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残暴,世人皆知。然而,董卓的种种行为,却透露出其残暴掩饰下的懦弱,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怂”。
郿坞里的董卓
董卓学霍光:画虎不成反类犬
如果没有何进的奇葩操作,招董卓进京诛杀宦官,也许董卓还没这么快暴露他的本性。
董卓还没到,宦官已经诱杀何进,袁绍又杀尽宦官。
这个时候,让董卓回去,他也不乐意了。
《三国志》记载,大臣们跟董卓说:“有诏却兵”,董卓却不同意,振振有词地说:你们都是大臣,不能匡正汉室,使得国家动荡,“何却兵之有”!
于是董卓留下,进了洛阳。他先出手废了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河南许昌关帝庙壁画:关羽、刘备、汉献帝
刘辩本身,性格懦弱,资质比不上刘协。他们的老爹汉灵帝本来也有改立的意思,但是碍于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没有进一步动作。
董卓进京,问及朝政,十四岁的刘辩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上来,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却答得有条有理。董卓大喜,这时候就有废立的意图了。
董卓废立,也许是想树立自己的权威,另一面是想学霍光。霍光废掉了荒淫无道的昌邑王刘贺,迎回汉宣帝刘病已,虽然自己结局不好,但是后世却留下了好的名声。
刘贺墓出土麟趾金
然而,刘辩并无大错,董卓的身份和资历也不足以服众,学霍光,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给天下人提供反对的口实。
董卓接下来的行为,使得他的人设也越来越不像霍光,倒越来越像王莽,并且更有过之。
霍光“资性端正”,董卓却盛传残暴之名。
他毒杀已经被废的刘辩,和刘辩之母何太后,奸乱公主宫女,更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大臣,不合其意,动辄杀之。
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三位城隍爷之一就是霍光
老百姓更加凄惨。东汉时候,有二月祭祀土神的传统。阳城的老百姓在这样一次祭祀时,遭遇了董卓军。
结果不言而喻,老百姓中,男子头颅被砍下,当作董卓军的战功,妇女和财物,就用老百姓的牛车拉回洛阳。回洛阳后,头颅被焚烧,财物被瓜分,妇女被分给军士做婢妾。
这个时候,霍光的人设已经一丝一毫找不到了,董卓学的,只有废皇帝这个动作。
如此残暴的董卓,怎么会懦弱呢?
这就要先从他对士人的态度说起。
董卓
不被士人接纳的董卓,又怂了
董卓进京前,朝中有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和士人,由于宦官对士人的敌对,所以士人一般站外戚那面。
后来,何进被宦官诱杀,宦官被袁绍团灭。本来应该到士人掌权了,但是董卓进京了。
董卓也懂政治,知道当时的情况下,离开士人治不了天下。于是有了一系列讨好士人的动作,他征用了之前被宦官赶得东奔西窜、逃到吴会的蔡邕,“三日之内,周历三台”,又用了一系列名士来出任州牧和太守,有名的有: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南阳太守张咨、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
除了张咨倒霉,被孙坚砍了,其余几个都参加了讨伐董卓。
孙坚
可以想象,当董卓看到讨董诸侯的名单时,该有多肝痛。
士人对董卓的态度,由此可知。
讨董诸侯中,由董卓任命的,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袁绍。
袁绍在洛阳时候,当面怼了董卓,后来害怕,直接出逃。
董卓先是通缉袁绍,后来有人劝他: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通缉惹怒袁绍,不怕他拉起队伍,来讨伐你吗?还不如给他个郡守官,袁绍高兴了,就没有这档子烂事了。
袁绍
董卓深以为然,撤销了通缉,并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后面的事情,直接往董卓预料的反方向发展,袁绍当了太守,也参加了讨董——糖衣吃下,炮弹退还。
孙子曰: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意思是,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将领,愚蠢之至。这个道理这里也适应,施恩袁绍,并不能获得人家的感激,反而暴露了董卓的色厉内荏。
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竹简
外戚和宦官死了,本来权势就是人家士人的,只是被董卓插了一杠子而已。
四世三公袁本初,还需要你董卓给个太守吗?
