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间万事就是这样,冥冥之中有着一种循环。在无线电事业的初始,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首先发现了短波——这一段曾经被认为毫无用处的频谱资源——能够起到远程通信的作用。然后商业资本一拥而上,瓜分频段。而当卫星成为新的宠儿之后,各种信息交换又立刻转移阵地,跑到卫星上去。短波现在听起来像是老爷爷们会喜欢的爱好,真的是这样吗?
《海洋数字化及通信(Maritime Digitalisation & Communications)》杂志最近刊文,介绍了一家利用HF频段在海洋上构造起一套自适应的通信网络的公司。对于海事运用来说,曾经唯一的通信手段就是短波电台,而当海事卫星和其他通信卫星服务充斥了市场之后,海事短波业务收到了较大的冲击。比较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在短波频带内能够听到的海事信号越来越少(当然,夏天的28MHz仍然是船台的天下)。这家名为KNL Network的公司期望能够将当前最为流行的IoT(物联网)概念移植到海事中,使得船与船、船与岸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够自动完成,当然——是用短波频带。
实际上,使得两个短波电台之间能够自动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道的技术并不新鲜。由军方的需求推动、最终民用化的ALE(Automatic Link Establishment 自动连接建立)软件HFLink即为其中的一例。通过检测约定好的位于不同频带上的频点,自动找出最为稳定的频带并选择好频率。这在需要稳定传递信息的军事、政府和各种机构组织中非常常用。当然,现在很大一部分都被卫星所替代了⋯⋯
其实资本对于各种无线电频带的利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例如现在仍有一些机构利用短波电台传递自己的信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也没有理由抵制这种技术进步。但这不意味着业余无线电就是一种可以无底线妥协的爱好。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对业余无线电频带的侵蚀。在部分国家,GHz级别的业余无线电频带被重新出售给了5G通信业务,而各种短波无线电雷达和其他业务对于业余无线电短波频带的占用一直没有停止过。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是一个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总会有敌人去占领它。最好的保护就是提高频带的利用率。对于有能力使用的频带要积极利用(比如大部分城市内的2米带、短波中的WARC频带等),积极保护频率划分(比如不去占用频率划分中卫星业务的部分)。不要认为“保护业余无线电”这件事离我们非常遥远,其实只要每天通一通,均匀地分散在频段上,你就为增加业余无线电的热度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