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首开浪漫主义的传统,历代诗人对他推崇备至,留下无数诗词歌赋,比如李白、杜甫都曾写诗纪念或凭吊。
在这所有诗篇中,有一首五绝,被历代评论家公认为写得最好,那就是唐朝戴叔伦的《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既写出了屈原的怨念之深,又含而不露,余音不绝。
首句破空而来,既是即景起兴,也是比喻,用沅湘之水来形容屈原深沉的怨愤,既有空间感,又有时间感,这股怨气竟是“流不尽”的。
第二句,重点在诗眼“怨”字上,这个“怨”字既是前面的总结,又是后两句的感情基调,一个字于比兴中提纲挈领,振起全篇。
后两句,还是写景,依然是动态的。天色已晚,秋风渐起,吹动枫树林萧萧作响,营造出悲愤、苍凉、哀伤的氛围。
“萧萧”二字尤其意蕴深长,是在为屈原鸣不平吗?这里的“萧萧”不只是枫树林的声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诗意至此,饱满的感情呼之欲出。
此诗没有一个字发表议论,也没有为屈原大声疾呼,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将内心的感情映射在外,诗人的态度已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