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词“队伍”,站成整齐的队伍,就比较有秩序,也好指挥。成行成列就是队,这个容易理解。那么“伍”又代表什么?它是如何起源的?它跟数字的“五”又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伍字。
伍字是一个会意字。
它在秦简牍文字中是这样写的,左边从人,右边从五。古代军队有一个最小的编制单位,五个人编为一个小队,称为伍,所以伍字的写法就是从人从五。
说文小篆中延续了这一写法,
汉代隶书中也没有太大变化。
到唐代楷书中,随着所从的五字逐渐定型,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伍字了。
古代的伍字首先是军队的最小编制单位。
《周礼·司马》记载:“五人为伍”,通常由五名步兵组成一个伍。
著名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鉴图案上,就有五人一组的步兵互相对战的场景。
为什么步兵的编制一定要是五个人呢?有很多种解释,简单来说,是由当时步兵使用的兵器决定的。
据古兵书《司马法》记载,步兵使用的兵器主要有弓箭、殳(shū)、矛、戈、戟五种。弓箭是远距离杀伤兵器,殳、矛属于长兵器,戈与戟则是相对比较短的兵器。步兵五种兵器构成一个完整的战斗整体,长短并用,可以互相掩护。手持五种不同兵器的步兵一定要按照次序排列在一起,这就是为何一定要“五人为伍”的原因。所以对于伍的训练,历来受到古代兵家的重视。
《尉缭子》中有专论伍的《束伍令》《伍之令》,商鞅变法以伍作为耕战基础。
后来伍字引申为泛指军队与士兵,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行伍”“入伍”“退伍”等词汇,都是由此而来。
伍同时也是古代户籍的编制单位,五家为伍。观众朋友恐怕就要问了,怎么会这么巧?户籍的伍跟军队编制的伍有关系吗?两者有很密切的关系。要说清这个问题,要从西周井田制说起。
西周时代的井田制,“九夫为井”,把九户设置为户籍编制的一个单位,这是为了军事需要。西周军队最重视兵车,一辆兵车有车兵三人,所以军队也随之以三、九进行编制。那么分摊军赋时,户籍制度也相应地按九户为一个单位的办法。春秋时代,五家为伍制开始取代“九夫为井”制,原因也是在于军事制度的变动。当时步兵越来越重要,步兵不是按三人编制,而是以五人为最小的作战单位,于是户籍制度随之而变,改为五家为伍制。什伍制度在各国开始普遍推行,秦国实行最晚,但也以秦国最为严格,比如普通居民中没有爵位的男丁,虽然不是军人,在秦代官方文书中却被称呼为“士伍”,这个就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
根据秦国的制度,每五家民户设立一伍,还要从中选出一人担任负责人,称为“伍老”。这位伍老在治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每天早上,伍老要监视居民进出闾里,防止陌生人进入社区造成破坏。然后假如居民家中进了盗贼而呼救,伍老若是没有听到、处置,就要受罚。
那么这个严酷的什伍连坐制度,促使人们互相监视、告发,以达到制止犯罪的目的,但是却严重损害了社会伦理。
另外,不是所有人都会被编入居民组织的什伍之中。首先,大夫以上的中高等爵位的人不用编入什伍,享受特权,免去被人监视、连坐之苦。其次秦国大量存在的刑徒、奴隶等,很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他们是没有资格编入普通居民的什伍中。
伍字后来还引申为队列、班次,意思就更加泛化了。我们现在常说的“与某人为伍”就是与某人同列、同级的意思。另外,伍字也成为数字“五”的大写文字,在财会等方面普遍使用。
下期预告:
一位杰出的将领,对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自古就有“将相和”的说法,可见优秀将领不仅能领兵打仗,更能辅佐朝政,那么将字起源究竟什么?明天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准老师,将为您带来与战争有关的汉字系列——将,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