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杂谈 > 杂谈

会稽山的历史沿革

本文是小编为会稽山的历史沿革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会稽山的历史沿革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会稽郡的历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郡为战国时期越国故地,而吴(今苏州)为吴国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经济政治相对发达,因此秦时以吴县为治所(相当于首府)。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南部属地,今绍兴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会稽郡初置时,领有吴、越两国之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汉初会稽郡又称吴郡。汉王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秦之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 、薛郡、陈郡置楚国,都下邳,次年废韩信为淮阴侯。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刘贾为荆王,置荆国,领“故东阳郡、鄣郡 、吴郡(会稽)五十三县”,相当于今江苏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荆王贾为淮南王英布兵所杀。次年,立刘濞为吴王,置吴国,领刘贾荆国故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国之乱,吴王濞兵败身死,吴国除。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分吴国之东阳郡、鄣郡置江都国。会稽郡则属汉中央直辖。 汉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 ,领二十余县。其南有闽越,即秦代闽中郡。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其领地在今福建一带。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故又称东瓯王,统辖今浙江南部地区。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吴王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将其人口安置于长江、淮河之闲。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闲。其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复出,故于闽越故都东冶之地置冶县(今福州市) 。又有东瓯遗民出,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于东瓯故地置回浦县。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今福建省全境画入会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会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间一带,原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织所领,未闻有所建置。 福建北部地区亦无法证实为会稽郡所辖。 西汉会稽郡辖县如下表: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备注 吴县 郡治所(首府)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泰德 顺帝时入吴郡,为吴郡治所。 曲阿县   江苏省丹阳市一带 风美 旧为云阳县,顺帝时入吴郡。 乌伤县   浙江省义乌市境内 乌孝   毗陵县   江苏省常州市境内 毗坛 旧为延陵县,顺帝时入吴郡。 余暨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境内 余衍   阳羡县   江苏省宜兴市境内   顺帝时入吴郡。 诸暨县   浙江省诸暨市境内 疏虏   无锡县   江苏省无锡市境内 有锡 顺帝时入吴郡。 山阴县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境内   故越王句践之都城,在会稽山之阴(北),故名山阴。东汉迁郡治(首府)于此。 丹徒县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丹徒镇   顺帝时入吴郡。 余姚县   浙江省余姚市境内     娄县   江苏省昆山市一带 娄治 顺帝时入吴郡。 上虞县   浙江省上虞市境内 会稽   海盐县   浙江省平湖市一带 展武 旧为武原乡,有盐官。顺帝时入吴郡。 剡县   浙江省嵊州市境内 尽忠   由拳县   浙江省嘉兴市境内   顺帝时入吴郡。 太末县   浙江省龙游县境内 末治   乌程县   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顺帝时入吴郡。 句章县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     余杭县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进睦 顺帝时入吴郡。 鄞县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谨   钱唐县 西部都尉治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泉亭 有武林山、武林水。顺帝时入吴郡。 鄮县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海治   富春县   浙江省富阳市境内 诛岁 顺帝时入吴郡。 冶县   福建省福州市市区内   闽越故地。 回浦县 东部都尉治 浙江省台州市境内   东瓯故地。 古越语称“盐”为“余” 。会稽郡有余暨、余杭、余姚,大概都与盐业有关。西汉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当时是长江以南的第一大都市,司马迁在《史记》中谓:“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弟子,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苏州也被认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其地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太平天国以后(庚申之劫)方为上海所取代。 