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三):宋、金
091 《梅石溪凫图》
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
092 《晓雪山行图》
宋 马远 卷 绢本水墨 纵27.6厘米 横42.9厘米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
093 《寒香诗思图》
宋 马远 纨扇 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 横25.7厘米
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既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
094 《雪滩双鹭图》
宋 马远 绢本浅设色 纵60厘米 横38厘米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
095 《山径春行图》
宋 马远 卷 绢本设色 纵27.4厘米 横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径春行图》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拂动衣袖,慢步行进在春天的山径上,面向远方,似乎在触景生情吟咏赞美春天的诗句。随风飘动的柳枝,雀跃嬉戏的小鸟,生机勃发的山径两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发文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满诗意的喜悦之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而又显得闲适恬静的画面气氛,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是对春天来临所唤起的生命之美的赞叹。
096 《山水十二景图》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 生卒年不详, 略晚于马远, 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 擅画山水、人物。《图绘宝鉴》评他:“院人中画山水, 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山水十二景图》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残存四景中的一部分, 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漾, 渔舟出没。然后是浅滩湖岸、巨石峭壁, 绿树成荫。此画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笔皴擦, 然后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畅的效果。
097 《雪堂客话图》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8.2厘米 横42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 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
夏圭在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 而是信手勾画。由此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 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全图设色淡雅, 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 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098 《溪山清远图》
宋 夏圭 纸本水墨 纵46.5厘米 横88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在构图方面,夏圭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景”,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也称“马一角,夏半边”。为“南渡四大家”之一。
《溪山清远图》构图疏密相间,剪裁巧妙,笔法坚挺峭秀。其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者欲雨,树石浓淡遐迩分明。由于运用更多的水分(同马远相比较),于是就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其皴法为“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是先用水笔,再用墨笔渲染。
099 《临流赋琴图》
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画眼》中称赞夏圭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 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 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 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 大面积的使用空白, 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 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
《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 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 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
100 《烟岫林居图》
宋 夏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夏圭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
此画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
101 《梧竹溪堂图》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处水势平缓,水际丛竹新篁,清润可爱,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在极其逼仄的尺幅间,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
