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试述如何按地图行进

猫眼按:

猫眼刚开公众号时写了一个颇受好评的系列就是名为【颜值当道】的各个世纪世界美币盘点系列,而在18世纪榜单上的榜眼就是今天笔者所写的这枚巴塞尔1742年20杜卡特金币(想知道18世纪钱币中猫眼心目中第一名的泉友,可以拉到文末点击链接重温旧文)。

泉友Союз可谓是贡献了许多钱币相关的佳作,这种钻研的精神值得称赞,猫眼衷心希望以后能够收到他更多精彩的投稿!再次感谢泉友Союз对猫眼的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首发于《中国收藏》2017年第1期,猫眼对文章内容做了修改和润色。投稿文章仅代表投稿人观点,与猫眼看币公众号无关。


币上风光——巴塞尔1741年20杜卡特金币

2014年11月,瑞士Numismatica Genevensis SA(NGSA)拍卖公司在日内瓦举办的专场拍卖会吸引了众多藏家的目光,其中一枚1741年巴塞尔城市景观20杜卡特金币最为引人关注。

1741年巴塞尔城市景观20杜卡特金币

这枚钱币估价在50万瑞士法郎,但最终以80万瑞士法郎成交,是目前最贵的瑞士钱币,堪称瑞士币王。其色泽诱人,状态极佳,细节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这是200多年前的产物。

NGSA拍卖公司为了充分展现这枚珍稀钱币的魅力,在拍卖之前特意做了一段介绍视频,将钱币上所刻画的景色和符号与现实中的景色与历史进行对照。

(猫眼将泉友Союз提供的素材进行了剪辑翻译,强烈推荐先看视频再读文章,相信看完后您一定会对这枚币的细节刻画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理解本文。)

视频请点击:Союз:币上风光——巴塞尔1741年20杜卡特金币

然而决定钱币最终价格的原因不仅仅是近乎完美的品相,稀少的数量也是其中之一。据拍卖方透露,该币全球仅见2枚,另一枚现收藏于瑞士国家博物馆。

瑞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巴塞尔20杜卡特金币(Inv. M-12047),为了一睹另一枚同款金币,笔者特意去联系了瑞士国家博物馆钱币馆馆长Christian Weiss先生,对方无偿提供了馆藏图片,但要求不得将此图用于商业目的,在此特别感谢Christian Weiss先生!

说了这么多这枚币的出现背景,那么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枚币令人惊艳的细节之中都呈现了哪些历史和地域信息。


1,巴塞尔在哪里?

巴塞尔市位于瑞士西北部与德国、法国的交界处,为巴塞尔城市州(Basel-Stadt)首府,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

一本1493年出版物中的巴塞尔城市景观图

莱茵河从东向北穿城而过,将巴塞尔一分为二,左岸称为大巴塞尔(Grossbasel),右岸称为小巴塞尔(Kleinbasel)。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巴塞尔从文艺复兴时起就成为瑞士的商业中心和重要港口。

今天的巴塞尔卫星地图


2,巴塞尔城市景观币出现的时代背景

在1499年的士瓦本战役中,瑞士战胜了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因此默许了瑞士各州的自治权。尽管名义上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此役之后,瑞士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猫眼在开号不久就写过他的悲情故事呢,温习旧文请戳:《迟来的爱——试述马克西米连一世和他的真爱》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采邑主教区,巴塞尔于1501年加入瑞士联邦。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特许巴塞尔铸造金币,但要求其中一面必须带有带圣光的圣母玛利亚像,Ora pro nobis(圣母为我们祈祷)字样也被要求出现在钱币上。

1509年巴塞尔铸造的金盾,正面是带圣光的圣母抱圣婴

好景不长,在1515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装备了火器的法军击败了瑞士的长矛兵,这一仗彻底打醒了沉浸在所谓“英雄时代”里的瑞士人。瑞士以此为契机决定永久中立,从1525年后,瑞士再未发动过一场侵略战争。

浪漫主义画家亚历山大-埃瓦里斯特·弗拉戈纳尔的画作《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停止追杀瑞士军人》

恰在此时,基督教内部出现分化——

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瑞士的一些州支持马丁·路德,另一些则倾向于维持天主教。因此分裂为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和支持天主教的一派。

1526年,包括巴塞尔在内的北部几个州支持瑞士神学家乌利希·慈运理的宗教改革,却引发了各州间的宗教冲突,冲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乌利希·慈运理画像

1585年的巴塞尔已是加尔文派的天下了,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和彩色玻璃被捣毁,自然而然,圣母玛利亚也不适合出现在钱币上。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巴塞尔决定将市徽作为钱币的主要图案。

巴塞尔市的城徽是一个镶嵌在白色盾牌上向左弯曲的黑色主教权杖,权杖向下变宽,末端是三个尖角,被三个线条截断。

1640年巴塞尔泰勒,作为政治正确的帝国鹰徽是不可缺少的

1640年巴塞尔2泰勒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给瑞士带来了独立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既然已经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那么在钱币上再使用帝国鹰徽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巴塞尔在脱离帝国后,制度借鉴了古罗马和荷兰的贵族共和制,钱币的图案需要生动地体现这一事实。于是巴塞尔在1670年前后设计了城市景观币以替换从前使用的帝国鹰徽,比同是瑞士联邦的苏黎世要晚。

