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无念】如何区别「不动念」、「正念」、「无念」这三个概念?

收藏、转发、点赞的头友们顺手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要区别这三个概念,我们需要借助一则小故事来理解。

曾经有个参加春晚的小品演员吐槽说,TA在参加春晚小品节目的评审过程中,把台下所有的观众都逗得哄堂大笑,但是,所有评审节目的评委,居然一个笑的都没有,而且一丝笑意都没有。

弄得TA在台上心里直发毛,以为节目会被毙了。没想到,结果是,评委一致通过了。

评委既然认同这个节目,为什么没有被逗乐呢?

因为在普通人的思维中,存在着两种思维状态。

第一种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刺激—反应」思维状态。

第二种是专业的「审视」思维状态。

在春晚的节目评审中,观众处在「刺激—反应」思维状态中,所以,听到好笑的小品节目,当然是哄堂大笑,这是正常的反应。而非常专业的评审们处在「审视」思维状态中,所以就不会笑。

作为专业的评审TA在看表演的时候,所看到的、听到的,是表演中的各种元素、关系、结构、节奏、观众反应。

观众是被表演的形式所打动,而评委在看的是组成这种形式的所有内涵。所以同样是一个节目,观众与评委所接受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二者的反应也不一样。

这种专业的思维状态,在其它很多专业中也都有,比如,曾经听一个男画家讲,画漂亮女模特人体,刚开始画的时候,男画家跟所有的男人一样都会有心理、生理的反应。但是,一旦进入创作状态,这种男人的心理、生理的反应就消失了,在创造状态中,看到的就不是一个漂亮女人的人体,而是各种各样的结构、关系、色彩、明暗……

再比如,曾经有个老法医说,任何一个法医在遇到高度腐败尸体的时候,都会有恶心的反应。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这种反应马上就消失,那种恐怖、恶心的东西就变成了死亡时间、死亡原因、他杀、自杀的研究。

我们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就从平常人的生活、工作状态来说,人都有两种思维状态。我们把这两种思维状态再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来看。

在儒、释、道的文化背景中,每个人都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体、两套心智模式,请见下图。

儒、释、道的学习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在肉体上的「第一套心智系统」停止下来,让内在本体的「第二套心智系统」运行起来。

借助本文开始的小故事,这种心智系统间的转换,就好比让看热闹的观众都变成专业的评委。

所以,「不动念」指的是肉体大脑中,外在意识的「不动念」。第一套心智系统停下来以后,不但,外在意识不动念了,就连与外在意识相配合的前意识(心)也不动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动心」。

没有练习过心智系统转换的人会觉得,不动念了,人不就不会动了吗?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其实,外在意识「不动念」以后,内在意识就清醒了、强大了起来,第二套心智系统就会启动。《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对第二套心智系统启动的描述。

第二套心智系统启动以后,人依然是有自我意识体验的,这个自我意识的体验来自与内在意识,就是「正念」。

所以大家要明白,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所谓的正念,其实都是误解,只是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外在意识的观念的强化。

「无念」并不是没有意识念头的意思,「无念」是「正念」的另外一种表述。

在《道德经》中,「无为」的「无」就是特指没有外在意识的意念,「无为」就是没有外在意识意念的行为,所以「无念」也是一种没有外在意识的「念」,就是「正念」的意思。

人在「正念」中一样是可以思考的,只是不像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那样思考,而是一种全新的心智体验。

更多内容,请大家阅读心智玩家在头条号中的文章

收藏、转发、点赞的头友们顺手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无念,无念的真正含义,无念者,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出于六祖坛经”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