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一周】沉默——至少跟说话和写作一样——也是一种回答 | 一周新书推荐

记者 | 尹清露

编辑 | 黄月

《一个市民的自白》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生于世纪之交,那是欧洲市民阶级最后的荣耀时刻。贵族文化的培养使得马洛伊信奉勤勉、爱国、有社会责任感的伦理观,但随着匈牙利深陷欧洲政治局势旋涡,这些观念也走向了消亡。马洛伊审视着祖国的命运,坚持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直到二十一世纪,这位国民级大师作家才被文坛重新发现。本系列的译者余泽民看到,原来,每个当代匈牙利作家都是在马洛伊的精神羽翼下成长起来的。

《一个市民的自白》系列以马洛伊的故乡考绍为原点,从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写到德奥合并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与颠覆等事件。在此期间,马洛伊从浪漫不羁的青年变成了漂泊的流亡者,却从未忘却知识分子承担的社会使命,留下了本书作为历史的见证。“我本想沉默。但是后来,我抵抗不住时间的呼唤,我知道,我不可以沉默。后来我还意识到,沉默——至少跟说话和写作一样——也是一种回答。甚至有的时候,沉默并不是最无危险的回答。想来,没有什么会比拒绝性的沉默更能激发暴力的了。”在《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中,马洛伊如此写到。

2015年本系列的删节版曾引入国内,今年则是首次出版原书全本,补足了马洛伊曾亲自删去的大段章节,呈现出原著的完整样貌。

《我们去摘玫瑰花》

文贞姬是韩国女性现代诗歌的领军人物,自从1969年凭借诗作《失眠》《天空》登上诗坛,她就始终走在现代诗创作的前沿,这位年届七旬的诗人十分多产,至今已出版了十五部诗集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本书收录了诗人在1973—2014这41年间创作的179首诗作,这也是文贞姬第一次携如此丰富的诗作与中国读者见面。

文贞姬的诗作从自身经验出发,道出了有关爱情、个性和生命的思考,也不乏对于女性地位的讽刺性反思。如自序中所写,文贞姬在大学毕业不久后结婚,却发现不得不面对以韩国男性为中心的习惯和偏见,她的身体属于爱人和孩子,只有当“脱掉上衣/赤裸裸地抱着冰冷的机器”,才“彻骨地感觉到这两个乳房属于我”。在同为诗人的译者薛舟看来,文贞姬的诗既不虚伪做作,也不强求认同,但某种坚定有力的意识却在悄然萌发并生成,最终引发读者共鸣。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是中国台湾地区作家洪爱珠的首部著作,作者通过日常丰盛的饮食与老街生活,希望重建起对母亲与外婆的记忆。在洪爱珠看来,两名女性对自我要求极其苛刻,在人人渴望新潮的世代却保有着“慢下来”的教养与人情,但她们也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只有在进行业余购物时才能变得如少女般轻盈,本书的标题便取自于此。

洪爱珠在撰写此书时正值母亲病重之际,书中有许多既温馨又感伤的片段,比如为了还原母亲心心念念的炸春卷的滋味,她来到迪化街和永乐市场购买饼皮,风景骤然一变,满眼都是熟食摊贩、青草药材的热闹街道,她也由此回忆起外婆来到迪化街时会买脆甜的甘纳豆,同妈妈前来则买咸口零食。食物是洪爱珠与家人们建立联结的方式,也构成了一部温暖而独特的家庭史。

《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

在大多数现代人眼里,公园可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城市空间,但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看来,公园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公园北京》一书研究了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是如何进入了晚清及民国北京,又是如何实现了本土和外来、传统和现代的转化。林峥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写出了公园在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娱乐、政治等启蒙功能。

以中央公园为例,林峥从文学史料来到广阔的城市史、建筑史等领域,既指出“中央”这一地理概念代表着帝制时期的政治寓意,也通过剖析久负盛名的茶座“来今雨轩”,追溯了沈从文、杨振声等文人在此地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共同体是如何逐渐成型的。作者认为,正是在日常碎片的打捞中,历史才能变得丰满,这也是书写公园的意义所在。

《权力与人:思悼世子之死与朝鲜王室》

1762年,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木柜中致死,这成为了朝鲜王朝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思悼世子之死不仅历来被学界所重视,也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然而,在本书作者、韩国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看来,出于对世子的同情,学界提出的种种假说不惜歪曲史实,没有做到客观正确。从韩国学术界长期忽视的思悼世子嫔惠庆宫的《恨中录》出发,郑炳说试图阐明世子之死的真相,同时深入王室众人的政治斗争,刻画出一个世纪以来宫廷斗争的波谲云诡。

值得一提的是,郑炳说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人的人性苦恼,在历史中挖掘出了某种现代性。世子在关注和期待中出生,却在十岁左右患上狂症,性格如同艺术家的世子无法满足父亲对自己的期待,处处躲避着父亲严格挑剔的目光,并曾试图持刀进入宫阙弑父……这一出悲剧正是在种种权力与人的复杂交织之下最终酿成。

《依海之人》

维佐人是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渔民,他们性格柔和,不喜欢牵绊,并且只生活在当下,对过去无所牵挂,也对未来毫无计划。人类学者丽塔·阿斯图蒂在研究中发现,维佐人的身份并非是一出生就有的状态,这种行为方式是被持续不断构建的。阿斯图蒂入乡随俗,和当地人学习捕鱼、划独木船、在海洋中游泳,她得到了本地人的称赞:“你越来越像个维佐人了!”

这本民族志《依海之人》以轻松的口吻讨论了维佐人的各种认知概念,作者和心理学家展开协同研究,以期检视西方人类学和心理学中“人由血缘和出身决定”的理论预设。不过,维佐人的内心仍留有无法解释的、不透明的领域,这也反映在当地人的生死观中——逝者并没有彻底死去,而是能够回到生者世界,村民们需要竭力在死亡面前建立区隔,才能重新变为“无忧无虑”的维佐人。

《绘画反对图像》

《绘画反对图像》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近几年的艺术评论结集,它被作者视为一场写作实验,也是理论写作之外的私人随笔,通常于周末或节假日的咖啡店写就。汪民安2022年出版的《情动、物质与当代性》以学界的情动转向与物质转向为脉络,对“何为当代性”做出了明晰的阐释,这本《绘画反对图像》则是以尚扬、陈丹青、刘小东、丁乙等当代艺术家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寻当代性。

例如,在评论画家王音的作品时,汪民安发现艺术家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技法与话语,反而在作品中清除了所有的历史痕迹,绘画风格也保留着前苏联绘画的影子,显得“老土而陈旧”。经由和德勒兹、阿甘本等学者的理论对话,他认为,正是这种“拧巴”以及与时代保持距离的状态,才使作品呈现出当代性,使艺术家得以深深地凝视这个时代。

《编结茅香》

如何在“陈旧”的过去中反思现代科学,是各领域研究者持续不断探索的主题之一。作为一名森林生态学家,同时也是北美波塔瓦托米部落的成员,罗宾·沃尔·基默尔既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关于自然的疑问,同时在内心深处认同原住民的观念。她认为,植物和动物是最古老的老师,而大地是最为慷慨的母亲。

在北美原住民的创世故事里,村民把茅香这种植物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统一。在《编结茅香》一书中,基默尔也试图从种植、照料和采集茅香的过程以及和大自然的接触中,思考人类与世间生灵共处的统一之道,以及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自2013年初版以来,本书相继登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榜,并成为了亚马逊网站自然写作、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三大类别销量冠军。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一周,一周几次性生活算正常,一周打几次飞机算正常,一周岁宝宝辅食食谱表”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