汉光武帝建武中改冶县为东冶,又析置候官。 汉章帝章和元年,析鄞县回浦乡为章安县,即西汉之回浦县。 外国有资料谓,吴会分治前的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近十万。 汉顺帝永建中,阳羡令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 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中心发达地区十三县置吴郡,是为“吴会分治”。会稽郡治吴县属吴郡为郡治,故移治于当时较为偏远落后的山阴县(今绍兴)。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 此时会稽郡领十五县:山阴、鄮、乌伤、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东冶、永宁、候官。献帝时,刘繇及孙策一族先后割据江东,于会稽郡内析置十余县。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县置新安县, 分乌伤县南乡置长山县。 兴平二年(195年),分诸暨县置吴宁县。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 又分候官置建安、汉兴、南平三县。 建安四年,分太末县置丰安县。 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县、上饶县地置建平县。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 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至建安末年,会稽郡至少领有二十六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省并山阴、上虞、始宁、永兴四县置会稽县,省并余姚县、鄞县、鄮县入句章县。大业初改为越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四县:会稽、句章、剡、诸暨。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三县。武德七年,以姚州之余姚县来属。次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废嵊州为剡县,并入越州,又省山阴县。仪凤二年(677年),分会稽、诸暨二县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改为萧山县。垂拱二年(686年),分会稽县复置山阴县,与会稽县同城而治。天宝元年(742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七县: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越州。 宋时越州别名会稽郡,先后属两浙路、两浙东路。南宋绍兴年间,越州改称绍兴府,为两浙东路治所,山阴和会稽两县成了绍兴的属县。

会稽gui(四声)jī 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癸未,八岁,即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做茅山,因为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的诸侯来,“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春秋时为越国都城。公元前494年,吴大败越于会稽。《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班固注:「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属楚;六年封同姓王刘贾为荆王,属荆;十二年刘濞为吴王,属吴;景帝前三年(前154)吴国除,复会稽郡,属郡。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会稽自古人杰地灵,英雄汇集。秦时,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行伍种威风模样,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项梁、项羽起兵,集吴中子弟八千,从此纵横天下,就是在会稽。 江东小霸王孙策初崛起时,渡江东征,连连破敌,锋芒无人能抵。击破刘繇后,进攻会稽郡。会稽太守王朗固守于固陵,孙策渡江作战,屡攻不下。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献计,以迂为直,侵袭固陵南面数十里的查渎,绕道攻王朗后方。孙静说:“王朗凭城坚守,短期间内攻不下来,不如攻打查渎。查渎是交通要道,应当占领。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静并且自愿打头阵。孙策同意,同时下令:“近来连日大雨,江水污浊,饮用容易腹痛,你们即刻准备数百缸清水待用。” 出兵奇袭,准备瓮罐装水干嘛呢?原来孙策另有谋算,他即将展开欺敌战术。《三国志》上说:“至昏暮,罗以然(燃)火诳朗。”入夜后,孙策派人把油注入缸里,灌油点火,燃烧起,王朗远望,以为孙军举火把活动,没料得孙策人去营空,绕道查渎,袭击高迁屯,待王朗察觉出兵,反被痛击,最后战败投降。 ----------------------------------------------------------------------- 绍兴,古称会稽,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梁祝传说中的梁山伯的故里。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土之乡”之美誊。会稽山地处浙江绍兴南部,会稽山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她跨越于浙江宁绍平原,连接钱塘江、杨汛桥、夏履桥、湖塘、舟山、苗山、香炉峰,连绵诸暨、上虞、新昌,直至鄞县山脉。 会稽山曾经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历史上会稽山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山和五大镇山之首,会稽山在五大镇山中被称为南镇。稳重、博大、宽厚的会稽山成为我们绍兴人休养生息、施展才华的宝地,是於越民族发源地,是於越民族文明的摇篮。 