此图以空蒙的山林为背景,并将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画至精至细,在笔墨上,多用重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其设色以淡石绿、花青为主调,充分显示了画家在控制浓墨与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102 《静听松风图》
宋 马麟 绢本设色 纵226.6厘米 横110.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兼画花鸟,笔力遒劲,轩昂洒落。
《静听松风图》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
103 《荷香消夏图》
宋 马麟 卷 绢本浅设色
此图卷描绘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画中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林中云雾萦绕,茅庵空落。左岸上乱石嶙峋,柳荫蔽日,树上群鸟翔集。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湖的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小桥曲折,云雾飘动如练。
画中构景,平远开阔,布置简洁。画中笔法细秀,描物具体,尤其柳树变化多姿,树叶丝丝勾出,又如烟动。其用墨以淡为宗,又浓淡相间,着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静。
104 《万松金阙图》
宋 赵伯骕 绢本青绿设色 纵27.7厘米 横1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伯骕,字希远,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国。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上与兄齐名,风格亦相似。其青绿山水在唐代大青绿画法的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既“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作了一种介乎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
《万松金阙图》画春山茂林、苍松白云,山巅微露,琼楼金阙,烟波浩渺,旭日东升,景色分外清丽。
105 《捕鱼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3厘米 横24.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以院画为主,李唐的大斧劈皴, 马、夏的刚性,梁楷的大泼墨却不似一般院画写实。南宋国势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或心在庙堂, 或志在疆场, 故将完美的大自然置若罔闻,或只剪取一角, 或仅略取半边,愈到后来, 愈是直抒胸中的怨气、怒气,草草数笔,纵横涂抹,极少作真实的细部描写和刻画。
《捕鱼图》虽然还不是大笔皴擦,却也并非刻意描绘远山近景。画中苍松偏安一隅,渔民在浩淼的江际捕鱼,频繁起网下罾,一派忙碌景象。
106 《雪溪乘兴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2.2厘米 横23.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无名款,但设色淡雅,较一般的院体画,多了几分雅致和清幽。绘画技法也纯熟无比,是南宋山水画中的上乘之作。
此图画两人乘船游历雪溪,兴之所至, 大有酣畅淋漓之感。画上山势并不陡峭,只是因为白雪皑皑,积雪掩映,绵延的山脉显得分外妖娆, 而与知己荡舟在清冷却能激起狂热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谓人生一大享受。
107 《盘车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0.9厘米 横4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名款及钤印,裱边有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梁清标的藏印二方。
“盘车图”题材常见于传统绘画作品,通常描写人力、畜力车辆行进出盘曲的山路间,或运粮、运货,或载人涉渡。此图描绘盘曲艰险的山间栈道上,脚夫们赶着黄牛驾车奋力上坡。向屋后眺望,林木尽头是无数的山峦烟岫。图中以苍浑粗括的笔墨勾勒山峰树石,风格沉郁,山石的画法受郭熙的影响,是宋人无款画中的杰作。
108 《丝纶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83.2厘米 横3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在苍苍茫茫的山林中,几位女子正在纶丝,两个天真的幼童则在嬉戏游玩,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围以栅栏,近处的山石陡峭高耸,附岩壁而长的苍松枝干虬劲蟠曲,显示了劲松雄强的本色。画上有一首题诗: “素丝头绪长,羡居好安排。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脉脉意欲乱,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丝,只付经纶才。”对此画的画意作了很好的诠释。
109 《奇峰万木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家受“南渡四大家”的影响可谓巨大, 此画无名款,构图采用了院体山水的格式,在画面中留下大量空白,山势陡峭, 用笔劲健有力,然而远没有“南北宗”所说的剑拔弩张和生涩,因为虚实相生,反而有一种华滋秀润的湿润感。
画上高峰矗立,蔚然井秀,万木林立于险峰之上,葱茏苍翠,生机无限,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山水杰作。
110 《赤壁图》
金 武元直 纸本水墨 高50.8厘米 长13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字善夫, 生卒年不详。金明昌(1190—1196)名士。其作品散见于同代人和元明诸家诗文集题咏。武元直以山水画见长。
《赤壁图》一画绘苏轼《赤壁怀古》之意境。画大江峭壁, 崖壁以劲利的斧劈皴法, 表现石块的嶙峋与坚实, 树木细小而茂密, 峰石只略加皴染。江水波浪激涌处, 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 舟上三人泰然而坐, 似在吟诗作赋, 指点江山, 人物虽小, 其精神面貌却可得其大略。按此图原定为宋人朱锐所画, 论画法略为接近南宋院体, 但不像朱锐之笔。
111 《洞天山堂图》
金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83.2厘米 横12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图绘了白云吞吐漂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表现了一派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字,点明了全画的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有人认为是董源手笔。但是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风格迥异,更近于金代画家那种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的风格,所以认为是金代绘画更为符合此画的风格。
