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日本时间和北京时间差多少】中日体育的“时间差”,真的有30到40年吗?

21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大家,全国体育、科技先进者卢元振写了一篇短文,讨论中日两国体育的“时间差”,当时发现了几组数据的巧合,测量了中日两国在体育大事件中存在3、40年左右的前后差异。

——日本创立和使用“体育”一词是在1876年,中国引进了这一概念和术语,并将其写入清洁法庭文件。


——日本制订具有历史意义的《体育振兴法》在1960年,中国制订一法三纲(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在改革开放后的1995年。


——日本第一次举办东京奥运会是1964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在1993年,成功举办在2008年。


今年(2021)东京将补办第二次奥运会。中国将何时能第二次举办奥运会呢?根据历史对比法推算,约在2048或2052年。如中国经济与社会以及体育运动能保持高速发展或许会提前。这是预言,还是戏言?难说。



卢元镇也表示,这些权做一家之言:“如我在世时,能再见盛况,我乐见预言失败。如戏言成真,请届时勿忘告乃翁。”


  • 屏幕前的你,是否认同卢元镇先生的观点呢?
  •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在过去20年的奥运会中,中国确实一直是名副其实的“金牌大国”,在奖牌榜上也遥遥领先日本。尤其是在乒羽等项目中在全世界范围都有着绝对的统治力...



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分,奥运会上的奖牌数量并不能代表国民的身体素质。


更何况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低下的话题还屡屡冲上热搜,再加上学校基层体育课被霸占的新闻更是不绝于耳——参考日本全国盛行的先进体育教育课,卢元镇先生的论断可能所言非虚...



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奥运奖牌榜上稳定压制住邻国日本呢?这和公平公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密不可分,在奥运会上所有竞技项目都是平等的。


这的确没有错!运动项目没有贵贱之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项目之间的影响力大小是客观且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从商业品牌价值还是群众参与基础来说,足球和篮球等团队复合型运动的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并且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更加宽泛。那么中日两国在这些项目上的比较呢?



足球,自然不必多说,作为4届亚洲杯冠军得主和能轻松排出全员旅欧班的豪华阵容,日本足球一直是万千中国球迷羡慕的对象;篮球,自打姚明、王治郅老去之后,面对拥有八村垒、渡边雄太等NBA球员的日本队,亚洲冠军还是能轻松企及的荣誉吗?


要知道日本足球的职业化几乎和中国同时起步,但如今每到世界杯预选赛最后几轮的时候,我们的球迷还在拼命计算出线形势,可是日本球员和球迷想着的都是世界杯四强甚至冠军...



作为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在商业开发和人才选拔上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产业水平综合发展情况的,并且在人才选拔上也可以给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个可靠的蓝本。


鉴于中日两国在足球发展上肉眼可见的鸿沟,还有未来差距可能越来越大的篮球水平。


八村垒


现在看卢元镇老先生所说的中日两国体育“时间差”实在所言非虚,并且这份“差距”的体现可能远远不只在时间上。


亦或许在基层体育教育方面,我们落后日本的时间可不止30、40年...


01

夯实的基层体育课


没有霸课,没有一直生病的体育老师,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园内,体育是教育的文化也是特色。


在日本,学生们完全是自发和自主的选择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体育老师和教练们在平时也很少去逼迫学生一定要完成什么动作或者目标。



以当地足球名校静冈学园为例,每到放学后就会有超过200名学生汇聚到学校操场上静候教练员的指导,而学校的川口教练在做过一些常规的教学指导后就会将这些学生进行分队打升降级对抗赛。


此处援引川口教练的原话:“踢球其实就跟学习一样,教练要做的是引导学员们自己去思考球到底该怎么处理,而不是一昧地进行灌输,这些对他们日后都会有帮助。”


“进行校内升降级赛的目的,就是要让每名球员都有机会代表学校出场。那些踢球出色的学员,往往文化课成绩也很优秀。



没有硬性指标和规定,静冈学园足球部的学员们完全是出自爱好和发自内心想要代表学校出场的梦想去参加每一堂训练课。


不仅仅是足球,日本教育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们的体育梦想,这一点在日本中学校园的“部门活动”,即社团活动中可以得到生动的体现。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日本有90%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加入至少一个社团,并在放学后参加该社团的训练教学活动。这其中又以体育类社团为主流,占据了60%以上日本青少年的课余时间,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踢球影响学习一说,哪怕你不是足球部的,放学后也会自觉去到相应社团或者打篮球,或者练体操。



如果有机会走进真实的日本校园,你就能看见各类体育社团的海报横幅遍布在学校的角角落落。据说那些从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的学生可能会被视为异类,所以像《灌篮高手》里面柔道部和篮球部“抢人”的剧情在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相比之下,前些年一则日本足球教练来中国参与青训工作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因为下了一点小雨,各个家长就纷纷为自家孩子临时请假,最后只剩下教练一人与空荡荡的操场对望。



“下雨了不练,身体不舒服不练,要考试了不练,那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练球呢?”


