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老罗的好友因肺结核去世,老罗悲痛不已。参加完好友的葬礼回到家,老罗一脸沉痛地告诉家人,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还有心悸等症状。不敢怠慢的家人赶紧带着老罗前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老罗身体机能一切正常。但老罗并没有因此而放心,他怀疑自己跟好友得了同样的病,还怀疑自己“大限已到”,医院的仪器失灵了,所以才检查不出。为此,老罗一年里做了多达20多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都是相差无几。
在主诊医生建议下,家人带同老罗去心理精神科就诊,最终老罗被确诊为“疑病症”。
身体没病,思想“有病”,患者存有“杯弓蛇影”的心态
疑病症就是患者怀疑自己有病,在医学手段检查下证实患者身体健康。可面对这一“好结果”,患者仍然持有质疑态度。疑病症患者的共同点是他们不相信医生、不相信结果,总是担心自己成为几万分之一的“不幸者”,因为过度关心自身的健康,患者会有“杯弓蛇影”的心态,身体有丁点细微变化,也会与某种严重的疾病联系起来。
上文中的老罗就是典型的“疑病症”,因为历经了好友患病、离世,让他内心存有对疾病的恐惧感,这种“投射心理”让其怀疑自己也会步好友后尘。所以通过不断求医问诊的方式来获得片刻的心理安慰。
健康资讯增加,患者习惯性“对坐入号”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接触到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健康资讯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就习惯性“对坐入号”,患者可以清晰地描述出疾病的症状,甚至下意识会做出相关疾病的对应反应。除了生理反应有变化外,背负“疑病包袱”的患者情绪也备受煎熬。因为紧张、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影响,让患者持续性陷入了心情低潮,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之外,对生活中其他事情兴趣乏乏,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疑病症虽说短时间内确保了患者健康无恙,但家属并不要抱着侥幸的心态。疑病症属于心理疾病,如果不解开患者的心结,患者会持续性求医,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给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纠正患者的“病态认知”,带领患者走出“疑病”的怪圈
疑病症的治疗主要是纠正患者的“病态认知”,不要强行去要患者接受自己没有病的事实,否则只会激起患者的反抗心态,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期间,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多过其他的健康资讯,不要反复查询医学资料去“求证”自己的病情。
造成患者心理障碍的可能是因为患者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时候患者家属一定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让患者的生活发生变化。引导患者多参加积极有益的活动,让患者的注意力不再反复纠缠于“身体健康”这一狭窄的范围,扩大生活圈子,享受生活的美好。
专家介绍:徐庆瑞 枣庄市立医院 肿瘤治疗科副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昭德心理原创,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