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大雅》:
少有人能够透彻明了地解读诗词,倒是生拉硬扯的多,在解读诗词方面叶嘉莹绝对堪称大家。叶嘉莹讲解的文字极富美感,从诗经到清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以作为所讲之词的佐证,亦与词相得益彰。她不畏惧权威,对张惠言、王国维等大家也不偏听盲信,敢于批评指正,而成一家之言。叶嘉莹说:“现在的人根本没有审美的观念,随便写一个就说我这也是一首诗了。诗有诗的质素,它应该有语言、声音、节奏的一种美感。”诚哉斯言!
2.《有文化的文学课》:
这是龚鹏程的一本讲录,主要谈的是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全书十五讲,分论文学与儒家、 道家、佛家;经学、史学、子学;书法、绘画、音乐、武侠;社会、国家、时代、地域、读者等等的种种关系。这本书所录,基本上采用龚鹏程201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所讲,由学生据录音整理成稿。在书中,作者摒弃以往文学史鉴赏文学作品、探究作者生平的叙述模式,颠覆以西方文学框架阐释中国文学的观念,力图恢复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文学解读。人们常说《诗经》是民间歌谣,龚鹏程认为即便是国风也不是民间歌谣。而将中国艺术精神推源于道家,他认为更是胡扯。在他看来,现代人站在一个现代虚妄的进化高峰上,读古人的书,像改小学生的作业一样。
3.《大师教语文》: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华函授学校创办“语文学习讲座”,邀请在京的数十位名家向机关干部、教师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经验。他们中间既有语言学家、文学史家,也有著名作家。《大师教语文》辑录的27位作者的80篇文章,正是从200多期讲座的讲义中精选出来的,主要有语文基础知识、文章选讲、文章评改等三方面的内容。正如吕叔湘所言,有的书是应该熟读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真正理解,而这是要有人指点的。读书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要有人指点的。”能不能得到高水平老师的指点,决定了学生能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为何人们一再提倡经典阅读,原因也就在于此。所以能够读到高水平老师的教案,对于提升学生认知和视野的开拓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