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与团队推出的新作《风味人间》再一次拍出了食物的 史诗性巨作。
上线12小时,播放量破亿。仅仅第一集,豆瓣得分直飙到9.4分!
一部讲述美食的纪录片,拿下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风味人间》绝对是近段时间最受人关注的影视作品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与团队“出走”央视后,再推美食史诗性力作。《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打开了中国内地美食纪录片的大门,并且获得超乎想象的商业收益。
但固定的套路,混乱的叙事方法,让最后一季失去了往日光彩,遭到影迷们的抨击。逃离钳制后,陈晓卿放开了手脚,这次,他找准了方向,并且贯彻到底,为美食纪录片从新赋予了新的叙事方式。
《风味人间》真的很好看,第一集《山河之间》就异常惊艳。其每一秒都是对味觉的挑逗,视觉的撩拨,每一帧画面,每一句旁白都色香味俱全。
绵延的味道随着叙事,张力十足的展开,烹饪的方式和食物背后的故事互文推进。每一道菜肴,每一味食材轮番登场担任主角,令人垂涎欲滴,口舌生津。
中国以食为天的民族习性,加上不同地域之间源远流长、差异极大的饮食文化,给予了创作者丰富的题材和内容选择。美食保障了观众高涨的观影热情,更能深入发挥“托物言志”的传统,文化则赋予饮食习惯以人文色彩。
美食纪录片在引发观众共情、地域文化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具备天然优势。那《风味人间》到底比《舌尖上的中国》有哪些新鲜感?首先,是叙事上的丰富性。《风味人间》的内容中有超过30%的国外美食介绍。宽阔地域之间,美食在制作、食用、售卖上的不同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差异,能够给故事本身提供丰富多样的戏剧性冲突。第一集中,安徽火腿和西班牙火腿的一段就惊艳十足。
从制作方式的不同,引入地域之间在气候,地理,生态系统上的不同,
最后再介绍到食用烹饪方式上的差别,最后落脚到文化差异,
在交叉叙事下,两种美食,不同地域,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体验。壁炉旁,觥筹间,西班牙人享受将火腿切片享用的仪式感,近乎表演性质。这份庄重有些引人发笑,但那份投入与享受无疑是叫人印象深刻。
真是每一个像素都藏有威力巨大的嗅觉炸弹,看得人心急火燎,一阵饿意。可以预料,在之后的几集中,这种交叉叙事会在平行剪辑的手法下频繁出现,营造出丰富的文本层次和视觉感受。叙事脉络的丰富下,还有高科技镜头的使用。影片中有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手法,让人看到了生物分子对于食物“再造”的细微过程。为此,剧组从奥地利租用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像机,邀请“美丽科学”团队展示“分子在食物中律动”,
于是观众才能看到马肉表面的冰花一点点滋生的奇妙景象。视觉上的冲突不光来自科技层面的突破,连镜头语言也充分动了起来。第一集后半段,那对靠打旗鱼为生的父子,在海船上与凶猛的旗鱼搏斗的一幕简直就是一部缩短了的动作片。
这段叙事快慢结合,有刺激的“老人与海”式的智斗,也有捕鱼背后的那些生活琐事,例如为了捕鱼成功,父子两人还会祭拜祈祷。
好不容易出现捕获机会,却中途失误,无论从节奏安排还是场面调度来看,捕鱼这段都具有了完整的故事性,且表现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它展示了人类和美食之间别样的关系,仿佛一场“修行”。走出中国,对于世界美食的互文呈现;多样化的叙事策略;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场景调度,让《风味人间》有了冲突感更强的戏剧性,辅以美食的诱惑,让这部纪录片色香味俱全,诱惑力十足。
视角的扩大,让我们明白,文化差异并不会阻碍人们从食物中得到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夕之食,让我们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统一,是为大同。
食物,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让人与人之间,彼此连接。正如第一集结尾说到,山河依旧,风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