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红色沙漠”盖“被子”的人
——瑞金民间水保人士朱志平的追求与坚守
在瑞金市壬田镇洗心村,323国道边有一块上千亩的土地特别显眼。这里规划有序,果木成行,大棚连片,蔬菜青青,水塘如镜,宛如公园。很难想像,6年前,这片地是紫色页岩强度水土流失山地,长期以来寸草难生,岩石裸露,流沙肆虐,荒芜一片,被当地人戏称为“红色沙漠”。
实现这种转变,源于该村民间水保人士朱志平。
艰苦创业,完成原始积累
朱志平本出生于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但不幸的是,在其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拉扯着兄弟姐妹六人长大。朱志平说:“我的童年过得很艰难。”农忙时候,需要耕田,家里没有牛,只能在别人中午休息的时候借牛犁田。有一次,连耕牛也“欺负”年少瘦弱的朱志平,趁他不小心,拖着平水田的辘轳暴走,朱志平的手被卡在辘轳里面,险些造成难以料想的伤害。
生活艰苦,条件有限,小时候的朱志平就开始为家里减轻负担。迫于生计,他在天气热的时候去卖冰棍,过年的时候就去卖玩具,挑着货担一个一个乡镇走村串巷。初中尚未毕业,朱志平就开始外出打拼,从给别人开挖机到自己经营挖机,从承包小型工程项目到创办公司自主承揽独立经营,他靠自己的不断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创造了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
重回家乡,改造“红色沙漠”
在朱志平的心中,一直有深厚的家乡情结。
2013年,在外创业成功的朱志平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小时候玩耍过的“红色沙漠”依旧萧索荒凉,顿感痛心,深感惋惜,于是产生一股强烈的冲动:“我要依靠自己有限的资金,做一件造福子孙后代,泽被家乡,又对社会有益的大事!”
当年,他以租赁方式取得了以“红色沙漠”为核心的1000亩水土流失山地的经营权,开始了漫长的愚公移山式的改造荒山过程。他请专业人员规划设计,建道筑路,开沟挖渠,钻石平整,肩挑手扛,并把别处泥巴运到山上,将平整后的荒山石壁硬是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肥泥,让各种花草树木得以在此开枝播叶,打花结果。
说到这个治理“红色沙漠”的过程,朱志平感慨万千。有些村民难以理解他这份改造荒山,造福社会的情怀,有的甚至还说些风凉话,“朱志平是否疯了,竟然敢跟天斗”“你看这个神经病,昨天叫挖机挖了那里,今天又叫挖机填了这里……”“红色沙漠”治理难的压力不算压力,但是身边的人不理解甚至误解,才是真正的压力。好在朱志平事业艰难之际,瑞金市水保局将这片“红色沙漠”列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有相关部门的支持,让朱志平更加坚定了自己坚守、追逐这项光荣事业的决心。此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共投入500多万元自有资金到荒山整治工程中。
据水保专业人员介绍,比起采取专业公司承包治理,以这种方式治理这片荒山为财政节省经费近千万元。
奋战六年,荒漠已成绿洲
6年过去后,曾经的“红色沙漠”变成了绿洲,朱志平将其建设成为市级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
走进园区,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展现眼前:山清水秀,鸡鸭成群,绿坡连绵,炊烟袅袅。交通峰回路转,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鹅卵石护坡、浆砌石塘坝、挂网喷浆护坡、铺设草皮、生态挡土墙等,让原来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改观。种植的红枫、罗汉松、紫薇、金桂等名贵树种,点缀着园区周围,原来不能生长树木的山地,盖了一层“被子”之后,已经种满了脐橙、柚子、杨梅、火龙果、葡萄、桑葚、百香果等。原来不能储水的沟壑、洼地,改造成了池塘。
社会责任,企业共担。朱志平工程用工、日常打理都以本地村民优先,积极为社会分忧,长期解决35户贫困家庭就业,直接帮助38个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创业艰难考验多。现在,荒山治理虽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朱志平不得不面对许多问题:示范园的土地经营权短,涉及农户多,一旦租赁期满,他该如何持续?目前他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盈利能力非常弱,面对改造所需大量资金投入该如何应对?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或者搭上相关政策的“班车”让事业得以继续和壮大……这些都是朱志平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记者钟瑜 实习生龙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