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婚姻情感

「两个务必内容」两个转变两个务必内容

编者按:5月26日是中央工委移驻西柏坡70周年纪念日。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无不闪烁着理想的光芒。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发生在西柏坡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后来者。今明两天我们选择部分故事刊发,就是希望在新形势下,以榜样的力量为引领,使每一个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两个务必”,在赶考路上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俭朴中开创辉煌

1948年,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小憩。

如果说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经历的是“苦难辉煌”,那么,在西柏坡时期,则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经历的是“俭朴辉煌”。大决战和开国大业的辉煌,都是在俭朴中开创的。

来过西柏坡的朋友们肯定都对毛泽东办公室里的一张照片印象深刻,这张照片悬挂在办公室的北墙上,照片中的主席身材魁梧,衣着朴素,悠然地坐在一把白布躺椅上,在他身旁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而他的脚上却穿着一双破旧粗布鞋,游客们每每看到这张照片都会驻足很久。然而,这张偶然拍下的照片背后却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1948年的秋天,毛主席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到前院去休息,当时保姆韩桂馨经过的时候就看到主席的鞋已经非常旧了,韩桂馨就说,主席,您这鞋也太旧了,给您换双新的吧。可主席说,韩阿姨,就麻烦您再给补一次吧。其实这样的劝说在韩桂馨与主席之间已经不知有多少次了,而韩桂馨也利用工作之余,早就抓紧时间做了一双新鞋,这次主席批阅完文件到院子里坐在躺椅上休息,韩桂馨瞅准了时机,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布鞋拿到主席身边,想趁主席休息时,当面劝主席把旧布鞋换掉,没想到这次主席还是让她再补一下。保姆韩桂馨拿起这双鞋说,这个鞋实在是没法下手,不知道再从哪再给您补了。毛主席却说,麻烦韩阿姨您再给我补一次吧,能多穿一次我就多穿一次,前线战士比我更需要这双鞋。艰苦奋斗,我不以身作则,我怎么去教育别人呢。就这样在韩桂馨的左劝右劝之下,执着的主席还是没有换掉旧鞋子,新鞋子则被原封不动地放在了椅子旁边。这时,正巧城工部的秘书童小鹏走了过来,便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不只是鞋子破旧,毛泽东穿的军装是在陕北穿过的旧军装,衬衣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衬衣,毛衣和毛裤也不知穿了多少个年头,上面有好几个大窟窿。但毛泽东一直舍不得换掉,为节约,他擦脸、擦脚也只用同一块毛巾。卫士长劝他多买一条毛巾,可他却不予理会,工作人员就说,主席你也应该保持一下干净卫生啊。但是毛主席却说,脚有什么,脚比手还要辛苦。而且他还说,我们省下的这些钱,打一场淮海战役都够了。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完全有条件生活得好些,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处处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全党。西柏坡的十个月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他借住的是当地老乡家的土坯房,吃饭不定时、不定顿,总要多次催促提醒才吃,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饮食简单,从不挑拣,最喜欢吃二米饭(大米和小米),常常是一盘地瓜或煮一茶缸麦片粥充当一顿饭。饭菜撒到桌子上,随手拾起便送入嘴里,直到进城十几年后他还是这样。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擦脸擦脚用一条毛巾,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多年。

当时,衣服鞋袜都是由后勤部门按照规定发放,可因当时物资匮乏,常常不能保障供给。从领导到战士,衣服破了,就打上补丁继续穿。周恩来在西柏坡穿的布鞋,还是警卫员王还寿在转战陕北时做的。磨得前边都露出了脚趾头,他就请身边手巧的工作人员给补了两个包头,一直穿着进了北平城。进京后他也舍不得扔,在晚上办公时又把它当成便鞋穿。

