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含兵器(今称器械 ),是少林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少林拳谱记载,自北魏少林寺创建,至民国八年,少林寺僧所演练的器械多达二百六十余种(含部分稀有兵器),因时代的沿革和战争方式的变化而减少,不仅拳谱中少有记述,而且其样式也在僧俗脑海中淡化。
人们平常所说的十八般兵器,或叫十八般武艺,这仅是对习武器械的笼统说法,而实际不止十八种。据少林拳谱记载:明代是少林寺僧演练兵器最盛行的时期, 大约有二百二十八种,清代开始逐渐减少,民国年间,僧俗常练的兵器已减少到八十种,近代更少,据1982年十二月份统计,寺僧和民间武师全部练的兵器仅有四十八种。近代人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通常是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十八种兵器。近年来,为了传承和弘扬武术,少林寺对器械的使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考证,取得显著成果,列举如下。
少林棍
棍是少林功夫中最负盛名的兵器。棍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当年少林十三武僧助唐王打败王世充时,用的就是棍,故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美名流传。
在少林功夫形成的早期,最先使用的兵器就是棍。寺僧之所以先用棍,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早期的少林寺作为佛教圣地,寺僧以“慈悲为怀”,所以寺僧是不可手持刀、枪、剑、戟这类铁制兵器,而棍作为寺僧的生产和劳动工具,是经常使用的。其二,古时的少林寺地处深山密林,群兽出没,少林寺僧以棍作为防身的工具。由此,寺僧在手持棍棒作为劳动工具和防身的同时,把它当做一种兵器进行演练,逐渐形成套路。少林棍术套路体系形成比拳术套路体系形成要早。远在元末明初之时,少林棍就开始出现套路的倾向。到了明代中期,完整的棍法体系形成。僧兵也曾持棍参加了抗倭、保卫边关等众多战役,并由此而名扬天下。少林棍法在明代就以固定的形式传承下来,程冲斗的《少林棍法阐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经典。清朝之后,寺僧习棍仍很盛行,创编的套路也很多,并一直成为少林功夫的旗帜。
少林棍术的套路种类有:少林棍、猿猴棍、眉齐棍、单盘龙棍、双盘龙棍、阴手棍、大夜叉棍、小夜叉棍、烧火棍、风魔棍、排棍、穿梭棍、镇山棍、眉齐对棍、五虎群羊棍、六合棍、劈山棍、小梅花棍、白蛇棍、细女穿线棍、八仙棍、旋风棍、飞龙棍、达摩棍、流星棍、八宝混元棍、上排沙棍、中排沙棍、云阳棍、旗门棍、稍子棍、齐天大圣棍、醉棍、短棍、俞家棍、六合风里夜叉棍、破阵棍、八门棍、阳手棍、十八点齐眉棍、风魔对棍等。
少林刀
刀原本是民间武术和军事上最常使用的兵器。随着少林功夫的发展及僧兵参战的需要,刀也成了少林武僧经常使用的兵器之一。
少林刀法体系形成于明代中后期。明代程绍的“金戈铁棍技层层”中就包含着刀法。在明末时,少林刀法广泛应用于战场。登封地方武装首领郜如城曾从少林寺习练拳棍和大刀,并运用大刀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清代之后,少林刀术套路逐渐增多,技法也不断提高。少林刀法有“刀如猛虎”之说,就是刀练起来威武勇猛。少林刀多为缠头裹脑、翻转劈扫,再加上刺、撩、砍、拦、抛等构成完整的刀法系统。少林刀法出刀时气要运在两臂中,并随刀而出。少林单刀、双刀和大刀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定手”之说。
少林刀术的套路有:少林单刀、少林双刀、梅花单刀、奋勇单刀、分心刺单刀、滚堂双刀、六合双刀、朴刀、春秋大刀、二合双刀、刀对刀、单刀对双刀、古单刀、老单刀、七星单刀、背旋单刀、一路双刀、关公刀、追风刀、太祖卧龙刀、纵勇刀、提炉大刀、抱月刀、座山刀、八路大刀、马门单刀、燕尾单刀、梅花双刀、地堂刀、五虎追风刀、大朴刀、五虎断刀、劈四方刀、三环九连刀、佛陀大刀、罗王大刀、白猿刀、白马分鬃刀、连环刀、对臂单刀、双刀破双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