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是魔鬼作的恶最终还是要人来偿还的。因此,有人在内心的悔恨中度过余生,生不如死;有人用余生去忏悔赎罪,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作品《追风筝的人》采用第一人称的人称的手法,讲述了阿里和哈桑父子与父亲和“我”(阿米尔),这两个世界里却在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的人,命运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哈里父子是他们家的仆人,阿里跟阿米尔的父亲一起长大的玩伴,就像后来哈桑跟阿米尔一样,成为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的兄弟。但作为主人的优越感和民族问题,阿米尔父子从未公开提及与哈桑他们是朋友关系。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风筝比赛取得胜利后,哈桑为了帮阿米尔抢到那只蓝风筝,被阿赛夫等人凌辱。阿米尔由于懦弱,没有勇敢地站出来,他给自己可怜的解释是:他是个哈扎拉人,这个界上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得到父亲全部的爱,哈桑也必须付出代价。
从此,他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中间有了隔阂。阿米尔也不能原谅自己的背叛,他希望哈桑来报复他,揍他一顿感,但是逆来顺受哈桑,怎么也不会这样做。甚至,后来阿米尔想彻底不想见到他们,于是栽赃哈桑偷了他的手表,他还是选择默默接受,这更加深了阿米尔的负罪感。
由于战乱,阿米尔随父亲逃跑到了美国,但内心的自责从未停止过。一个夏天,朋友拉辛汗打来了电话,给了阿米尔重新选择的机会。他去了后,听到惊人的秘密:原来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父亲也背叛了他的兄弟阿里,并且哈桑夫妻已经被杀死,留下一个孩子索拉博远在战火纷飞的喀布尔的孤儿院。
这才让阿米尔明白,父亲为什么对哈桑这么关爱,当听说他们父子俩离开时,会失声痛哭。更加明白,父亲的深切的自责带来了善行,施舍穷人、建恤孤院、送钱给朋友,那些都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正如拉辛汗所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父亲因为善行而自救了。摆在阿米尔面前的路,他该怎么办?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朋友拉辛汗告诉他。阿米尔终于挺身而出,哈桑不仅是他的一个朋友更是他的兄弟,他走了,但还有他的一部分——他的孩子索拉博。在那里,阿米尔又看到了当年的仇人阿赛夫,为了救回索拉博,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只是痛快地笑!是啊,这么多年来了,就想有这么一个结果,这是对他的一个解脱。如果当年,他如果选择挺身而出,即使像现在这样被打成这样,也比这么多年来遭受内心的煎熬要好得多。
赎罪的路上,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阿米尔为领养索拉博,最终赢得孩子的心,历经千辛万苦,甚至他也像当年跟哈桑一样,放起了风筝,也像当年哈桑那样向索拉博说了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他追起了风筝,换来的只是他一个微笑,但是阿米尔已经心满意足了:因为他感觉到了第一片雪花的融化,他也获救了。
看到这里我落泪了,人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良心,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的,可我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