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断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其实是统一的,考生需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重点分析句子结构,做出精准判断。做这类断句题要有传统断句方法的“定式”,也要有靠直觉快速断句的“变式”。
易错点1 忽略“定式”类型,混淆语法结构
断句的“定式”指固定的呈现方式,包括:①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況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必须有停顿。②谓语的确定。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面可以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面可以停顿。③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的确定。这三大方面是断句的基本依据。
(2021·浙江省柯桥区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王深父书
[宋]曾巩
巩再拜:与深父别四年矣,向往之心,固不可以书道。而比得深父书,辄反复累纸示谕,相存之勤,相语之深,无不尽者。读之累日,不能释手,故亦欲委曲自叙己意以报。而怠惰因循,经涉岁月,遂使其意欲周而反略,其好欲密而反疏,以迄于今。顾深父所相与者,诚不在于书之疏数。然向往之心,非书则无以自解,而乖谬若此,不能不赧甚也。不审幸见察否?
比得介甫书,知数到京师,比已还亳,即日不审动止如何?计太夫人在颍,子直代归,与诸令弟应举,皆在京师,各万福。巩此侍亲幸无恙。宣和日得书,四弟应举,今亦在京师。去年第二妹嫁王补之者,不幸疾不起。以二女甥之失其所依,而补之欲继旧好,遂以第七妹归之,此月初亦已成姻。巩质薄,去朋友远且久,其过失日积,而思虑日昏,其不免于小人之归者,将若之何?在官折节于奔走,悉力于米盐之末务,此固任小者之常,无不自安之意。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于构陷。方其险阻艰难之时,常欲求脱去,而卒无由。今于势者已更,幸自免于悔咎。而巩至此,亦已二年矣。
夫学者,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无常产而有常心,乃所履之一事耳。何则?使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然而无常产也,则其于亲也,生事之以礼,故啜菽饮水之养,与养以天下一也;死葬之以礼,故敛手足形旋葬之葬,与葬以天下一也。然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者,非尽于此也。故曰乃所履之一事耳。而孟子亦以谓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唯士为然,则为圣贤者不止于然也。介甫又谓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有功于世也。
夫学者,苟不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能不失其常心,此后之学者之患也。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所以始乎为士,而终乎为圣人也。
(有删改)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 能 其 心 笃 于 仁 其 视 听 言 动 由 于 礼 则 必 不 失 其 常 心 且 既 已 皆 中 于 礼 而 复 操 何 说 而 力 行 之 哉 此 学 者 治 心 修 身 本 末 先 后 自 然 之 理 也
【满分解构】
看语法结构 | “心笃于仁”“视听言动由于礼”列举君子的两种情况;“不失”的宾语是“其常心”;“皆中于礼”省略了“其行”;“操”的意思是“持有”,宾语是“何说”;“力行之”“力”修饰“行”,“行”的宾语是“之”;“此学者……也”是判断句。“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是并列成分,是中国君子自我提升和遵守的伦理。 |
看虚词功能 | 于、则、且、而、哉、也这六个虚词的语法功能要明晓,“于”一般用于句中,“则”一般用于句首,“且”句中句首都可以,“哉”用于句末,“也”多数时候在句末。 |
看固定句式 | “笃于仁”“由于礼”“则必不”“而……哉”“此……也”都是固定结构,断句时特别注意。 |
看修辞 | “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是反问句。 |
看专有名词 | 苟能、常心、既已、力行、学者治心修身、自然之理是专有名词,不可分开。 |
看大致翻译 | 句意为:如果能让自己的心笃定地追求仁,他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都是依据礼,那么一定不会丢失他的恒心,并且都已经符合礼的要求了,还需要哪种学说来使自己尽力实践?这是求学之人修养身心,本末先后的自然之理。 |
【满分答案】 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
【易错拓展】
语法结构易错的常见类型
(1)主谓之间易错。谓语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
(2)动宾关系易错。宾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选项常将其断开进行设错。此外,两个完整的动宾组语如果语意停顿较大,应该断开。
(3)状中之间易错。由“状语”+“谓语”构成的句式或状语后置句,状语对动词在时间、处所、程度等方面进行限制,选项常将其断开进行设错。
(4)动补之间易错。补语对动词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选项常将其断开进行设错。
(5)定中之间易错。定语对中心词起修饰、限制作用,二者不可分割。
易错点2 忽视“变式”类型,不明不白丢分
所谓“变式”,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六种类型:
类型(一)句间逻辑不明(“而”字是难点)
句间的一般逻辑是容易判断的,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些连词该断还是不断的问题。遇到这种现象,就要有所研究。比如:“而”表承接,不宜断开;“而”表转折,宜断开。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天 下 有 绳 墨 之 论 而 挫 英 雄 志 士 之 气 者 如 以 荆 轲 为 盗 是 也 况 乎 狃(狃,“拘泥”) 于 成 败 之 形 而 不 察 于 确 然 之 数 以 忠 臣 孝 子 不 得 已 之 深 心 苦 行 不 痛 惜其 不 幸 而 反 以 为 罪 则 何 以 为 后 之 国 家 者 处 仇 敌 法 也
(侯方域《太子丹论》)
【满分解构】
①“而”翻译为“却”时或句子较长时,前面可以断开;②“者……也”,“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③“况”前面断开;④“以……苦行”,介宾短语;⑤“不痛惜其不幸”,动宾结构,后边该断开;⑥“则”前断开。
【满分答案】
(1)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狃,“拘泥”)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参考译文】