绍兴的历史其实是会稽山的历史,以前绍兴是以会稽为名,可见会稽山在绍兴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鉴湖称之为绍兴的“母亲河”,那么,会稽山就是绍兴的“父亲山”。大家知道,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没有鉴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鉴湖是流,她是“源”与“流”的关系,是“静”与“动”的体现,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 取水思源,鉴湖水源来自流经会稽山区,奔腾而下的三十六条溪流汇成碧波万顷的鉴湖,正因为这些溪流流经会稽山优良的地质结构和良好的植被,使流入鉴湖之水具有重金属元素少,含有适量矿物质和有关微量元素钼、硒等,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原料。因此,从酿酒的角度讲:鉴湖有孕育之功,它是绍兴黄酒之“母”;同样,会稽山是水的源头,理应是绍兴酒之“父”。 会稽山是於越文明的发源地,是绍兴黄酒之“父”,会稽山也是中国黄酒起源之地,众多史料文献记载,足可以论证:会稽山是中国黄酒的发祥地。 公元前22世纪,舜即行足于会稽山间,造福于民,那时原始农业已显雏型。“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之酒起源之说,应该从这一时期开始。以“饭”为原料,酿的酒应该指的是黄酒。 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成功,在会稽山行功论赏,以酒庆功。会稽山因此在世前就闻名一时。 公元前490年前,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于会稽山下,经十年生聚,复国雪耻。当时,越王句践在举兵出师时,会稽山的父老乡亲捧出家酿美酒献给越王,越王将酒投入河中,与出征的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气大振,一举灭吴,成为千古佳话。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十分盛行。 无数史实佐证:会稽山——中国黄酒发祥地! 绍兴与黄酒有众多的解不开的情结,一直来,人们把绍兴誉为“酒乡”,其根源是绍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酒,都与酒相关连,到了“非酒无以庆贺,非酒无以解忧”的程度。比如家中小孩出生后满一个月,为表喜庆要办“满月酒”;孩子长到一周岁,得办“得周酒”;待到男婚女嫁时,有“订婚酒”、“结婚酒”;人生逢十有“寿酒”;其它还有出门远行的“饯行酒”、归来“接风酒”。除了婚嫁生行酒俗外,还有民风酒俗。如过年的“祝福酒”、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酒”;农事酒俗有“插秧酒”、“庆丰酒”等。商业酒俗有“开业酒”、“利市酒”;生活酒俗语有“新居酒”、“宴宾酒”等等,在大型的民间活动中,典型的要数“祭禹”了,祭禹活动中的重头戏是向禹王献上绍兴酒。八名大汉抬着硕大的花雕酒坛,缓缓而行,百年陈酿表达了绍兴人们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的一种歌颂,一种怀念,一种敬重,一种呼唤和一片豪情。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9),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1),又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沿明制。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留下了世代祭禹的圣地——大禹陵。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王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这里成为唐诗之路的门户。明代王阳明(守仁)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五镇名山起源五镇起源于何时,其实现在已经很难讲清了,《明史》上说:“《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似乎周朝就已有“四镇”了。正如五岳一开始只有四岳一样,五镇起先也只有四镇,少一个中镇。一直到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当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代表国家进行拜祭。到了宋朝,加了一个中镇,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封号到了明朝,五镇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因为在元朝的时候,五岳都被皇帝封为“帝”,五镇却什么封号也没有。明朝则一视同仁:“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见《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1998年始,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相继建成了国内鸟类饲养品种和数量最多的百鸟乐园及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入口、水中树景、九龙坛、无极水道、祭祀神道、祭禹广场等景点。景区总面积达到了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鸟乐园、炉峰禅寺为三大核心景点。另有名山文化区南镇庙;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守陵村、宛委山阳明洞天、休闲服务中心等将于2005年陆续推出。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郡为战国时期越国故地,而吴(今苏州)为吴国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经济政治相对发达,因此秦时以吴县为治所(相当于首府)。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南部属地,今绍兴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会稽郡初置时,领有吴、越两国之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汉初会稽郡又称吴郡。