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四):元代(上)
112 《山居图》
元 钱选 纸本设色 纵29.6厘米 横9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钱选(1239—1301),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景定三年乡贡进士。钱选与赵孟頫同乡并同享盛名。钱选善画花鸟、山水、人物,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 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浮玉山居图》表现隐居情趣的家乡山水,以勾皴来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墨青涂染,笔法取涩势,含而不露。树叶淡渲汁绿,呈现生拙的意趣,风格别致。
113 《云横秀岭图》
元 高克恭 绢本设色 纵182.3厘米 横106.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云横秀岭图》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画云山烟树,溪桥亭屋,气韵流润,山顶作青绿横点;坡脚勾皴染赭色,用笔凝重苍浑,墨色淋漓酣畅。
此画为合参米氏云山、董巨皴染画法的典型之作,别开生面。
本幅无作者款印,上有元代邓文源等题及清高宗弘历题。此画经梁清标及清内府收藏,有梁氏和清内府诸藏印,曾入《大观录》和《石渠宝芨续编》等著录。
114 《归庄图》
元 何澄 纸本水墨 纵41厘米 横723.8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何澄(1223-?),燕(今河北省)人。元世祖时被召待诏内廷。山水人物画有南宋院体遗规,鞍马师法北宋李公麟。其作品曾得到赵孟頫、虞集、柯九思等人的称誉。
《归庄图》取材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在全景式构图中,主题人物连续出现,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山石树木用枯笔焦墨,间以淡墨晕染,劲健中含秀润,苍率中蕴清逸。画风虽有南宋院体遗规,亦开元代逸笔先路。
本画无款印,又名《归去来兮图》。
115 《水村图》
元 赵孟頫 纸本设色 纵24.9厘米 横12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在元代历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宠遇, 仁宗尤其敬重他的才华, 将其与李白和苏轼相比。他博学多才, 工古文诗词, 通音韵, 精鉴赏。在书画方面造诣尤深, 篆、隶、行、草, 无一不精;山水、竹石、人马、花鸟, 无所不能。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 像他这样具有多方面成就、影响深远的人物, 实在是很罕见的。
此画以董源披麻皴画山,墨色清淡,行笔多曲折变化,近乎解索皴。淡墨点苔,树木苍老,水致细密。
116 《洞庭东山图》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纵61.9厘米 横27.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孟頫画山水画,喜画南方山村水乡, 多写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在笔墨技法上, 兼善工笔和写意, 呈多种面貌。
《洞庭东山图》画太湖洞庭湖东山之景。东山山势非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山居云雾迷蒙,岗峦隐约。湖面波光掠影,一叶轻舟,由左方驶向对岸,岸上一人待渡。近处坡石,杂草丛生。描绘了太湖中的幽美景色,境界寂静。
画上自题:“洞庭波兮岌岌,川可济兮不可以涉。木兰为舟兮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子昂。”
117 《谢幼舆丘壑图》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纵20厘米 横116.8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赵孟頫的艺术不仅蜚声当代,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他薰陶下,赵氏一门大都善画,同时代的画家受他指点和影响甚多,其中不乏成就突出者。其艺术主张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谢幼舆即谢鲲,字幼舆,东晋儒臣、名士。
《谢幼舆丘壑图》画江岸峰峦秀起, 雾霭微茫, 江面平静如镜。境界旷远。整个画面宛如宇宙万象被过滤提升成晶莹剔透般充满着音乐性的宁静世界。笔法秀润、清旷, 虽系学李成、郭熙画法而来, 但一变宋人工整刻划之体。
118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 纸本设色 纵28.4厘米 长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鹊、华不注两山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则峦头圆厚。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如蚁。
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墨趣味。
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元人赞誉此画是“一洗工气”, “风尚古俊, 脱去凡近”。
119 《秋郊饮马图》
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高23.6厘米 长5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画秋郊平原水泽, 一红衣奚官驱策骝马, 近处双马似嘶如闹, 远处双马追逐腾跃, 余者皆入泽饮水。人物马匹形态生动。岸上林木稀疏, 树叶错落。全画浑厚, 设色浓丽, 具有浓郁的情致和意趣。画面剪裁看似平淡,像是信手拈来之作,却显示出画家驾驭画面的非凡本领。
画上自题:“秋郊饮马图,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钤“赵氏子昂”一朱文印。
120 《山水图》
元 李士行 轴 绢本墨笔 纵106.2厘米 横5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蓟丘(今北京)人,官至黄岩知州,善诗书画,曾从学赵孟頫、鲜于枢诸前辈。善画竹石及山水,山水师董巨,具平淡之趣。