天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而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况且拘泥于只看结果的成功与失败,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如何,对忠臣孝子为形势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顾念怜惜他的不幸,却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怎么能作为后来国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
类型(二)可断可不断
可断可不断的地方,多半是形成两个分句。比如,“而”表目的,有时就可断可不断。有时,出现并列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用顿号,在古汉语中可断可不断。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而 太 子 丹 者 且 收 合 六 国 之 余 烬 以 西 向 而 前 吾 恐 嬴 氏 之 亡 不 待 沛 公 之入 关 矣 其 以 泄 暴 秦 之 威 而 倡 天 下 之 义 莫 此 一 击 若 也
(侯方域《太子丹论》)
【满分解构】
①“者”表停顿,其后可断;②“收合六国之余烬”为动宾结构,所以在“余烬”后可断;③“以西向而前”中“前”是动词,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应断;“吾恐嬴氏之亡”主谓宾结构完整,后面可断;④“矣”是一个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⑤“其以泄暴秦之威”后可断可不断;⑥“倡天下之义”为动宾结构,后面可断。
【满分答案】
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而太子丹召集聚合六国剩余的力量,向西进军,恐怕秦国的灭亡,不用等到沛公入函谷关了。用这个举动来扫落暴秦的威风,而作为号召天下人的倡议,没有能与这一击来相比的。
类型(三)表达方式的组合
浙江文言文以说理性古文为主,作者常常因某事而发表一番评论。从表达方式判断,文句间的关系,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在叙述基础上议论、抒情,二是夹叙夹议。所以读懂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便于判断评论性语段句间的停顿。
用“/”给画线句子断句。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 以 一 杯 羊 羹 亡 国 以 一 壶 餐 得 士 二 人。”
【满分解构】
画线句是“中山君”的叹息,是表示感叹或者议论的语言,一般是对于前面事件的总结或者反思、议论。注意例句中的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满分答案】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参考译文】
施与不在多少,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
类型(四)固定结构不固
说理性文段说理说得掷地有声,有时就在于虚词的妙用。这类虚词中常有一些固定结构,是不可拆分的。但有时也会受到前句的干扰而做出误断。如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中“设使”是固定结构,不能在这两字之间断开。当然,在两字间断开,“使”还是可以翻译为“假使”。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史 以 名 为 褒 贬 犹 且 恐 惧 不 敢 为 设 使 退 之 为 御 史 中 丞 大 夫 其 褒 贬 成 败 人 愈 益 显 其 宜 恐 惧 尤 大 也 则 又 扬 扬 入 台 府 美 食 安 坐 行 呼 唱 于 朝 廷 而 已 耶
(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满分解构】
①“褒贬”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词,不可分开。②后面的“犹且”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从中间断开。③“不敢为”是指不敢去做某件事,构成独立语意片段,其后应断开。④“其”为代词,是对前面的指代,应从“其”前断开。⑤“则”为连词,连接两个句子,因此要从“则”前断开。⑥“美食安坐”是对他两种行为的描写,是个独立的语句,因此要在它的前后分别断开。
【满分答案】
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
【参考译文】
史官用文字进行褒贬,尚且感到恐惧不敢去干,倘若让退之你任御史中丞或御史大夫,通过褒贬而使人成或败的作用愈加显著,你的恐惧就该更大了吧,(那样的话)莫非你又打算志得意满地走进御史官署,吃着好菜好饭,安坐无事,到朝廷上无所顾忌地奏事议政吗?
类型(五)长短句的界限
长短句的界限,不管字数多少,以内容完整为界限,尤其在一些固定的结构中。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愈 始 闻 而 惑 之 又 从 而 思 之 盖 贤 者 也 盖 所 谓 独 善 其 身 者 也 然 吾 有 讥 焉谓 其 自 为 也 过 多 其 为 人 也 过 少 其 学 杨 朱 之 道 者 邪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满分解构】
①“闻而惑之”和“从而思之”构成并列,所以在“之”后断开。②“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句式长短不一,但是并列关系;“者也”“焉”为句末语气词,后边断开。③“其自为也过多”和“其为人也过少”构成并列,应断开。④“其……邪”为固定句式,前边断开。
【满分答案】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参考译文】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
类型(六)歧义点的存在
字词有多义,理解不同就容易产生误断。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后 生 才 锐 者 最 易 坏 若 有 之 父 兄 当 以 为 忧 不 可 以 为 喜 也 切 须 常 加 简 束 令 熟读 经 子 训 以 宽 厚 恭 谨 勿 令 与 浮 薄 者 游 处 如 此 十 许 年 志 趣 自 成 不 然 其 可 虑之 事 盖 非 一 端 吾 此 言 后 人 之 药 石 也 各 须 谨 之 毋 贻 后 悔。
(南宋·陆游《家训》)
【满分解构】
句段大意: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陆游《家训》中“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的“子”是“经史子集”的“子”,非“子女”的“子”。如果译成“子女”的“子”,翻译成被动句似乎也通,即“子女被他们教育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其实,是误读。
【满分答案】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