1670年巴塞尔城市景观泰勒

在17-18世纪,巴塞尔不但发展为一座发达的工业城市,也成为了奢侈品制作中心。很多外国统治者把自己的财产放在巴塞尔,以便于理财和支持战争。作为瑞士在莱茵河通向北海的唯一港口,巴塞尔的地位举足轻重。

1761年的巴塞尔景观

一些外交官在访问巴塞尔后会获赠一枚货币作为礼物。这些作为外交礼物的钱币数量稀少,制作精美,以示和受赠者的亲密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币的发放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受赠者遂将这些金币收藏起来作为财政储备,在发生经济危机时可以将其熔化,作为货币使用。

这种事确实发生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就曾将家里收藏的金币熔掉给老爸还债。

鉴于以上的原背景,这枚流传至今的巴塞尔城市景观金币就显得弥足珍贵。


3,钱币正面城市景观图案的内容

这枚钱币正面图案是由三部分构成——

上方是巴塞尔乡村州(Basel-Landschaft)下的8个市镇的城徽;城徽下的匾额上是巴塞尔的拉丁文拼写。

中间是巴塞尔城市景观,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两条小舟静静地停泊着,两岸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透视感极强。

下方是丰饶角、月桂枝以及年份。

  • 上方缩进

我们把镜头拉近到正面上部局部放大图——

上方的8个城徽从左起分别代表的8个市镇是:拉姆施泰因(Ramstein)、利斯塔尔(Liestal)、瓦尔登堡(Waldenburg)、洪堡(Homburg)、洛伊弗芬根(Läufelfingen)、穆亨施泰因(Münchenstein)、普拉特恩(Pratteln)和里恩(Riehen)。

而视频中出现的4个城徽,左起分别是:利斯塔尔、瓦尔登堡、穆亨施泰因、普拉特恩

  • 中间缩进

我们再将镜头缩进到中间部分——

画面左侧的第一个建筑是著名的巴塞尔大教堂。

101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海因里希二世敕令肇建巴塞尔大教堂。但由于1356年的大地震使教堂损毁严重,此后数百年间便不断将此教堂进行重修。

巴塞尔大教堂


大教堂采用罗曼式和哥特式建筑形制,通体使用红色砂岩,屋顶覆以彩色瓦片。教堂内外的陈设、装饰非常精致。

巴塞尔大教堂是该市的地标建筑和珍贵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大教堂的右侧,还有两个尖顶建筑。靠左是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靠右是圣马丁教堂(St. Martin's Church)。

圣彼得教堂始建于9世纪,但不幸毁于1356年的地震,后来在原址重新修建了一座。圣彼得教堂的西墙保留着最古老的部分。圣彼得教堂位于市政厅后面。

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内部装饰非常精美,还有非常精美的彩绘壁画。

圣马丁教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是巴塞尔最古老的教堂。

圣马丁教堂

而钱币中部画面中的桥就是著名的莱茵中桥(Mittlere Rheinbrücke),它是莱茵河上从博登湖到北海现存最古老的桥,由主教海因里希·冯·图恩(Heinrich von Thun)在1225年提议修建。

随着巴塞尔的不断发展,一座桥已经不能满足需要。1877年,在莱茵中桥上游又修建了一座维特施泰因桥(Wettstein Bridge)。

今天的维特施泰因桥是1990年重修的。站在维特施泰因桥的中间向下游眺望,映入眼帘的正是硬币上的图景。

从维特施泰因桥的角度眺望莱茵中桥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了:咦,怎么桥墩的数量和硬币上的不一样呢?其实,莱茵中桥原本是半木半砖结构,后来为方便电车穿过莱茵河,在1889年用花岗岩修建了一座新桥以代替旧桥,但是桥中间的小礼拜堂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莱茵中桥上的小礼拜堂

中桥东岸边伫立的青铜雕像是女艺术家贝蒂娜·埃辛(Bettina Eichin)1980年的作品《旅途中的赫尔维西亚》。

凝视着莱茵河的赫尔维西亚

关于这座雕像,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某天,赫尔维西亚非常想念她的人民,便从硬币中爬了出来,在巴塞尔城里转了一圈之后,来到了莱茵河畔。当她走上莱茵中桥,立刻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忍不住放下了长矛和盾牌,静静地坐在桥头,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她所守护的美丽土地,回忆着过去,思考着未来。”

赫尔维西亚将盾牌、长矛、披风和旅行箱放在身后

赫尔维西亚这个名字源自赫尔维蒂(Helvetii)。赫尔维蒂人是高卢人的一支,公元前1世纪分布于瑞士高原和德国西南部,属凯尔特民族部落。凯撒在《高卢战记》中对赫尔维蒂人有描述。

