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已经入伏了,这说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已经到来了。要说这伏天呢,虽然不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但也确实是咱们传统的岁时节令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古代社会,三伏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有其农业生产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就是古代毕竟没有空调什么的,所以三伏天的防暑降温是有其切实的意义的。现如今对很多人来说,三伏天在农业方面的意义在逐渐弱化,但先民智慧里很多防暑降温方面的习俗,今天的人了解一下也是很有好处的。毕竟,老吹空调可不是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啊!所以今天呢,咱就跟大家聊聊这三伏天的含义,和它的饮食养生方法。
一、这才是“三伏天”的正确含义
首先呢,先跟大家说说什么是三伏天,以及这个“伏”字的含义。虽然咱们有很多俗语,什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类大家都挂在嘴上,但到底什么是三伏,可能很多人还真说不上来,尤其是年轻一点的朋友们。
三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在咱们国家有很长的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里,太史公记录有“秦德公二年初伏”的文字,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说法了。三伏的时间呢,一般是从夏至往后算,第三个庚日入伏,然后第四个庚日中伏,再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算起来初伏10天,中伏一般20天,但也有10天的,末伏10天。这里咱觉得需要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庚日”。
说到这个庚日呢,就得讲讲咱们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时的方法了,包括干支纪年、纪月和纪日,这里咱们单讲纪日。天干地支呢,是源自古人对天象的观测产生的一种思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咱们古人讲究阴阳相合,所以这天干地支呢,又分成阳干、阴干,阳支、阴支,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排列上都是一阳一阴交替,体现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那么有了干支,在具体纪日的时候呢,就用干支交替搭配来表示时间。具体的做法呢就是用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各30组,一共加起来正好是60天。咱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图[1],这其中以天干“庚”字开头的,就叫做“庚日”:
所以呢,两个庚日之间正好隔着10天。
好了,知道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那咱要问第二个问题了,这个三伏天的“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有人说伏是指“伏邪”,即“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不好的东西,也有人说是“阴气藏于阳气之下”,这些说法可能有一定的来源,但都不准确。这个“伏”字的含义,实际上是“伏藏”的意思。至于为啥要伏藏起来,就得从咱们传统的五行理论来解释了。
关于“伏”字,《历忌释》解释说:“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2]这句话使用了咱们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可能不太好理解,咱们可以看下面这个图:
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以顺时针方向是相生的关系,而中间的红色五角星是表示属性相克的关系。古人认为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自然是火德大盛的时候,而火克金,同时古人认为天干和五行有对应的关系:“庚为斧钺之金”,所以有了前面“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的说法。所谓三伏天的“伏”,也就是庚金之气受到了盛夏火气的压制,伏藏起来了的意思。
二、三伏天的饮食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虽然过去习武的人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过咱觉得这主要是突出一个练习的刻苦。对咱们大部分人来说,防暑降温还是这段时间的第一要务。咱们现在有空调,有吃不完的冷饮,其实降温的条件比古人是好了很多的。但这些现代科技带来了凉爽,也带来很多附带的麻烦。毕竟,按咱们中国古人的思想,“自然”是养生的第一要义。而这些现代科技带来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自然的。所以下面咱就来说道说道,古人是如何“顺其自然”地实现防暑降温的。
比如在浙江的民间,自古有吃伏茶的习俗,这一习俗甚至在今天还能看见。这个伏茶呢,其实和著名的“小红罐”有相似之处,名字叫茶,实际上是个防暑降温的药方子。浙江的伏茶是以竹叶、槟榔、荷叶、六一散(主要成分为滑石和甘草)煎煮而成。其实不独是浙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一些类似性质的以“茶”为名的防暑降温药方存在,最著名的莫过于广东的“小红罐”。
说到这些伏茶或者“凉茶”,还需要跟大家提个醒。凉茶是凉的吗?有人把小红罐放在冰箱里,满头大汗回家来上一罐:“啊~~~”爽得飞起。抱歉,那不叫凉茶,那叫凉水。实际上一般来说凉茶或伏茶,都不是冰镇了喝的,而是常温或者温热着喝,喝进去的时候可能不凉,但等里面的药物生效之后发一层汗,才能感受到凉意。这也体现了咱们中国传统上“中正平和”的道理。
在三伏天里,有些地区还有“伏日进补”的习俗,在北方有“伏羊”、“伏鸡”一类的滋补饮食。这主要是因为天气过于炎热,人体水分和养分流失都非常大,需要补充营养。尤其是对一些常年户外劳动的体力工作者来说,营养的补充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北京地区过去也有“贴伏膘”的说法,也就是伏天里要改善伙食。过去一些老板们,在伏天会给手下的雇农、雇工吃点好的,也是这个意思。
最后呢,三伏天里不光人需要进补,要防暑降温,连牲畜也需要特别的照顾。在山东临沂地区,就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比如在伏日里要给牛煮麦仁汤喝,据说能让牛不太流汗,增强体力。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耕牛是农民家庭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了,得好生照料。
参考文献:
[1]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干支纪日”词条
[2] 转引自丁世良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
[3] 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图片除特殊注明外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