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有哪些武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有过哪些世界先进武器?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艰苦卓越的抗战历史上,战场上最让国人痛心的差距,就是中日双方的装备差距。

面对拥有强大工业实力与装备水平的日本,即使是装备最精良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军,实力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无论是陆军的常规武器,还是炮兵海军空军等技术兵种,中国军队都处于绝对的劣势状态。中日双方大多数正面战场会战里,火力完全被压制的中国军队,只能靠着“血肉铸长城”的悲壮方式,拼死阻击日军的进攻,整团甚至整师的伤亡,经常是转眼间的事。

不过,说起这艰苦卓绝的全过程,现代好些军事迷津津乐道的,却还有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曾经拥有的一些世界顶级装备。确实,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战结束,国民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也引进了许多先进装备。放在惨烈的正面战场上,也远远优于如狼似虎的日军武器。可为什么,依然不能扭转劣势呢?

下面这几款,堪称当时世界顶级,且为中国抗战立下大功的先进武器,就能做出回答。

一:T26轻型坦克

抗战战场上,日军一个极为嚣张的兵种,就是坦克兵。日军的坦克,虽说比起欧美国家来,显然很袖珍,但放在中国战场上,却是钢铁怪兽。当时大多数中国军队,连对付坦克的平射炮都稀缺,只能士兵们绑着手榴弹往上扑。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电影《血战台儿庄》里,捆满炸药的中国士兵猛扑日军“铁王八”的悲壮一幕,曾把多少观众看得泪奔。

其实,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中央军加各军阀拥有的坦克,曾有96辆之多。且多是性能优于日本坦克的“欧美货”,淞沪会战爆发后,这些坦克也大多被分批投了进去。可当时的中国军队,坦克作战经验几乎为零,以美国将军史迪威的吐槽说“大多数都是生手”,步兵坦克协同作战的意识更没有。所以一上阵就陷入日军炮火的轰炸里,外加中国没有自造坦克的能力,几乎都白白牺牲。

直到1938年3月至6月间,损失惨重的中国军队,又得到了苏联援助的83辆T26轻型坦克。这款坦克,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设计最成功的轻型坦克”。十点五吨的车身重量,拥有最高三十公里时速和45mmModel38坦克炮以及2X7.62mmDT机枪,综合战斗力完美碾压日本坦克。吸取淞沪会战的教训,这其中的70辆T26坦克,编入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200师,以形成集中战斗力。

这以后,拥有如此“大杀器”的200师,也不停打出高光表现。比如1938年5月的潍坊战役,乘坐T26坦克的200师副师长邱清泉,就率领着八辆战车,把“偶遇”的日军侦察连一顿暴打,让骄横的日本兵尝到了“挨坦克压”的滋味。1939年的昆仑关血战上,也正是由T26坦克组成的装甲部队,成功从侧翼切断了日军退路,才叫日军第21旅团,遭受了伤亡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毁灭打击。

但是,这一点有限的装甲力量,在多年惨烈战争里,依然经不起消耗。1942年缅甸战役后,200师遭受重创,T26坦克也损失殆尽,逐渐退出了中国抗战战场。抗战中晚期中国军队的坦克,也主要以美制为主。但是,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别管配备“苏制”还是“美制”,“打坏一辆少一辆”,就是当时无奈的现实。

二:莱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弹炮

比起缺坦克来,抗战中国陆军的更悲惨困难,却是缺炮。一场“918事变”,东北军宝贝疙瘩般的重炮,以及中国最好的炮厂,全成了日军战利品。而日军的甲种师团,都有重炮联队,一个师团拥有各种火炮一百零八门,作战时先以观察气球定位,然后发起迅烈火力打击。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等惨烈战役上,日本战舰上威力更强大的舰炮,也对中国军队造成了惨重杀伤。可以说,几乎每一场正面战场的会战,中国军队都在挨炮炸。

而在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也在努力缩小“缺炮”的差距:既然数量比不上日军,那就拼质量,引进德国的“莱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弹炮”。

