与质感均值得称道,再加上入门仅为20多万元,颇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