汉王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秦之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 、薛郡、陈郡置楚国,都下邳,次年废韩信为淮阴侯。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刘贾为荆王,置荆国,领“故东阳郡、鄣郡 、吴郡(会稽)五十三县”,相当于今江苏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荆王贾为淮南王英布兵所杀。次年,立刘濞为吴王,置吴国,领刘贾荆国故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国之乱,吴王濞兵败身死,吴国除。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分吴国之东阳郡、鄣郡置江都国。会稽郡则属汉中央直辖。 汉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 ,领二十余县。其南有闽越,即秦代闽中郡。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其领地在今福建一带。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故又称东瓯王,统辖今浙江南部地区。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吴王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将其人口安置于长江、淮河之闲。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闲。其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复出,故于闽越故都东冶之地置冶县(今福州市) 。又有东瓯遗民出,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于东瓯故地置回浦县。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今福建省全境画入会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会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间一带,原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织所领,未闻有所建置。 福建北部地区亦无法证实为会稽郡所辖。 西汉会稽郡辖县如下表: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王莽改名 备注 吴县 郡治所(首府)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泰德 顺帝时入吴郡,为吴郡治所。 曲阿县   江苏省丹阳市一带 风美 旧为云阳县,顺帝时入吴郡。 乌伤县   浙江省义乌市境内 乌孝   毗陵县   江苏省常州市境内 毗坛 旧为延陵县,顺帝时入吴郡。 余暨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境内 余衍   阳羡县   江苏省宜兴市境内   顺帝时入吴郡。 诸暨县   浙江省诸暨市境内 疏虏   无锡县   江苏省无锡市境内 有锡 顺帝时入吴郡。 山阴县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境内   故越王句践之都城,在会稽山之阴(北),故名山阴。东汉迁郡治(首府)于此。 丹徒县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丹徒镇   顺帝时入吴郡。 余姚县   浙江省余姚市境内     娄县   江苏省昆山市一带 娄治 顺帝时入吴郡。 上虞县   浙江省上虞市境内 会稽   海盐县   浙江省平湖市一带 展武 旧为武原乡,有盐官。顺帝时入吴郡。 剡县   浙江省嵊州市境内 尽忠   由拳县   浙江省嘉兴市境内   顺帝时入吴郡。 太末县   浙江省龙游县境内 末治   乌程县   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顺帝时入吴郡。 句章县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     余杭县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进睦 顺帝时入吴郡。 鄞县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谨   钱唐县 西部都尉治 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内 泉亭 有武林山、武林水。顺帝时入吴郡。 鄮县   浙江省宁波市境内 海治   富春县   浙江省富阳市境内 诛岁 顺帝时入吴郡。 冶县   福建省福州市市区内   闽越故地。 回浦县 东部都尉治 浙江省台州市境内   东瓯故地。 古越语称“盐”为“余” 。会稽郡有余暨、余杭、余姚,大概都与盐业有关。西汉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当时是长江以南的第一大都市,司马迁在《史记》中谓:“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弟子,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苏州也被认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其地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太平天国以后(庚申之劫)方为上海所取代。 汉光武帝建武中改冶县为东冶,又析置候官。 汉章帝章和元年,析鄞县回浦乡为章安县,即西汉之回浦县。 外国有资料谓,吴会分治前的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近十万。 汉顺帝永建中,阳羡令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 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中心发达地区十三县置吴郡,是为“吴会分治”。会稽郡治吴县属吴郡为郡治,故移治于当时较为偏远落后的山阴县(今绍兴)。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 此时会稽郡领十五县:山阴、鄮、乌伤、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东冶、永宁、候官。献帝时,刘繇及孙策一族先后割据江东,于会稽郡内析置十余县。