刘少奇办公室内,有一个二尺宽、齐膝高的小木桌。就是在这个小木桌旁,刘少奇忍着胃痛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夏的炎炎烈日下,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村西恶石沟西岸召开,旧房基上临时搭了个布篷、放了两张长条桌算是主席台,来自全国各解放区的代表散坐在石头上,以膝盖为桌记会议笔记。近两个月的时间,简朴的会场,艰苦的条件,摧毁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的根基,实现了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夙愿,赢得了占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民心,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进驻北京后的一个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该换秋季衣服了。朱德突然叫卫士郭盛魁。小郭听到首长喊自己,马上跑到首长面前。朱德说:“我那件黄咔叽布的上衣,好久没穿了,现在凉爽了,可以拿出来穿嘛!”小郭边听边笑着回答说:“那件上衣穿得太久已经破了,早就不能穿了,穿别的吧。”总司令不急不躁,操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语气坚定地说:“那件衣服,只要稍微缝补一下完全可以再穿嘛,你还是想办法修修,我还是喜欢穿它,旧衣服穿着舒服。”

彪炳史册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机关食堂里召开的,没有鲜花、茶水,没有会标、条幅,更没有任何录音扩音设备,当时中共的精英齐聚于此,没有固定的席位,简朴的会场描绘的却是新中国的伟大蓝图。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胜利和全面执政,熟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两个务必”谆谆告诫全党,要求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是“两个务必”的提出者,在工作生活中要求别人的同时,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带头廉洁自律。早在1947年,工作人员想给毛泽东做寿,他坚决不答应,说:“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他们,为我祝寿,太不合情理。现在部队和群众粮食紧缺,搞庆祝活动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脱离群众。”194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5岁生日。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他密切关注前线战局变化,日夜操劳。中央机关一些同志趁他生日准备杀头猪,做一顿红烧肉给他祝寿,既补充营养也让他放松一下。得到消息后,毛主席叫来行政处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谢谢同志们对我的关心。生日就不要过了,这样影响不好,还是勤俭节约好。希望你们今后不要给党的领导人过生日祝寿,这要定为制度,谁也不能违反。”1949年3月,根据毛泽东提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六条规定”,其中一条“不做寿”作为党的纪律,永远写入了党的文件中。

点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才有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奢侈腐败是民族复兴的最大障碍。当年的两个“务必”、六条规定,到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让我们听到了西柏坡的历史回音。

三盘菜和三顿饭

毛泽东在西柏坡。

毛主席自从来到西柏坡以后,更加重视严格要求自己,提出了加强纪律性的口号,更加严格约束自己,提出了集体领导、加强党委制的决定。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他办公室里的灯光经常彻夜不息,很是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主席的伙食,同志们多次提出要提高标准,但是主席没有因为自己地位特殊,就肆意提高待遇。

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天,食堂管理员老早就起了床,通知炊事员休息一天,整整个人卫生,而毛主席的饭则由他来准备。管理员来到伙房,把头天买好的红辣椒、白豆腐、绿菠菜拿了出来,一样样洗干净。毛主席的警卫员小马来到伙房打水,管理员把小马喊了过去,说:“小马,咱可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啊!毛主席工作越忙,咱越要注意毛主席的健康,越要保证毛主席吃好睡好休息好。”

小马说:“我们为保证主席有足够的睡眠想了很多办法,你们在伙食上……”

管理员说:“我倒是有个主意,你看行不行?”接着他凑到小马耳边,小声的嘀咕起来。

小马听着,噗嗤笑了,说:“主席要是批评呢?”

管理员说:“要是批评,你就往我身上推。我呢,就往同志们身上推。其实推不推也是那么回事。好吧,咱就这样说定了!”

灶中的炉火烧得更旺了,管理员熟练地炒起菜来。一会儿,小马来端饭了,他见管理员一共做了三个菜:麻辣豆腐、菠菜拌粉丝和肉炒小油菜。小马看看这盘菜,又瞧瞧那盘菜,乐得对管理员说:“好,这三个菜都是毛主席平时最爱吃的。”

小马把饭菜端走了,管理员的心却悬了起来,他怕毛主席让小马把菜退回来。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小马没回来,管理员的心渐渐踏实了。他心想:以后就用这样的办法,得空儿就给毛主席改善改善伙食。小马端着碗筷回来了,管理员看没剩回菜来,心里乐了,边忙接碗筷边说:“你的任务完成得好,我做菜,你端菜,虽说多费了一道手,可毛主席总算把菜吃了。”

小马嘴一咧,说:“啊!你还以为主席把菜吃了!你数数有几个盘子?”