袁绍的心态,也反映了士人的普遍心理:如果不是何进那糊涂蛋,我们本来自己就可以灭掉宦官,自己掌权,凭啥头上多个董卓啊。
董卓出身也不好,“六郡良家子”。六郡,在汉代的西北地区。这里的人一般是军功起家,飞将军李广就是这样的出身。董卓他爹也只是个县尉,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
甘肃天水李广故居飞将巷
这样的董卓,和关东士人根本是两路人。
即使身居高位,对这些士人和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董卓也有本能的害怕心理,对袁绍的处理就是一例。
再加上董卓也心虚:士人是不可能支持他了,前面那么胡搞,也别指望百姓支持他了,能用的,只有现在手里的兵马了。
这点兵马虽然在对外作战中磨炼出来了,战斗力很强,但是,足够抵抗诸侯联军,乃至平定天下吗?
答案很显然,于是,董卓又怂了。
诸侯讨董
大争之世,董卓玩起了塔防游戏
诸侯大军气势汹汹,再加上这个时候身后的白波黄巾已经发展到十万人,一旦渡河南下,就切断了董卓通往老家的归路,于是董卓决定再怂一次,迁都长安。
从洛阳到长安,还有皇甫嵩的部队驻扎在那,构成威胁。于是董卓下令皇甫嵩回来,皇甫嵩因为兵少,就听话回去了。如果皇甫嵩铁心讨董,董卓也得头痛一阵。
西行之路畅通,董卓开始强令皇帝、百官及洛阳城的百姓西行,同时派部下发掘帝王公卿墓,纵火焚烧洛阳。
董卓到了长安,函谷关大门一关,还是觉得不够安全,于是,在长安旁边,开始修建另一个防守建筑:郿坞。
函谷关遗址
郿坞墙的高度和厚度,与长安城城墙差不多,里面存了三十年的粮食。董卓洋洋自得: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大争之世,董卓居然玩起了塔防游戏。
然而事实证明,郿坞的作用,并没有董卓想得那么大。
董卓还是死在与他“誓为父子”的吕布手上
董卓死后,郿坞没有起到防守作用,董卓的母亲、兄弟及宗族老弱,均死在郿坞。董卓九十岁的母亲跑到郿坞的大门,哀求免死,然而还是被杀。
董卓在长安,完全没有了进取的思想,放纵欲望,耽于享乐。
他残暴的一面变本加厉,笞杀之前的太尉张温,并将反抗他的人“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在座的人吓得发抖,筷子都掉到地上,董卓还是照吃照喝。
董卓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董卓创意性地开发出了无文小钱。 无文小钱,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花纹且分量不足的钱。
他把民间的五铢钱收铸为分量不足的无文小钱,长安城的铜人、铜钟都遭了殃,被融化了铸钱。
在董卓的乱搞下,物价飞涨,“谷一斛至数十万”,而曹操后来跟吕布作战,兖州蝗灾,“一斛五十余万钱”。
董卓随意一个小动作,已经比得上五分之一场蝗灾了。
作为一个小势力的领袖,不去想怎么发展,怎么获取民心,却只想着敛民力以为乐,想着事有不成,就到郿坞怂着,“守此足以毕老”,这个势力的前景可想而知。
汉代五铢钱
志当存高远
董卓有野心,曾说“我相,贵无上也”。
但是,他只在意野心达到后,能带来的欲望的放纵,却缺乏更高远的志向和责任感,只知道一味用“怂”来保全自己的享乐。
诸葛亮《诫外甥书》有一句:志当存高远。董卓野心不可谓不大,然而志向却不怎样,如果董卓知道这个道理,也许下场会好一点。
再看看同时代的其他豪杰。不用说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刘皇叔,也不用说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几千兵马就敢追击董卓的曹操,就连拿到玉玺就敢称帝的袁术,在这方面,也比董卓强多了。
董卓早早被淘汰出争霸的第一梯队,也是可以理解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文史轶事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