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王健
头条号“我在现场”运营者
粉丝累计48w+
视频累计点击量接近4亿
头条号“我在现场”主张提供一手现场报道,让真相不再迟到。同时“我在现场”还是一款新闻APP,母公司系浙江新华移动传媒。
目前“我在现场”已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入驻今日头条、腾讯、UC和搜狐等各大平台, 并与以上平台达成了深度专项合作。
个人短视频自媒体的危机
我印象中短视频风口大概从2015年兴起,我们起步时间比较晚,准确来说是从今年2、3月才开始运营短视频自媒体。
刚开始每天发一两条视频,到现在,我们的短视频团队有10名成员,短视频生产大概保持在每天20条左右,日均点击量200w,总点击量已经快到4亿。
单打独斗的困境
大家也知道头条号作者单打独斗的比较多,但短视频是需要一个团队来操作的。“我在现场”属于资讯类短视频,通过我们的分析:一条视频从选材、找素材、制作、反复核验事实,再到后期制作为成品,一人负责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即便以上都可以一个人完成,要想实现量产(比如每天5条或10条)还是比较困难的。
一人难以负担短视频生产是目前很多作者的困境:比如每天更新1、2条,然后发现并没有触发平台大量推荐,其他数据也上不去,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消磨掉自己的兴趣。
巨头林立的短视频领域
其实现在自媒体大号的短视频都是团队产品,比如“一条”、“二更”。有的自媒体短视频机构人数已经达到了100、200人,远远超出了个人自媒体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 之前一则公开消息已显示“二更”拿到了B+轮的1亿元融资,可想而知他们的团队有多么壮大。
除了“二更”外,还有类似微博上的美食类大号“日食记”,每期视频后都会打上“罐頭場”的水印,可见“罐頭場”也就是他们的视频制作团队。
而且我们分析发现自媒体短视频相对于职业媒体来说,一开始就是互联网化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媒体互联网基因)。这个基因包括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做短视频:在包装上展示出来的大字幕,颜色更鲜亮的视频包装,包括更为流畅的视频剪辑手法、如何让你的短视频看起来更精致,更像一个短视频产品。
可是从目前自媒体的形式来看,情况并不是非常乐观。我觉得今后短视频会迎来一个巨头林立的时代,个人短视频制作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在各个平台表现出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类头条号榜单的前10、20,甚至前50名中很多都是巨头自媒体,他们一般都有十几人甚至上百人的制作团队。
如何提高头条号指数?
我们刚开始运营头条号的时候,指数大概只有300多,现在基本保持在720多。
有的作者认为头条号指数没有太大作用,其实不然。比如同一篇稿件用不同的账号发布,在头条获得的推荐量是完全不同的。指数越高,账号的权重就越高,相对来说获得的推荐量肯定就越大。
比如相同的内容,一个指数300的号,除非你提前别家很长时间就把内容发布出来,否则,哪怕对方只是晚你一小时发布,假如他的指数比较高,获得的推荐量可能也是远高于你的。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小号在这种挤压态势下面对的一个比较艰难的运营形势。
怎样可以提高自己账号的权重?
我们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提供原创、独家的视频/图文稿件,这一点很重要。
2.能在第一时间内为头条供应视频和稿件,讲究速度和时效性。
3.发文频率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权重。
速度和时效性——因为资讯类视频供应方往往有很多家,而且有的传统媒体也会建立头条号,从速度、准确度上我们拿什么来和他们比呢?
1.别人没有的我有;
2.别人也有的,我的速度要更快;
3.别人在速度上够快,我就要在角度和标题上更犀利,一定要做出差异来。
发文频率——头条号指数每周评定一次,要想在指数上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每天固定更新5条或10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有利于头条号指数的稳定。(头条号指数满分950分,一般指数在650以上的头条号推荐量比较稳定,也比较有竞争力。)
自媒体没有采访权,怎么破?
对资讯类短视频来说,真实性非常重要,做之前要反复核实,传统媒体做的准备我们也都要做到。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传统媒体有采访权,而自媒体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针对这一点,我们总结了一些“曲线救国”的方式:
1.利用已核实信息
对传统媒体已经核对过的事实(通过文字形式),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同的视频素材,通过把视频和文字信息结合的方式制作视频素材。
2.多渠道核实信息真伪
现在的政务自媒体已经非常发达了,一般的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消防等都会开通微博、微信和相关的头条号, 我们要通过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源来评定网上消息的真实性。
3.利用资源优势
如果我们有资源可以拿到事发地官方的独家回应或权威消息,那也是非常好的,这一点类似于记者的采访。
4.利用拍客资源
另一方面,拍客资源在自媒体运营中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如果有靠谱的拍客来供应视频,那对于运营自媒体来说非常有利,目前梨视频就是通过拍客来供应内容的。
5.巧追只有文字信息的热点
比如朱日和阅兵这个事件,在正式阅兵之前,官方可能只给出了100、200字的文字消息,这时候没有画面也没有更详细的信息,我们在制作时会使用历史画面和资料画面,在视频上打上历史资料的标识,在文字上表明是朱日和阅兵。因为我们用的资料画面只是为了表明一个阅兵场景,这一点是OK的。
6.讲究短视频的时效性
互联网资讯是不会让你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去看的,我建议做资讯类的朋友都下载一下各类新闻客户端,打开PUSH,及时查看推送信息。比如之前地震这样的消息,一旦超过6.5级,打开推送查看信息时就要立刻有做视频的想法。
而且突发性事件在刚出来的时候,平台对资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稿件够快,画面够精准,按照头条号的爬虫推算法原理,你的推荐量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集中式的爆发增长。
这里我以之前做地震的视频截图为例:
当天晚上我们大概在9点收到九寨沟7级地震的消息,10点多就做出了视频,当时获得了相当大的推荐量,还因为使用了双标题,这篇内容的播放量超过了200w。
如果拖延到凌晨或者第二天早晨再去做这样资讯视频,那时由于平台此类信息已经饱和,就不太可能获得高推荐量了。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评价自媒体确实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情,尤其是资讯类自媒体,我们需要24小时盯紧信息。
乐观看待未来资讯类短视频
2015年短视频兴起,那个时候直播也很火,它们成为了一线媒体的关键词。现在来看做直播已经不太会赚到钱了(这里指的是自媒体直播,包括映客之类专做直播的平台)。但是短视频确实是赚到钱了,相比直播在发展上也要迅速一些。
目前包括头条在内的各大平台对短视频的补贴力度也是相当大的,从我的经验来看,头条算是补贴最多的一个平台,视频补贴大约是图文的3-4倍,如果视频每天的流量在100-200万及以上的话,获得的收益大概为2000-3000甚至更高。
从目前的视频市场形式来看,能够有能力和资格提供新闻类短视频资讯的玩家还是比较少的,到目前为止原创资讯短视频的玩家在全平台并不多,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我判断相对来说这还是比较有前景的一个领域。
根据我的判断,短视频的风口在未来2-3年内是不会消退的,即便之后会有变化,此消彼长也会有新的东西来代替它,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变的只是视频的形式,不变的是你对新闻的理解和领悟。
最后我想说一下自媒体做短视频的禁区,这也是行业内需要注意的:
1.政治领域;
2.宗教领域;
3.民族领域;
4.军队方面。
因为这几个方面很多传统媒体可能也不太会去做,对自媒体来说,触碰这些领域对个人和你的自媒体账号都不是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