此《山水图》取境开阔,中间以一高峰为主体,四周群山相扶。雾气弥漫的、深远的山涧有一清流涌出,并化为平静的河水缓缓向前流淌。整个画面布局平稳,境界平淡天然。
此画用笔温和秀润,多用披麻皴,墨色变化丰富,水色淋漓。其浓淡相间,以淡墨皴染,浓墨画近树和点苔,层次分明。
121 《寒林图》
元 曹知白 绢本水墨 纵27.3厘米 横2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 字又元, 号云西, 又字贞素, 人称贞素先生, 华亭(今上海松江县) 人。至元中任昆山教谕, 曾北上大都(今北京), 不久辞归, 隐居不仕, 饱览经书和研究道家之说。自写书斋匾额曰:“常清净”以示求闲适恬静意趣。
《寒林图》画枯林一行于坡石之间, 树干劲挺, 疏落有致, 笔墨带有秀润气, 属中年之作。
自题:“僧弟自闻以不得予画为根, 几闲有此不了者, 即了与之, 然末为佳。他时有得意者为易之。泰定乙丑九日,云西兄作。”
122 《疏松幽岫图》
元 曹知白 纸本水墨 纵74.5厘米 横 27.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山水大家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之首说:“近日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也。”曹知白在师法古人又避免过多地参照古人之法。
《疏松幽岫图》前景树丛中有两棵高大的松树,远处圆润的山丘布满了画面上半部。主峰的结构既平面化又有起伏,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画传统。
此画用笔干涩、淡墨渲染,很有几分黄公望之风。
123 《群山雪霁图》
元 曹知白 纸本墨笔 纵129.7厘米 横5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高山大岭的雪霁景色。图中以前后高低排置的几座山峰为主体,山涧有一细瀑飞流直下。山下一宽阔而平静的河水似已封冻。右岸水边及岗峦之间隐没着数座房屋,房屋周围遍生松树寒木。整个山峦、房屋及寒树上覆满白雪,苍茫一片,素雅洁净。
画中构景简洁,但充实饱满而平正。其笔墨精湛,造物具体,疏密有度。墨色则简淡清雅,极好地烘托了雪山的景色。
124 《溪山泛艇图》
元 曹知白 纸本水墨 纵86.3厘米 横5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曹氏和昆山顾氏(瑛)、无锡倪氏(瓒)为元代江南著名的三大豪门旺族。他家有数处亭台池馆和园林花圃, 盛极一时。曹知白喜结宾客, 家藏书画古玩甚多, 四方文人多愿与之交游。曹知白善画山水, 远法李诚、郭熙,追求清疏简淡的画风, 其作画多用柔细之笔, 极少渲染, 早年笔墨秀润, 晚年趋于苍秀简逸。
此图是曹知白变体后的佳作,上有倪瓒题诗“云气四时多似雨,涛声八月大如雷”,足以说明此画的意境。
125 《松下鸣琴图》
元 朱德润 绢本水墨 纵120.8厘米 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德润(1294—1365), 字泽民, 号睢阳山人, 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25岁抵大都, 得赵孟頫推荐, 受之于仁宗、英宗两朝, 官国史院编修, 授镇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早年受高克恭、赵孟頫的影响。山水师法许道宁和郭熙, 树枝作“蟹爪”, 山石用卷云皴。构图或作溪山清远, 或作林木挺健、峰峦耸秀, 极富真实感。笔墨秀劲清雅。
《松下鸣琴图》画高松下石坡上三人对坐, 一人操琴演奏。水中一鱼翁正划舟归来。近景苍松挺立, 远处峰峦起伏, 景物旷远。笔墨挺健秀润。
126 《浑沦图》
元 朱德润 纸本水墨 纵29.7厘米 横86.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浑沦,指浑然一体不可分的状态。《列子·天瑞》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浑沦图》画坡石古松斜立,势若虬龙,树上藤蔓牵绕,飘然向上。右有一圆盘,或日乎,或月乎。景物虽简而内含玄奥涵义深刻。此图似乎表现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及宇宙观,即如作者题画所言是:浑沦图,浑沦者不方而圆,不圆而方。先天地生者,无形而形存。后天地生者,有形而形亡。一翕一张是,岂有绳墨之可量哉。所画松石笔致密和精巧,墨韵温润雅秀。
127 《秀野轩图》
元 朱德润 纸本淡设色 纵28.3厘米 横21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为秀野轩主人周景安画。据此图作者在图所写的《秀野轩记》中云,秀野轩是元代文人周景安读书之所,地处浙江,轩旁幽溪曲涧,佳木秀卉映于其间,是一处理想的幽居之所,画家当时也在此地避居,离周氏秀野轩不远,此图即取材于秀野轩及周围实景。采用平远章法,以花青运墨写平林疏材,远山映苇,小屋临溪,二人轩对坐间话,三五行人往来溪桥边,境界清旷幽美,笔法秀雅苍润,设色清雅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秀野幽居的主题。
128 《富春山居图》
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此图画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画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间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 并写平沙及溪山深处的飞泉。展披画卷, 景随人迁, 人随景移。笔墨苍简清润。历代凡见此画者, 无不叹为观止。明代董其昌说:“展之得三丈许, 应接不暇。”清代张庚说:“富春山卷, 其神韵超逸, 体备众法, 脱化浑融, 不落畦径。”恽南田说:“所作平沙, 秃锋为之, 极苍莽之致”。明清许多文人画家多以此图得到启示, 其临本有10余本之多。
129 《天池石壁图》
元 黄公望 绢本设色 纵139.4厘米 横5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画史上, 黄公望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 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巨大, 许多作品被当作范本。 黄公望的画迹流传至今, 据说有50幅以上。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 对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论述, 此书被认为是南宋山水画理论的真传。
《天池石壁图》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
130 《九峰雪霁图》
元 黄公望 绢本水墨 纵116.4厘米 横5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是黄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
画上自题:“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