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李驰在《财富非常道》最近的三期节目,李驰也提出他只看PE,PB,PEG三者。大家都知道,李驰不是学院派出身,他或许对于DCF等计算类东西有他哲学上的排斥性,因为他觉得正确的东西一定是不复杂的,而他觉得DCF是复杂的;同样,他觉得正确的东西一定是模糊的,而他觉得DCF是精确的。
我的逻辑和他完全一样,投资逻辑应该是简单模糊的。但是,我恰恰觉得DCF是简单的,模糊的,而且是必要必须的。所以,显然虽然理念一致,实际做法还是有差异的。
PE,PB,PEG里面都有一个P,代表价格。有两个有E,代表每股盈利。这就是只用此三大初级(Primitive)指标对股票进行评估(我不好意思用估值,因为这三个指标根本谈不上估值),会遗留两大问题:
1,对于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的忽略。
2,对于应收款/现金流问题的忽略。
因为PE,PB,PEG这三个初级指标,都是EPS相关指标,只关注账面盈利,不关注实实在在的到底拿回多少真金白银。只用这三个指标,那么2004的长虹问题爆发前,就是“绩优股”。同样,今天的中联重科等一干现金流问题很严重的企业,也会被误以为是“低估的优质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里面定时炸弹已经早就埋下了,只是你的炸弹探测器如果没有现金流部件,你就找不到它。
ROE=PB/PE,相信ROE是所有看企业盈利指标的人,一定会看的第一个数字。遗憾的是,PE,PB,PEG同样没有任何关于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的数据在内。ROE优秀,有时候并不代表企业真的优秀。因为在高额负债率下,其实企业的ROA可以非常垃圾。一个ROA垃圾的企业,和社会平均的WACC比较,如果ROA《WACC,那么这个企业是摧毁价值的,而不是创造价值的。
另外,我再来谈谈用PE,PB,PEG指标来“估值”的逻辑性错误:
PE是静态指标,如果我们用PE来评估企业的收益率,我们其实有一个隐藏假设:企业以后每年都能赚这样多钱,或者说,企业G=0%。所以我们说:PE=10的股票可以买了,因为10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了。你看,这个隐藏假设不是发生作用了么??
我来把它翻译成DCF语言:企业以0%的成长率,成长10年,折现率为0%,末期永续成长不计。
放在DCF估值公式里我们一眼可以看出这些系数选择都很离谱的特殊,所以PE法静态估值本身就是离谱特殊的DCF估值特例。
PB同样是静态指标,同样存在一个隐藏假设:企业未来年份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企业在其历史长河中,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当我们用PB法去衡量周期性企业时,我们不就是在认为“过去发生的,以后还会发生”这一逻辑默默发生作用么?
我也来翻译成DCF语言:企业以ROE×(1-分红率)的平均成长率,成长N年,折现率可以选为ROE×(1-分红率),末期永续成长不计。
PEG指标其实是一个更加更加需要隐藏假设的东东,当我们寻找一个PEG=1的企业时,我们的隐藏假设是:企业在未来连续数年(?)中,能够保持这一成长率。从而使得我们投资此企业时,获得的潜在收益率是合理的(?)。
两个问号代表了两个潜在系数,我们应该可以把这两个值求解出来。为啥,因为PEG指标其实只是DCF估值的一个特殊解而已。当我们把N年和收益率R求出来,PEG法就完全等同于DCF估值了。
因为PEG法是一个短期投资指标,也就是说,投资者关注最近N年的成长率是否符合G,而不会关注企业的永续成长问题,所以,在DCF计算中,我们要把末段永续成长彻底抹去,认为企业在完成成长期N年后就直接收益率为0了。
其实PEG=1的逻辑就可以描述成这样:企业在连续N年中,获得G的成长,而我们的期望收益率是R。这N年的EPS(注意,不是自由现金流,因为PEG是EPS相关指标,不是CF相关指标)在R的折现率下,累加到今天的和刚好是G。
N,G,R,三个未知数,而我们只有一个等式,看起来似乎无解了哇。呵呵,其实一点也不难,因为N=G=R时,此等式刚好成立。
PEG=1翻译成DCF语言:企业以G%的成长率,成长G年,折现率G%,末期永续成长不计。
所以当你看一个G=10%的企业,它能够连续成长10年,你的期望收益率是10%,那么你可以用10倍PE去买它,不会亏钱。
当你看一个15%成长率的企业,连续成长15年,你期望收益率是15%,你用15倍PE去买,不会亏钱。
问题是,G=N=R如果越来越高,你会发现R越大,我们的买入安全边际越高,可是,N也同时变大了,我们的模型假设成立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
(你要让企业连续以35%成长35年你才能获得35%收益率,才能支持35倍PE,你一定是疯了)
所以,PEG法本质是一个走钢丝式的,危险的,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摇摇晃晃始终保持平衡的,基于DCF估值原理的,一个特殊解。
PEG法同样无法避免上面提到的所有EPS相关指标的两大弱点,就是忽略财务杠杆和现金流问题。
综上所述:PE,PB,PEG法估值,只看表面本身并无逻辑性。因为他们只是选定了一些特殊的企业成长率和折现率的DCF模型的特例而已。这些条件被隐藏着,不是一目了然可以被看见,但是当我们把它们翻译出来,这一切又还有什么神秘可言?
在附加了这样多隐藏条件的限制下进行估值,会让我觉得非常的不自由。我的感受就是DCF估值就像是一辆性能出色的山地自行车,我可以骑着它自由的翻山越岭。而只用PE,PB,PEG这三种方式去估值,就像自行车的踏脚,刹车,龙头被焊死了一样。太过固化,一点也不自由。
当我明确的看到某个企业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会取得2-3年的超高速成长,然后又会回归正常成长率时,我真不知道如何用PE,PB,PEG法去给这个企业估值。焊死龙头的自行车怎么可能驰骋在弯弯绕的崎岖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