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浩
有字真经与无字天书
原著第九十八回,燃灯古佛首次出场便和如来佛祖展开了整部西游记里唯一一次佛祖之间的正面交锋。
这次交锋不是明斗,而是暗斗,交锋点则是:有字真经与无字天书。
要知道,燃灯古佛是西天四十八佛里辈分最高的佛,堪称西天第一佛;如来佛是西天四十八佛之首,是当代佛主、治世之尊,法力无边。
有字真经与无字天书能够引起两大佛祖的争斗,绝对不凡。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如来给了5048卷无字真经。唐僧师徒不服,认为空本无用,一致认为如来的弟子动了手脚,于是告状。
谁料,唐僧师徒一致认为无用的无字真经却在如来这里得到了极大的褒扬。
如来这样评价无字真经:“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只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耳。”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如来佛对无字真经的评价,就一个字:好!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如来的意思,那就是:你们那的人傻,就该用无字真经!
为什傻的人还得用无字经,你不玩我们吗?唐僧师徒一致反对。如来没有坚持,给唐僧师徒换了有字真经,事情方才解决。
那么唐僧师徒为什么知道自己取的经是无字天书呢?如来佛给的经书可是宝贵的紧,唐僧他们根本没想过打开看的事,拿了也就拿了。
燃灯,是燃灯古佛从中间插了一手。
要说谁敢在西方极乐世界里搅黄如来佛的事,除了燃灯古佛,还真没谁谁了。西天的佛,除了如来,我只服燃灯,弥勒也比不上。
燃灯插手的理由如下:
东土众僧愚昧,不识无字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燃灯古佛的观点和如来佛的观点可谓两极,都认为东土大唐的人蠢,但是一个认为蠢就应该用无字天书,一个认为蠢就应该看不懂无字天书,必须得用有字真经,针锋相对。
两大佛祖都是法力无边、智慧广大的神圣,为什么对区区无字天书和有字真经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还暗自插手?显然别有用心。
一般人都会偏向燃灯古佛,认为无字天书就是空白的书,看不懂,没用,如来在骗人。唐僧师徒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换了有字真经。
无字天书真的不好吗?
不是,燃灯反对无字真经,但是并没有说无字真经不是“经”,依旧是“真经”,只不过是“无字”罢了。
换句话就是:“无字之经”仍是经的一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其实,不管无字天书还是有字真经都是珍贵万分,天地罕有的。
唐僧师徒跟着阿傩迦叶进了藏经阁,开门便看到这么一个场景:那厢有霞光瑞气,笼罩千重;彩雾祥云,遮漫万道。
瑞气千重,霞光万道,这可是极品宝物才能散发出的瑞气呀!整部西游记里只有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上宝沁钉耙等屈指可数的宝贝才拥有。
若是换成人,那也只有天尊级别的神圣才能修炼出,比如如来、观音、道祖、玉帝等大人物。
经书若能如此,也是极品了。而无字天书与无字真经都出自“瑞气千重,霞光万道”的藏经阁,显然,那霞光就是它们散发出来的。它们就是极品!
那么问题又回来了:到底是无字真经适合东土大唐,还是有字真经适合东土大唐呢?是如来错?是燃灯对?
是人蠢应该用无字,还是人蠢应该用有字?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
就我而言,“真经”有两种:一是有“经”少“法”,一是有“法”少“经”。前一个是有字真经,后一个是无字真经。
也就是说,无字真经不是真的无字,只是经文相对少,你悟到了,字就多了,再接着悟。而有字真经则是既给经文又给法门,可以简单入门,减少了悟的时间。
哪种真经更好呢?我认为一步步引导人们参悟佛法的经才是好经。只有自己真的悟了,那些道理才真的属于自己。而一帆风顺的参佛并不存在,虽然早期进步快,但急功近利,难逃魔障,很难深入佛法,更进一层。
说了这么多,燃灯和如来争的又是什么呢?信众!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如来,看重的是有悟性的人,走的是一悟到底的路。
可见,使用无字真经的人,讲究的是悟,走的是如来佛的修行道路;使用有字真经的人,抄捷径,走的是燃灯古佛的修行道路。
东土大唐的人若是学了有字真经,入了佛门,要想在此道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靠近燃灯古佛,因为他是这方面的第一人。这就无声无息间壮大了燃灯派的实力。
那如来为什么会答应换有字真经呢?这明显对他不利。
因为有字真经的经书大部分都是如来写的,是大乘佛经,而不是燃灯的小乘佛经,里面的内容都融入了如来的思想。也就是说,读了有字真经,信仰还是他如来,心在如来一方,如来仍然不若下风。
当然,按如来和燃灯的理解,东土大唐的人大都是愚昧的,那有字真经但也确实适合东土大唐,这也是如来同意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在信徒“心体”分离的情况下,如来和燃灯谁更有优势呢?
五五开,就看谁的本事更大了。不过,如来敢这样做,当然很有自信了,毕竟如来是现世佛,一世之尊。
勘破三界仙佛乱斗迷局,揭秘取经路上群妖真相。叶之秋“勘破西游”系列掀品西游狂潮,绝对颠覆传统解说。在线阅读全部作品,请关注微信原创公众号:秋雨轩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