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预装软件用不着、关不了、卸不掉的问题,本来会被7月1日工信部“暂行规定”KO掉。事实证明,新规的杀伤力还不够,老旧问题依然很突兀。据悉,当前仍有不少预装软件难卸载,还有一些预装软件被卸载后,会伴随系统更新一起“打道回府”。
打“擦边球”
“暂行规定” 明确要求,手机中非基本功能应用可卸载,而且系统更新后不会被强制恢复。但是,连国产机top5品牌一点都不care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者笔者YY错了,这对它们而言充其量仅是一把桃木剑而已。在记者测试的小米MAX、华为P9中,均出现系统升级后原本从桌面“开除”的软件又回来“上班”了,而且部分非基本功能软件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其下岗。
很遗憾的是,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这种情况或还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
手机厂商并不打算授权用户卸载的预装软件,在他们看来,是基本功能软件。那么,基本功能软件怎样界定?工信部早已明确过,“基本功能软件”是指保障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和操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应用软件。主要有四类:一是操作系统基本组件;二是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软件,如蓝牙、GPS、指纹传感器应用等;三是基本通信应用软件,如短信、拨号、联系人等;四是应用软件下载通道类型的软件,如应用商店等。
简单来说,手机预装的第三方软件必须可卸载。但具体到某个APP是否属于‘基本功能’软件,目前存在争议,很多手机厂商都在上面打‘擦边球’。
几十亿的利益驱动
工信部的“暂行规定”更像是与手机厂商达成的契约,而且违反契约精神的成本很低,至少在利益面前是这样的。
“长期以来,国内手机市场(尤其是安卓手机)的软件应用管理方面乱象丛生,一些品牌手机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赚取收入,也是手机厂商反哺售价的一个重要来源。靠预装软件盈利,这已经成为我国手机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畸形生态。”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协会顾问王行之表示,手机厂商如此热衷预装软件,背后的合作分成是主要驱动力。
手机厂商预装应用,一般有三个渠道:与运营商合作定制,运营商将相关应用预装进定制手机内绑定;或者是手机厂商直接预装,将应用内置入系统内;再就是销售渠道合作,渠道商通过刷机预装应用进行分发推广。
但凡和手机厂商合作第三方应用预装,每部手机预装一个应用,手机厂商将有3到5元的收益,部分高达10元以上,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据悉,华为、OPPO、vivo在应用分发方面,每年都有几十亿元的收入规模,小米更多一些。而在两年前,就有报道称“神奇的中国手机:还没卖出去 成本已收回”。
苹果对用户体验更感兴趣
此前,在记者测试的7款手机240多个预装App中,发现不能卸载的达180个。其中iPhone7不可卸载的预装应用仅剩11个,华为mete9、vivo X9、OPPO R11t、小米5S Plus、魅蓝Note5、乐视Letv X501基本上有30个左右的预装应用不可卸载。
允许删除预装应用,这个问题办起来要比看起来复杂得多。苹果保留的不可卸载的预装应用个数能做到仅占国产机1/3,和它的App Store通过IPA机制赚取的高额服务性营收不无关系,这样它就有足够的舒适度去做用户体验和桌面预装应用的长远价值评估。但国内手机产商对预装应用收入的依赖性较大,利益驱动下极难做到忍痛割爱,被这部分收入牵制后牺牲用户体验在所难免。
赖皮的预装应用
当然,消费者并非有意识地要去断了手机厂商的财路,前提是提供的预装应用能体现出价值,而作为裁判的消费者有权选择这部分应用的去和留。
早期用户埋汰最多的就是一些预装的流氓软件偷跑流量,不过随着用户获取流量的场景和成本的变化,这个现象就被弱化了。如今一些非基本功能应用向用户索取权限成为了新的槽点,像生活服务、资讯相关的应用动辄申请的权限有二三十种,只要是个应用就要读取你的通讯录、定你的位,如果说大众点评需要定位可以理解,一个阅读软件需要定位甚至通讯录是不是违反了平等交换的原则。过度索取权限(可能收集上传用户个人信息,导致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又不是基本功能应用,还不能卸载,的确让人抓狂!
这些甩不掉的赖皮应用还会占用手机存储空间,导致内存不够用,手机运行也会变慢。它们也很聪明的向用户推送广告造成骚扰,且消耗用户流量。
抱怨的用户多了,一些机灵的厂商会采取折中处理的方式。尽管相关应用卸载不掉,但可以在桌面对其隐藏,这样就看不到了,也算是给了用户一个交代。不过,厂商或销售人员不会对此进行明示。
最后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预装软件给用户添堵,但是又有多少人会为了一款软件能不能卸载而去打官司?正是用户的这种心理,让手机厂商钻了空子。社会监管不严和相关法律缺失该修的修该补的补,惟有切断手机厂商与恶意软件研发者之间的利益链条,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让手机厂商担起入口守门人的责任,才能还用户和手机市场一个纯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