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县置新安县, 分乌伤县南乡置长山县。 兴平二年(195年),分诸暨县置吴宁县。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 又分候官置建安、汉兴、南平三县。 建安四年,分太末县置丰安县。 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县、上饶县地置建平县。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 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至建安末年,会稽郡至少领有二十六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省并山阴、上虞、始宁、永兴四县置会稽县,省并余姚县、鄞县、鄮县入句章县。大业初改为越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四县:会稽、句章、剡、诸暨。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三县。武德七年,以姚州之余姚县来属。次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废嵊州为剡县,并入越州,又省山阴县。仪凤二年(677年),分会稽、诸暨二县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改为萧山县。垂拱二年(686年),分会稽县复置山阴县,与会稽县同城而治。天宝元年(742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七县: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越州。 宋时越州别名会稽郡,先后属两浙路、两浙东路。南宋绍兴年间,越州改称绍兴府,为两浙东路治所,山阴和会稽两县成了绍兴的属县。

会稽gui(四声)jī 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癸未,八岁,即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做茅山,因为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的诸侯来,“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春秋时为越国都城。公元前494年,吴大败越于会稽。《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班固注:「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属楚;六年封同姓王刘贾为荆王,属荆;十二年刘濞为吴王,属吴;景帝前三年(前154)吴国除,复会稽郡,属郡。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会稽自古人杰地灵,英雄汇集。秦时,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行伍种威风模样,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项梁、项羽起兵,集吴中子弟八千,从此纵横天下,就是在会稽。 江东小霸王孙策初崛起时,渡江东征,连连破敌,锋芒无人能抵。击破刘繇后,进攻会稽郡。会稽太守王朗固守于固陵,孙策渡江作战,屡攻不下。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献计,以迂为直,侵袭固陵南面数十里的查渎,绕道攻王朗后方。孙静说:“王朗凭城坚守,短期间内攻不下来,不如攻打查渎。查渎是交通要道,应当占领。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静并且自愿打头阵。孙策同意,同时下令:“近来连日大雨,江水污浊,饮用容易腹痛,你们即刻准备数百缸清水待用。” 出兵奇袭,准备瓮罐装水干嘛呢?原来孙策另有谋算,他即将展开欺敌战术。《三国志》上说:“至昏暮,罗以然(燃)火诳朗。”入夜后,孙策派人把油注入缸里,灌油点火,燃烧起,王朗远望,以为孙军举火把活动,没料得孙策人去营空,绕道查渎,袭击高迁屯,待王朗察觉出兵,反被痛击,最后战败投降。 ----------------------------------------------------------------------- 绍兴,古称会稽,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梁祝传说中的梁山伯的故里。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土之乡”之美誊。会稽山地处浙江绍兴南部,会稽山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她跨越于浙江宁绍平原,连接钱塘江、杨汛桥、夏履桥、湖塘、舟山、苗山、香炉峰,连绵诸暨、上虞、新昌,直至鄞县山脉。 会稽山曾经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历史上会稽山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山和五大镇山之首,会稽山在五大镇山中被称为南镇。稳重、博大、宽厚的会稽山成为我们绍兴人休养生息、施展才华的宝地,是於越民族发源地,是於越民族文明的摇篮。 绍兴的历史其实是会稽山的历史,以前绍兴是以会稽为名,可见会稽山在绍兴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鉴湖称之为绍兴的“母亲河”,那么,会稽山就是绍兴的“父亲山”。大家知道,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没有鉴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鉴湖是流,她是“源”与“流”的关系,是“静”与“动”的体现,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 取水思源,鉴湖水源来自流经会稽山区,奔腾而下的三十六条溪流汇成碧波万顷的鉴湖,正因为这些溪流流经会稽山优良的地质结构和良好的植被,使流入鉴湖之水具有重金属元素少,含有适量矿物质和有关微量元素钼、硒等,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原料。因此,从酿酒的角度讲:鉴湖有孕育之功,它是绍兴黄酒之“母”;同样,会稽山是水的源头,理应是绍兴酒之“父”。 会稽山是於越文明的发源地,是绍兴黄酒之“父”,会稽山也是中国黄酒起源之地,众多史料文献记载,足可以论证:会稽山是中国黄酒的发祥地。 公元前22世纪,舜即行足于会稽山间,造福于民,那时原始农业已显雏型。