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我们习惯把过春节叫过年。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猛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进村觅食人肉,残害生灵。这一年腊月三十,“年”刚到一个村庄,忽听见村里想起“啪啪”的声音,原来是两个牧童在比赛谁的鞭子能响,年却吓得转身就跑。“年”来到另一个村庄,看到村头一户人家的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服,它不知道这是什么,吓得又转身就跑。天黑了,“年”饿着肚子又来到一个村庄,扒在窗外往屋里一看,只见屋里灯火辉煌,又是吓得转身而逃。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吃人的年怕响声、怕红色、怕灯光,于是为了对付年,在腊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就要放鞭炮、贴红对联、点亮灯光。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灯,这个习俗是怎样形成的那?在汉朝,从印度求佛回来的蔡(愔yin)告诉信佛的明帝,说印度摩喝陀国,正月十五这一天,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明帝于是下旨,正月十五在宫中、寺院中“燃灯表佛”,慢慢的这个习俗就传到了民间。到了唐朝,皇帝亲自倡导,元宵灯节越来越豪华,到了宋朝,灯节在规模和灯饰上胜过了唐朝,而且更为民间化。在封建社会,年轻女孩是不轻易出门玩的,但灯节却可以自由活动,所以,灯节也成了青年男女相会的节日,所以灯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些在宋词中可以得到见证,如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得就是元宵夜的情景。
三。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到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关于寒食节,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逼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难而流亡,受尽了屈辱,一同出来的臣子,最后只剩下了几个。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臣子介子推就从自己腿上割了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文公大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偏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不来,文公亲请,可介子推背着老娘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文公派人搜索不到,听信一个蠢才的话,三面放火烧山,留一面让皆子推出来,文公下令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也没烧出介子推。众人上山,看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树洞中藏着介子推的一块衣襟,上面用血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文公哭拜,将母子安葬大柳树下,下令改绵山为介山,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烟火。第二年,文公登介山拜祭,看见老柳树复活,于是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四。端午节
端午节,是一个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国节日。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学识渊博,是楚怀王左徒。面对战国后期的政治形势,他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严明法纪,选贤任能。但遭贵族同僚馋毁,为怀王逐渐疏远,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长期流落沅、湘流域。后楚都被秦兵攻破,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的破灭,遂投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自沉。百姓们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却始终不见,他们怕江里的鱼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米团投入江中,慢慢就有了今天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五。中秋节
提起中秋节,民间有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远古的时候,有一个英雄叫后羿,他的妻子是美丽善良的嫦娥,除了传艺狩猎,后羿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好夫妻。一天,后羿在山中遇见了王母娘娘,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王母说吃后就能立刻升天成仙。后羿不舍妻子,于是把药交她保管。这个天大的机密却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了,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蓬蒙持剑,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情况不好,拿出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向天飞去,但她牵挂丈夫,只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成了仙。后羿思念妻子,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最爱吃的鲜果,遥祭月宫里的嫦娥,中秋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在《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的“踏春”一样,都是全家出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孟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七。腊八节
腊八节,又叫“腊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风俗。古代人们在“腊八”这天,举行仪式欢庆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这种仪式叫“腊”,因为是在十二月举行,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人们知道,“腊八”也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所以,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叫“成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