管理员愣住了,忙问:“怎么就有一个盘子,那两个呢?”

小马说:“那两个菜还在桌上摆着呢,主席一口也没吃。”

管理员听到这里,拉上小马就朝毛主席的房间走。毛主席已经开会去了,只见桌上原封原样地放着那两个菜。

管理员问:“毛主席说什么来着?”

小马说:“主席见多了两个菜,就问我是不是来了客人,我说没来客人,又问我是不是今天大家都改善,我说不是。他说那为什么要多做两个菜,我只好说了实话,是管理员为了照顾您的身体,特意为您多做的。主席听后笑了。他说我的身体很好,告诉管理员不要提高我的伙食标准。主席还说本应立即把多做的两个菜给伙房退回去,管理员和同志们准不满意,那就别退了。告诉管理员,中午和晚上就不要做菜了,把两个菜热一热,一顿吃一个就行了。”

小马说完,抬起头看着管理员,只见他神情激动,站在那里。

点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毛主席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违背当时的伙食标准,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教育他身边的人员,不管是谁,都不能擅自破坏党的规矩。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遵守党的纪律,严格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身边的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也可体现一个人遵纪守法、严以用权。西柏坡时期我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伟大的胜利,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能够从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力。只有能够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力,严格按照规矩来行使,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在实干的过程中才能拥有过硬的条件,才能把铁打好。

邓小平和一套新棉衣

邓小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

1947年的10月,大别山区的白天虽然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可是一到夜晚却是露寒霜重,凉气袭人。

一天中午,在野战军指挥部的小屋里,副官长抱着一套新棉衣,轻手轻脚地走到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的邓小平身边,小声说:“首长,棉衣给你领来了。”

邓小平放下笔,搓搓手,转过身来。看到副官长抱着一套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副官长说明情况后,邓小平站起身来严肃地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都和我穿得差不多吗!”接着他又说:“你们的棉衣比我的还要破嘛,为什么偏偏给我又做一身呢?”

副官长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这到底是谁的主意,要为邓小平做棉衣呢?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那是在同年的七八月间,我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十月的几个战役,完成了战略展开的任务。

于是,部队一面休整,一面报请党中央,要求就地筹集解决冬衣问题。党中央批准了这一请求。

经过宣传、动员,群众热情支援,很快就筹集到大量布匹和棉花。刘伯承、邓小平就开始亲自动手带领部队官兵用竹鞭、树条和自制的弹弓弹棉花,用稻草灰染出灰布,缝制棉衣。

接连几天,邓小平清晨起来没有散步,刘伯承也一改晨读的习惯。在一东一西两间农舍窗前,刘伯承和邓小平做着同一件事情。

邓小平手脚麻利,大刀阔斧惯了。当他穿上自制好的新衣,走到院子中间时,对着西屋的刘伯承喊道:看看我的手艺,如何?

刘伯承出来上下打量了一番,反问道:“你自己感觉怎样?”

“不错,地道的手工艺品!”

刘伯承和众人仰天大笑。

后来,有人回忆此事,说道:政委那件棉衣,实在不敢恭维。前襟撅着,后摆吊着,背上还有一个大鼓包。

原来,邓小平做棉衣的布,薄得和纱布差不多,外面连棉花都可以看见,颜色是用稻草灰染的。棉衣做成后不久,很多地方棉花就脱落了,有些地方还打上了大大小小的补丁。

几个在邓小平身边工作的同志看在眼里,心里特别着急,他们多么想瞒着邓政委让后勤部给他做一身新衣服,可是谁也不敢,因为邓小平在生活上一向勤俭朴素,严于律己,从来不允许给他搞特殊化。

一天,陈赓到总部来,看到邓小平穿的那套棉衣,便偷偷地把副官长叫去说:“你们每天都在首长身边工作,难道没有发现政委身上穿得那么单薄吗?”接着又用极为严肃的口气说:“要是把政委冻坏了,看我不找你们算账!”