罗马高卢行省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即是赫尔维蒂部落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赫尔维蒂人成为阿勒曼尼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接纳了阿勒曼尼人的方言。凯尔特部落在其后的政治及经济上的衰落,导致赫尔维蒂人逐渐被阿勒曼尼人同化。随着1848年瑞士联邦的成立,“赫尔维蒂联邦”成为瑞士联邦的正式官方名称。

瑞士画家夏尔·格莱尔的作品《赫尔维蒂人命令罗马人从枷锁下走过》描绘了赫尔维蒂人在庆祝胜利的场景。公元前107年,赫尔维蒂人在阿让击败了高卢首领狄维果指挥的罗马军队。

今天瑞士联邦的国际代码缩写CH的全称Confœderatio Helvetica即是拉丁语“赫尔维蒂联盟”。之所以取中性的拉丁语作为瑞士联邦的正式国名,目的是不偏向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中的任何一方,也正应了瑞士中立的国策。

从17世纪开始,赫尔维西亚开始作为人格化的瑞士国家象征。受1848年革命的影响,瑞士通过了新宪法,成立瑞士联邦。

1850年,联邦政府对货币进行十进制改革,以法郎为货币单位,图案也效仿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正面采用神话人物,背面为橡叶/月桂环绕面值和年份。

1850年2法郎银币,正面的赫尔维西亚手扶盾牌,背靠阿尔卑斯山脉

从这一年起,赫尔维西亚的开始便以各种形象出现在瑞士的钱币上,直到今天。她见证着瑞士的荣辱兴衰,沧海桑田。

1925年100法郎金币,正面的赫尔维西亚更加生动自然

1967年2法郎银币,正面的赫尔维西亚手持盾牌与矛,呈站立姿势

莱茵中桥两侧的建筑是城门,最右侧的尖顶建筑是一座教堂。

钱币设计师根据城市的真实景观,将这些建筑在钱币上复原,比例、位置都恰到好处,其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

图片是1641年巴塞尔的地图,硬币正面最右侧的尖顶教堂位于小巴塞尔最北部,箭头所指处就是教堂。


4,钱币背面图案的内容

好了,领略了巴塞尔的城市风光我们来看看背面。

这个手(爪)持巴塞尔城徽的似鸡非鸡、似蛇非蛇的怪物叫巴西利斯克(basilisk)。

根据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描述,巴西利斯克产于昔兰尼加,大约12个手指长,是一种有剧毒的蛇,头部有白色斑点。它爬行过的土地会留下有毒的黏液,而它的凝视同样也是致命的。它的弱点是惧怕鼬鼠,一旦把鼬鼠扔到它的洞里,周围的树木就会被点燃。

意大利自然学家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作品中的巴西利克斯形象

因此有人推测巴西利克斯的形象可能源于眼镜蛇。当眼镜蛇上身竖起时,颈部会膨大并展现出白色的斑纹,而且眼镜蛇在攻击时也会喷射毒液。眼镜蛇在自然界的敌人也是獴科动物。

与眼镜蛇缠斗的獴

Basilisk这个单词来自希腊语Basiliskos,意思是“国王”。这个称谓可能是由于它头上长的冠。人们经常把巴西利斯克和鸡蛇兽(cockatrice)搞混。根据传说,前者是由鸡从蛇蛋里孵化出来的,而后者正相反,是由蛇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建筑物上的巴西利斯克浮雕

直到中世纪,巴西利克斯和公鸡的形象开始慢慢重叠。英国诗人乔叟在其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就将其叫做basilicok,以表示和鸡(cock)关系密切。

一只鼬鼠在攻击巴西利克斯,这时它的形象更加接近公鸡

在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蛇妖就是从巴西利斯克衍生而来的虚构生物。

《哈利波特》中的蛇妖

随着民间故事的代代相传,巴西利斯克越来越神乎,比如将其描述成一只会吐火的巨大的野兽、光以它的声音就能杀人等等,甚至有人说他不只光碰触就能杀人,还能以碰触受害者接触的东西来杀害他。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巴西利斯克才能和城徽的标志一起作为巴塞尔城市的象征吧。

1900年维特施泰因桥上的两只巴西利斯克

在巴塞尔随处可见巴西利斯克的形象


5,钱币设计者

这枚金币的设计者是巴塞尔的金匠Johann Jakob Handmann I,他也设计了众多巴塞尔城市景观泰勒。

1740年1/4泰勒 大盾版

1740年1/4泰勒 小盾版

1741年1/2泰勒KM-145

1741年1/2泰勒KM-147

1741年1泰勒

1741年2泰勒

1743年1杜卡特

1740年5杜卡特

1710年巴塞尔城市景观银章,视角有所变化


  • 延伸阅读:

【颜值当道】第二期:世界十大美币(十八世纪)

《颜值当道》第一期:欧洲最美十大钱币(文艺复兴至十八世纪)

迟来的爱——试述马克西米连一世和他的真爱


猫眼看币®️——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所有文字皆为原创,不可自行转载。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试述如何按地图行进”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