“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之酒起源之说,应该从这一时期开始。以“饭”为原料,酿的酒应该指的是黄酒。 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成功,在会稽山行功论赏,以酒庆功。会稽山因此在世前就闻名一时。 公元前490年前,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于会稽山下,经十年生聚,复国雪耻。当时,越王句践在举兵出师时,会稽山的父老乡亲捧出家酿美酒献给越王,越王将酒投入河中,与出征的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气大振,一举灭吴,成为千古佳话。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十分盛行。 无数史实佐证:会稽山——中国黄酒发祥地! 绍兴与黄酒有众多的解不开的情结,一直来,人们把绍兴誉为“酒乡”,其根源是绍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酒,都与酒相关连,到了“非酒无以庆贺,非酒无以解忧”的程度。比如家中小孩出生后满一个月,为表喜庆要办“满月酒”;孩子长到一周岁,得办“得周酒”;待到男婚女嫁时,有“订婚酒”、“结婚酒”;人生逢十有“寿酒”;其它还有出门远行的“饯行酒”、归来“接风酒”。除了婚嫁生行酒俗外,还有民风酒俗。如过年的“祝福酒”、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酒”;农事酒俗有“插秧酒”、“庆丰酒”等。商业酒俗有“开业酒”、“利市酒”;生活酒俗语有“新居酒”、“宴宾酒”等等,在大型的民间活动中,典型的要数“祭禹”了,祭禹活动中的重头戏是向禹王献上绍兴酒。八名大汉抬着硕大的花雕酒坛,缓缓而行,百年陈酿表达了绍兴人们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的一种歌颂,一种怀念,一种敬重,一种呼唤和一片豪情。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9),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1),又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沿明制。

  • 17792368192: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 赵姜答: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简述:是一家老字号绍兴酒生产销售企业,创建于1743年,原名“云集酒坊”。公司地处绍兴鉴湖水系中上游。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1743年一代酿酒师周佳木在绍兴东浦东周溇创建酒坊,取名“...
  • 17792368192:战国时期的会稽现在在哪个省?
  • 赵姜答:会稽,上古名都,也是晋唐宋时期的大都会,今浙江绍兴。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会稽山是中华九大名山之首,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会稽从此名震华夏,成为中华文明...
  • 17792368192:会稽山在哪里
  • 赵姜答:晋朝顾恺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会稽山的旖旎风光,也吸引过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佳作诗篇,千古传诵,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总的来说,会稽山是一处将历史...
  • 17792368192:古代的"会稽"指
  • 赵姜答:古代的“会稽”指的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 会稽,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是华夏圣都,历史上的大都会,有“泱泱大邦、天子之城、国之东门、天上仙都”的美誉。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成立中国...
  • 17792368192:会稽郡的历史沿革
  • 赵姜答: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郡为战国时期越国故地,而吴(今苏州)为吴国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经济政治相对...
  • 17792368192:南次二经 成山 会稽山 夷山
  • 赵姜答:《吕氏春秋》《淮南子》都将会稽山排列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亦是五大镇山中的南镇,可见会稽山在历史上的地位不一般。但此处说会稽山为四方形不知从何说起,会稽山上也是很多金和玉,就连山下石头也像玉。勺水...
  • 17792368192:古越龙山和会稽山区别
  • 赵姜答:4.生态环境:古越龙山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等;而会稽山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5.人文历史:古越龙山和会稽山都...
  • 17792368192:绍兴自古以来的名字,明朝叫会稽山阴,宋朝叫绍兴,那唐朝等另外朝代时叫...
  • 赵姜答: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
  • 17792368192:杭州古都的历史沿革
  • 赵姜答: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
  • 17792368192:越城区的历史沿革
  • 赵姜答: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越城古为越国国都,治所,并一度是夏禹帝朝会万国之都,春秋五霸越国都城,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沿海中心、五代吴越东都、宋朝都城、南明...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会稽山的历史沿革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会稽山的历史沿革”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