副官长挨了批评,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情舒畅了许多,大家也都拍手叫好:“这下可找到‘靠山’了。”他们便一同去找后勤的同志给政委做了一套棉衣……

看来这一次挨批评,“靠山”也不起作用了。正在副官长抱着棉衣站在那里不知怎样劝说才好的时候,通讯员万全进来了,副官长便向他递了个眼色,寻求帮助。

万全会意地笑着说:“首长,棉衣既然已经做了,还是换一下吧。”邓小平摆了摆手:“那可不行!马上把棉衣退回去!”

看到大家都很为难,邓小平又慈祥地笑了说:“这样吧,棉衣既然领来了,就别退了,给小万穿上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

万全赶忙说:“不行,不行!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邓小平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随后就拿起棉衣亲切地给万全披在肩上,用手指了指门,命令似地说:“就这样吧!”说完他便回到桌前继续工作。

站在那里,万全的眼圈红了,一句话也没说出来,默默地走出了邓政委的小屋。

这件粗陋的自制棉衣,就这样伴随邓小平度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

邓小平的模范行为,为大家所传颂。

点评

邓小平晚年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深处深深的人民情结。这种情结,不仅表现在他一生所做的许多大事上,也表现在一些很细小的事情上。他为减轻民众负担,领导军队自制棉衣;因为担心身边工作人员受冷挨冻,坚持把新棉衣让给通讯员。

这些都是细小之事,但却是邓小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

六尺白布

任弼时一家在西柏坡。

1948年,任弼时同志的小儿子任远远才六七岁,人们都习惯叫他的小名元元。从延安到西柏坡时,元元带来一辆小自行车,虽然已经很旧了,但元元却十分爱惜它,每次骑过以后都擦一擦。

有一天,元元要姐姐远志跟他一块去骑车。姐姐领他到了一个打谷场上,天真活泼的小元元骑上自行车绕场转圈,十分开心。他还让姐姐追他的自行车,看谁快。两人玩了一会儿,回到家里,元元从屋里取出抹布让姐姐帮他擦车上的尘土。姐姐一边擦,他在一边指着车身上瓷漆脱落的地方说:“看,漆都掉了。好姐姐,给小车做件车衣吧!”看着弟弟乞求的目光,远志答应了下来。

那时候实行的是供给制,用什么东西都得到后勤处领取。远志开了个领六尺白布的条子,找到行政科批了个字,然后,把批条交给了警卫员邵长和。后勤处住在东柏坡,距离西柏坡只有一里多路,小邵拿上批条,不到半个小时就把布领回来了。这件事情很快被任弼时知道了,他把小邵叫到办公室询问,随后让小邵把远志和元元叫来。

因为那时办公室和宿舍在一个院内,小邵很快就把远志和元元叫来了。任弼时问:“你们要做车衣吗?”远志回答:“是的,爸爸。”“有必要吗?”任弼时追问道。远志没有马上回答。元元站在那里忽闪着两只乌黑发亮的小眼睛,天真地看着爸爸。任弼时严肃地说:“全国虽然快要解放了,可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前线更需要物资支援,建设新中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毛主席说‘节约一个铜板,为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毛主席还穿着补丁衣服,你们为什么要做车衣呀?”元元虽然年岁小,却十分懂事,他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看了看姐姐,说道:“姐姐,咱们不做车衣了,把布退回去吧。”任弼时站起身来摸着元元的脑袋说:“元元是个好孩子。”远志说:“爸爸,我这就去把布退回去。”任弼时说:“对,应该把布退回去。今后要注意勤俭节约,再领什么东西要让我知道,不然就不要领。”远志点头答应。

他们从办公室里出来,回到宿舍,远志把布拿出来,交给小邵,由小邵把布交还给了仓库保管员。

点评

同样是掌权,为什么有的人利令智昏,从权力高处摔下马来,而“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却人去声犹在,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答案很明确: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守住要,固住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西柏坡时期任弼时是怎样严管子女,严以用权,不以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私利,哪怕是短短的六尺白布,也绝不能让手中之权为家用,为子谋。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任弼时心存界限、不逾矩,更重要的是他心中装的是百姓,是千千万万个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真正做到了情系人民,权为民所用。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两个务必内容,两个转变两个务必内容,两个务必内容和意义,两个务必内容和时间”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