莱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弹炮,又名“32倍15榴”,这种火炮炮管长4点27米,射速一分钟四发,口径150毫米,是当时领先全球的重型火炮。由于日本政府的抗议,德国政府不停缩减订单,最后只交付给中国24门。但对于当时中国军队来说,这24门重炮,已经是宝贝级别。德国派来的军事顾问与技术人员,更向中国炮兵传授了重炮作战的操典与修理维护技术。于是,这支重金打造的特殊部队“机械化重炮兵团”,就此应运而生。

待到抗战爆发后,这种火力直追欧洲部队的重炮,也是大显身手。淞沪战场上,“机械化重炮兵团”多次对日军要害工事发起猛轰,一发发重达43公斤的炮弹,成了当时日军的不二噩梦,连日军的跑马厅临时机场,也尝到了中国重炮的厉害。之后的徐州会战和长沙会战上,这批重炮也多次立功。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上,部署在岳麓山上的“莱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弹炮”,凭着凶悍火力与居高临下的优势,叫红着眼冲锋的疯狂日军,一批批被团灭。

可以说,这一批重炮,就好比一只突然的拳头,多次在日军张狂时,打出凶狠一击。

但是,即使拥有如此强大的火炮,当时的中国炮兵们,也是满肚子苦水。大炮虽好,无奈炮弹太少。比如淞沪会战时,苦于燃烧弹稀缺,即使汹涌的炮轰,也无法给依托掩体的日军更大杀伤,打在日本海军司令部的掩体上,却只能打出一个浅坑。就算是这种炮弹,当时也只能省着用,每一发都需要进口,打完了就补充不上。于是,在抗战最艰苦的几年里,打光了炮弹的重炮,经常在日军凶狠的轰炸下,无奈的“趴窝”。

有炮,却连炮弹都造不了,再狠的炮,效果也就打了折。

三:B24重型轰炸机

如果说在坦克和火炮层面,中国军队尚有还手之力,那么在空军方面,尽管中国空军以死相拼,但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飞行员素质,乃至飞机的维修生产能力,差距都十分巨大。打到1941年,中国空军几乎山穷水尽,迎击日军轰炸都没有力量,轰炸日军?几无可能。

其实,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空军也发起过辛酸的反击:1938年5月,中国空军两架B10轰炸机成功飞到日本长崎上空,扔下了特殊武器——几百万张揭露日本侵华暴行的传单。在那个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告诉了全世界中国军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款新装备的到来,也叫浴血重生的中国空军,拥有了以血还血的能力:B24轰炸机。

B24轰炸机,代号“解放者”,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最多的轰炸机,亦是技术领先当时全球的远程轰炸机。它的水滴型机翼横截面设计,拥有比其他轰炸机更强的续航能力,且有前后炮塔和多挺机枪组成的密集防护火力,行动半径高达两千三百公里。也就是说,这架飞机从桂林出发,就能对日本九州岛发起轰炸。装备这款飞机的中国空军,也终于拥有了对日军的打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当时重建的中国空军,获得的不止是先进的飞机。由于当时中美空军的深度合作,美军在后勤与技术,甚至信息情报方面,都不遗余力提供支持,新一批从印度受训归国的中国飞行员,作战素质更媲美英美飞行员。于是凭着这强大支持,中国空军的反击开始了:1943年5月,中国空军的B24轰炸机,对日军在河内三亚等地的军事目标发起打击。

而常德会战上,在常德市几乎全境陷落的危局下,中国B24轰炸机,更对常德周边日军发起迅烈轰炸,甚至摧毁日军的油库与后勤补给,有力配合了中国军队反击,打赢这至关重要的一仗。而这一仗,也成了抗日战争里空战的转折点:中国空军从此夺回制空权,一直到日本宣告投降前,都在牢牢压制日本航空队。

以血还血的背后,是强大产业与后勤能力,对战争胜负的意义。如此意义,见证了抗战的艰难,亦值得后人深思回味。

参考资料:石宏《德国重炮远程轰击日军》、蒋荐《抗战时期的中国坦克部队》、王跃如《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空军合作》

“文弱书生”率六百勇士浴血抗战,让日寇见识什么是中华捍卫者!

穷出身的“傻”军阀,半生身败名裂,却以生命撑起举国抗战决心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有哪些武器,中国有哪些武器,钻石礼包都有哪些武器”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