这样场景在我国并非个例,但此时此刻日本的青少年可能正在操场上挥汗如雨。他们在间歇期涌到一旁的水池对着朝上的水龙头直接饮水解渴,这一幕几乎神还原了《灌篮高手》片头里的樱木花道。



留校苦训半年的小球员们打开热乎乎的便当,第一口就能吃出那是妈妈的味道——许多年以后,人老珠黄的你再回想起青春,你又会更加羡慕哪一种呢?



除了学生本身的自发性以外,日本教育界的职能部门也会极具针对性的颁布一些硬性的体育教育指导方针。


2020年,CCTV5播出了《日本学校游泳状况》,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开展游泳教育的情况。概要如下:


①日本政府规定,全日本每一个小学必须修建游泳馆,开设游泳教学训练课。


②每所高中学校必须有标准游泳馆 ,培训优秀选手后备人才。


③全日本,中学生游泳成绩优秀者免试保送上大学。


④实行强制性措施和鼓励政策培养游泳后备人才。


⑤日本泳协今年公布全日本注册优秀游泳后备人才,从去年的22万提升到今年的25万人。


⑥每一个青少年要掌握游泳技能,是日本全社会的共识。


⑦每年通过游泳比赛,选拔有潜力的学生是日本政府的重要工作。


⑧学校是日本游泳人才培养和奥运会人才选拔的重要基地。


⑨早稻田大学采用现代化训练和数据分析法(水平中技术训练),培养出众多世界水平选手。


⑩日本游泳的先进技术科学研究,是渡边一平等(200米蛙泳世界纪录保持者)选手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国拥有1.8亿中小学生,因为不会游泳,每年夏天各地都会出现儿童和青少年溺亡的悲剧,于是很多家长和学校就索性把孩子们都圈养起来,不让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了。


可是这真的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帮助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害怕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承担受伤的风险,不如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


竞技体育本身并不是建立在伤害的基础上,青少年们享受、参与、调节身心,才是运动真正的作用所在。


日本与我们仅有一海之隔,同为亚洲黄色人种,他们的做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榜样力量。



总而言之,日本社会普遍认同和重视体育的“教育”属性,真正认可体育就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师和教练们也将培养终生运动者为己任。


唯有基础夯实的体育课,才能保证国民中的运动人口,才能保证竞技体育人才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02

完善的全国赛事


全民参与的运动氛围,也逐渐酝酿出了日本完善的体育赛事制度,从区到县再到全国,日本的全国大赛悠久且制度完善。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日本高中足球全国大赛,常年来都因为“制霸全国”的主题而持续霸占热搜!



每年4000支参赛队伍,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将会在日本最好的国家体育场享受现场50000人的顶礼膜拜,全国40家媒体实况转播,学校还会包10辆大巴车全程跋涉800公里只为给球队应援,而今年已经是该项赛事举办的第104年。


这一连串数字结合起来,铸就了以校园的情怀,青春的符号,热血、泪水、汗水、应援、梦想为主题的日本高中足球全国大赛。



由于于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视,在各个项目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早已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名片。


然而这也只是日本体育教育的一处缩影...


单就足球项目为例,日本足协已经为国民设计了一套从出生到入土的终身赛事服务制度。只要你想参加,足够热爱足球,你可以从小学开始踢,一直踢到70岁以上(O-70)。


日本足协官网截图


制度如此完善的全国性体育赛事,使得青少年们从小就被植入了一个“制霸全国”的体育梦想。


特别是在最需要仪式感的青春期,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孩子们99.99%的失败概率,但为了0.01%的梦想的付出和坚持,才是体育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有了这样的氛围和积淀,你很难想象他们的体育、他们的足球会不成功...



虽然中国教育教育界近年也开始重视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搭建和引入,但是无论从规模、制度还是招商方面,都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是在赛事制度上还有很多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偃苗助长”是我国青少年足球赛事最根深蒂固的问题。


在日本体育留学十余年的亚足联B级专业足球教练·张忠南,在接受体教联盟的采访中曾表示:

原文链接:在日本体育留学20年后,我想对中国足球说...



