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替代人”的担忧已经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之后,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日益显现。
人工智能崛起是否会威胁就业?开课吧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1、破坏效应和创造效应。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就业关系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应用会直接替代相应劳动岗位。企业在进行成本决策时,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低于劳动力工资水平,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又不足以弥补劳动力工资水平时,企业会做出采用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工作岗位的决策。
二是人工智能应用可以直接填补劳动者所无法胜任的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增加产品生产精度,降低工作错误率,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在高压活动下危害人类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工作。
三是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催生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生产价格,增加劳动者实际收入,从而增加了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最终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会把生产成本下降所节约的成本用于再投资,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加工作岗位数量。
当人工智能应用直接替代相应劳动力岗位,即表现为第一方面时,人工智能应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形成破坏效应。当经济主要表现为第二和第三方面时,人工智能应用会增加相应工作岗位数量,带动劳动力市场就业,形成创造效应。
现实经济中三方面通常是同时存在的,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体中,如果人工智能应用既表现为对工作岗位的替代,又通过创造额外工作岗位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即二者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发展路径,则劳动力市场不会出现工作岗位大幅度减少的现象。
人工智能崛起是否会威胁就业?开课吧
2、极化效应。
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偏向性影响,可能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两极化”趋势。即高技能认知工作和低技能手工工作的就业不断增加,中等技能的常规工作不断减少,中等技能水平的劳动力面临更大的工作被替代风险。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性质差异所导致的,人工智能替代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任务,而这些任务主要集中在中等技能工作中;企业也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中等技能水平工作岗位被替代后收益较高且在技术上更具有可行性,因而可能首先被替代。而具有一定创造性、非程式化的工作任务,在短期内不易被替代。人工智能对中等技能水平工作的替代,形成了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挤压,中等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向高技能工作岗位和低技能工作岗位转移,从而出现高、低技能劳动力人数增加的现象。
3、长期和短期效应。
在短期,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更具有波动性,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发生改变,常规性的工作任务不断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一些非常规的工作任务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短期内替代效应可能占主导。
但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加资本回报份额,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创造效应不断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应用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来吸纳劳动力,拉动就业增长,提高就业质量。
4、行业及职业的差异。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同样反映在行业部门。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部门,会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以改变农民原有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但现在,人工智能在农业部门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业已出现明显的替代效应,制造业部门包括许多常规性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因而更易被替代。服务业部门存在一些程式化工作任务,但一些非程式化的认知任务也存在于服务业部门,因此,在短期服务业部门可能出现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在长期,鉴于许多认知类、创造类工作岗位的不断增加,服务业部门的创造效应会不断占据主导。
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隐患是什么?
浅谈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处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