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就是火车头,全中国有且只有三台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机车,分别是“毛泽东号”“朱德号”以及“周恩来号”。这其中,“周恩来号”与老百姓离的最近——自诞生以来,她始终承担着牵引客运列车的任务。如果你坐上一列普速火车,感觉列车行驶得异常平稳,那你很可能坐上了“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的列车。40年来,“周恩来号”机车的车型已变换了4次,司机长也换了10任,但她始终是中国铁路客运列车的一面旗帜,代表了铁路工作人员服务人民的最高标准。
12月18日下午,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改扩建后的“周恩来号”机车展室落成,并成为“全路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展室位于上海机务段大院内,85件实物和210张图片资料让历史一幕幕重现。
铁路工人肃立迎接“周恩来号”机车
1976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哀悼。周总理生前十分关心铁路建设工作,亲自领导了成昆铁路、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特殊时期,周总理上百次地接见了铁道部门的干部和职工,鼓励他们要同破坏铁路的罪恶行径作斗争,广大铁路职工对周总理情深似海。
1976年10月30日,在庆祝“毛泽东号”机车命名三十周年之际,全路一百多名模范机车组司机云集铁道部,代表三百万铁路职工,请求命名一台“周恩来号”机车。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同意了铁路职工的请求,并通过层层筛选,最终选择了上海机务东风3型0058号机车包乘组来扛起这面光荣的旗帜。
1978年1月5日上午,“周恩来号”机车命名仪式在上海市政府礼堂隆重举行。仪式结束后,“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着一长列深绿色的车厢,从上海老北站开往南京,开始它的第一次行程。
人民日报当时这样描述“周恩来号”首次出乘的情形:英姿勃勃的“周恩来号”机车,行进在周总理生前奔波过的沪宁线上,各车站的铁路工人肃然站立,向列车致敬。在许多车站,伫立的人群,久久等待着列车的到来。列车由远而近,人们凝视着周总理的胸像,凝视着周总理那亲切慈祥的笑容,仿佛又看到他老人家正健步走来。
在当时,旅客们都把乘上“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的客车看作自己的幸运。人们向车头悬挂的总理胸像和“周恩来号”四个大字深深鞠躬,当列车徐徐开动时,沿线一些群众还会追随列车奔跑。
从4次换型看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40年来,“周恩来号”机车经历了4次换型,车型的变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机车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
1978年“周恩来号”机车命名使用的是东风3型内燃机机车,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电传动内燃机机车,牵引功率1050KW,最高时速每小时100公里。
1978年,“周恩来号”机车组第一任机车组成员。
1984年“周恩来号”机车换型为东风4B型内燃机机车,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电传动内燃机机车,是我国铁路史上产量最大、运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内燃机车型之一,牵引功率1990KW,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
1988年,“周恩来号”机车命名10周年,机车改用东风4D内燃机车。
1997年“周恩来号”机车更换为适应提速需要的东风11型大功率内燃机机车,并以周总理诞生年份1898为机车编号。这一型号的机车牵引功率3040KW,最高速度每小时170公里。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目前干线逐步实现电气化,但部分区段仍可以看到东风11型机车的身影。
2015年“周恩来号”机车更换为和谐型电1D型(HXD1D)电力机车,这是我国新一代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该机车牵引功率7200KW,最高运营速度每小时160公里。该机车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加速快,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维修方便,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它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机车制造进入电气化时代。
虽然第四代机车的最高牵引速度并不比第三代机车的高,但前者加速到每小时160公里只需要3公里,后者则至少需要10公里。
高铁时代,未来“周恩来号”机车是否会换成牵引高铁和动车的机车?对此,上海机务段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周恩来号”机车需要专门定制,车头装有周总理半身雕像,而高铁车头为了减少空气阻力,都采取了流线型尖头设计,没有空间安置雕像,因此短时间内恐难将“周恩来号”换型成高铁机车。
不过,以国家统计局2017年末的数据看,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速铁路只占2.5万公里,大部分的居民出行需求还是需要普速火车来满足,特别是春运的时候,那一列列绿皮火车还是承载了太多人对故乡的念想。 “周恩来”号仍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
“周总理的精神不能忘记”
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机务段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之际改扩建“周恩来号”机车展室,就是希望年轻铁路人能了解当年的历史,将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饱含深情地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对于铁路人来说,“周恩来号”机车是一面光荣的旗帜,代表了铁路工作人员服务人民的最高标准。一直以来,无论是驾驶员还是维修人员,只有最优秀的铁路人才能成为“周恩来号”机车组的成员。
曾有人评价“周恩来号”机车组成员做到了“人车合一”——在3公里开外,火车以130公里的时速进站,做到一站停妥、准确对标,这是非常难的,但“周恩来号”机车组驾驶员都能做到;同样的线路,同样的车型,“周恩来号”机车组驾驶就会比其他人驾驶节约几百公斤油……在这些神奇“操作”的背后,是机车组成员反复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掌握了线路路况等各种参数,并精确计算出制动距离和加速距离,尽可能做到与监控曲线同步,最大限度地确保列车运行正点率和平稳性,然后在操作时反复摸索手柄 “转数”直至最佳,使柴油机功率发挥到最大。
对于旅客来说,乘坐“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的列车绝对是不一样的体验——这列车行驶起来一定特别稳。
40年过去了,中国铁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正如82岁的首任司机长沈维忠当年所说:“每当我们登上这台光荣的机车,我们就会感到和周总理靠得那样近,感到周总理还在我们中间,教育我们,鼓舞我们,激励我们前进。”
如今,“周恩来号”机车担当着K1555/K1556次旅客列车上海-南京段的牵引任务。她已经安全行驶了1200万公里——自首次出乘以来,从未出过安全问题。而这一记录也将在未来不断被刷新。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吴卫群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上海铁路局机务段提供 题图为过去人们排队上火车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