“大部分足校都有着不输当地重点学校的文化师资力量和对外交流平台,但是仍然摆脱不了教学重心严重偏向足球训练的症结。”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球员其实和体校模式差别不大,在青少年阶段的体育竞技水平是碾压校园足球的存在,甚至很多俱乐部梯队在国际上也能拿到名次。”


“可由于我国当下大肆推行体教融合理念,很多青少年足球赛事为了应对政策直接把校园足球队和梯队混搭在一块参赛。结果就是梯队和校队随便一比就经常踢出两位数比分大胜,直接把校园足球队的学生踢得自信心都没了。久而久之,这项赛事直接就演变成了大俱乐部梯队间的互相争斗,没校园足球什么事了。”



“这就是典型的体教融合过度,如今的青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然而等这批梯队球员长大成人进入职业队以后呢?现实情况无须过多赘述了吧。”


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丰富确实是好事,但必须根据国情和具体项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对待。


03

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


最后是人才晋升通道方面,对于上层体育界人士来说,就是人才选拔的方式。


中国职业竞技体育的人才供给,大多数仍旧依赖于传统的体校模式,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要将70%、80%的精力都投入到专项体育训练中,花在文化课学习中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样培养模式,在乒羽等注重技巧的个人项目中确实起到了奇效,我国大部分奥运会奖牌也都来源于这些项目运动员的超高运动水平。


可是像足球、篮球这样讲究技战术的复合型团队运动,传统体校模式已经多次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与中国呈现对立面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将体教融合发挥到了极致。北美四大联盟职业俱乐部不设下属青年梯队,而是通过选秀模式从大学生联赛NCAA中选拔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确实先进,也是美国男篮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2019两大NBA乐透区新秀


可是对于站在“金字塔”尖端的天赋型运动选手来说,特别是一部分家境算不上如意的人,无法早些进入职业体育的商业环境,可能并不利于他职业生涯的发展。


的确,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利弊都能看得非常清晰,要是两相结合的话,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体育人才的浪费。


对于这一点,邻国日本同样做得非常出色。


长谷部诚


在日本,那些铁了心想要在职业体育界大展身手的人来说,在校园体育赛事中的失败也并不代表梦就彻底碎了——只要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并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表现,来自职业队伍的“橄榄枝”可能第二天就会出现在面前。


还是拿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为例,日本俱乐部虽然都设有完整建制的青年梯队,但并不会对从校园足球走出来的人才吝啬机会。


冈崎慎司


除了那些确实运动天赋肉眼可见的“天才”会被从小送去接受专业训练,像长谷部诚、长友佑都、冈崎慎司都是通过高中全国赛上的表现再进入职业队的。


尤其是长友佑都,在日本明治大学读大一时候还只是学校足球队一名“看饮水机”的替补,但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个人从校队-职业队-国家队-世界杯-五大联赛-百年豪门国际米兰队长的五级跳。


长友佑都


更有甚者,连续三届世界杯都有破门的本田圭佑更是早年被大阪钢巴俱乐部梯队“退货”,再通过校园足球重新登上职业舞台的。


要是在青少年阶段一直没有被看中是不是就彻底没有希望了?并不是!


因为日本足协下设制度和建制完整的业余联赛,水平比较有保障,甚至有很多前职业球员参赛,所以职业俱乐部同样会关注那些在业余联赛中发挥出色的青年才俊,并且也会给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



现在效力于J1联赛神户胜利船的藤本宪明,走出校园后最初只是一名码头的印刷工,但是在业余时间从未放弃自己的足球梦想。终于在26岁那一年,凭借自己在业余联赛中的出色表现,收到了职业俱乐部。


也许藤本宪明现在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能够与足坛历史级别的球星·伊涅斯塔同场竞技。


为什么邻国在竞技体育人才选拔上会如此多元化?


除了校园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水平和职业梯队的竞技水平差别不大之外,从日本社会从根本上认可体育和教育相辅相成这一理念息息相关。



经历过校园足球洗礼的球员们,不仅在心智和待人接物方面会更加成熟,他们也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首先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肯定不低,对足球技战术的理解比我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人要更快、更精确一点;再者也是最重要的,这些能最终坚持下来的球员是真正打心底热爱足球的,职业素养有多好就不用多说了。


不仅仅是足球,很多青少年的运动天赋并不是从小就会展露无余的,再加上很多复合型运动并非一定要力量多大、跳得多高多远,就一定玩得有多厉害。



这种选拔方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不会造成人才浪费,就像我们总是自黑说中国的“C罗梅西”都在写作业。可无论是天赋多么的惊人,不读书不接受文化教育是万万不行的。


如何发掘隐藏在校园中的足球人才,日本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最根本的差距还是体育和教育的两相结合,也就是体教融合方面。



如果任凭现在中日两国的选材方式再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两国体育的”时间差“可不仅仅是卢元镇口中的30、40年了....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