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请问撰写,主要解答关于请问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春江花月夜》与扬州有什么关联??和当时的政权的首都在扬州有关系吧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对此诗的创作地点有三种说法: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全诗(节选)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译文如下: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扩展资料: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唐代的扬州曾经出过一位诗坛奇人,奇就奇在他因为一首诗而流芳百世。他一生究竟写过多少诗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两首,其中一首属平凡之作,而另外一首可谓石破天惊,为千古绝唱。这首诗古人曾评价为“孤篇盖全唐”,今人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诗的名字叫《春江花月夜》。 这首三十六行的诗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如同一首完整的乐曲或图画,我们很难摘取其中一部分,只有将全诗抄录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一首用陈隋乐府曲名而作的诗,其他同名诗几乎都是狭小浅露、浮靡艳情的宫廷诗,只有这首诗才名副其实,真正表达了春、江、花、月、夜的各种意境。全诗以月为主体,是其他一切的精、气、神;以江为场景,为所有景物提供了无限的舞台。诗的宗旨是刻画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炉,充满幽美邈远、惝恍迷离、五彩炫目、气通苍穹的夜景。 在诗人的眼里,月是有形的,如“明月”、“孤月”、“斜月”,又是无形的,“卷不去”、“拂还来”;月可近可亲,如“江月”、“乘月”,又难以琢磨,“藏海雾”、“复西斜”;月变幻无常,如“初月”、“落月”、“月徘徊”,又恒古不变,“年年只相似”。正是这样的月亮,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再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江。这是春天的江,江水伴着海潮,随潮来去,波涛闪耀千万里;逝去的江水连着天边,江天一色,一尘不染;江面撒满月光,与江心岛上的白沙几成一色;江岸弯曲,江水环绕岸边的花丛蜿蜒而行;江湾处有江潭,潭中的月影慢慢西去,正如春去落花,无可奈何;江畔有人家,有人楼上愁,只有远处的江边树林能解离情。所有这一切,都铺陈在月色之下,因而产生了朦胧、凄迷、斑斓的景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像呵,活脱脱就是一幅大气恢弘的中国水墨画。 有了精灵古怪的月光,又有了神情万种的江景,似乎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不用担心,诗人不会忘记的,看看诗中的这些描述: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扁舟、青枫浦、碣石、潇湘……我们仿佛看见,江边楼上不眠的思妇与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他们正在遥寄相思,互诉离情。 诗人从赞美自然的景色,到讴歌人间的爱情,再到感叹人生的哲理,让景、情、理水乳交融,把天、地、人合而为一,使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静止与流动、点滴与浩淼、眼前与遥远、浅显与深邃浑然一体,难怪整首诗蕴含了迷人的魅力。 春江花月夜,在创作手法上是用春、江、花、月四个要素构成一幅夜景,再简约一些,就是抓住“月色江景”这一主题。在其他诗人那里,月也好江也好,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只适合吟花弄月,嗟叹情愁。而在这位扬州诗人看来,那一江一月、一花一树、一楼一台,能够上接天宇、广达海洋、远至千古、深通性理,寥寥二百五十二字,足以叫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当年张若虚应该常常踯躅于扬州郊外的长江边,看着由东渐西、由上弦至下弦或由下弦至上弦的月亮,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一千多年过去了,岁月蹉跎,但风物依旧,不妨让我们回到当年张若虚驻足的地方,细细地品味扬州的春江花月夜。 春—— 春天是扬州最美丽的季节。“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绿杨城郭是扬州”,只要读一读这些诗句,我们对扬州的春天就已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了。 扬州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冬天常大雪缟天,冰冻三尺。一旦春天来临,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天到来的信息最明显的莫过于杨柳发芽。这柳树,冬天里是一根根的枯枝,只听得惊蛰后一声春雷,根根枯枝顿时蓄满苞蕾,渐渐长出了新芽。等到清明前后,嫩黄的树叶挂满枝头,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柳树吐叶捎带出一丝丝白絮,落在地上扭成一团,经风一吹犹如彩蝶在空中轻歌曼舞。扬州人又特别喜欢杨柳,不仅湖畔、河边遍插垂柳,连大街小巷、私家庭院都可以见到这种树。每到春天,扬州到处杨柳青青,柳絮纷飞,所以才有李白的“烟花三月”、杜牧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李斗的“城里扬花城外柳”等等描述。扬州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民歌,如“茉莉花”、“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等,其中“杨柳青”就是专门赞美杨柳的。 杨柳的绿仅仅是春日扬州的色调之一,事实上在这个季节里扬州到处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在城里,无论是园林还是街头,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若是走到郊外乡下,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扬州的乡村为苏北平原,多水乡泽国。在那些众横交错、大大小小的河流、水渠、湖泊、草荡、潭塘沿岸,自然是一崭齐的杨柳,与柳树并排或间隔的,是一丛丛的桃花。这就形成了红绿二色。继续往远处看,这桃红柳绿其实只不过是点缀,更广阔的、一望无际的是油菜花。大遍大遍鎏了金似的油菜花,间或有些杨柳、桃花,似网似团,若隐若现,浓妆淡抹,浑然写意。这种由柳桃菜三样植物、高中低三个层次、绿红黄三种色彩搭配组成的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又如何不叫人销魂? 江——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与其他滨江城市不同的是,江是扬州的立市之本。吴王夫差沿江向北开邗沟、筑邗城,奠定了扬州的基础。邗沟后又被称为邗江,今扬州主城就有邗江区。扬州史上曾几次被称作“江都”,今扬州东郊仍有江都市。中国的母亲河之一长江,它的别称“扬子江”,就因为扬州临江古有扬子津渡口。 古时的扬州南距江、东距海都比今天近得多。曾经做过吴王刘濞侍从的枚乘写过一首著名的汉赋《七发》,其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涛而之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勤兵……此天下怪异诡观也!”这段“广陵观潮”的文字,说明距今不到二千二百年的扬州,每当海水涨潮,江水潮涌,其势如破竹,惊天动地。这种景观今天在钱塘江近海还能见到,而在扬州早已不存。唐代诗人李绅在《入扬州郭》序中也曾说到:“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以后潮信不通。李欣诗‘鸬鹚山头宿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可以看出,就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扬州,海潮不仅到达城边的长江,甚至能够进入城区的内河。 古扬州南有长江,东有邗江,北有保障湖,城区内更是河流纵横。难怪人们曾经把过去的扬州比作“东方威尼斯”。河多自然桥就多,古诗文中有“二十四桥”、“入郭登桥出郭船”、“不知今夜秦淮水,流向扬州第几桥”等,描绘了扬州的桥景,足见古扬州堪称桥都。 说到扬州的江,还有两样值得提及。一是江边的瓜洲古渡,它位于古运河的入江口,旧时南来北往、沿江上下的船只和乘摆渡过江的行人必经此地。因此,尽管它是一个渡口小镇,却大名远播。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文学家作笔于瓜洲。白居易的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使瓜洲成为浪漫、情愁之处;王安石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瓜洲成为怀古、游历的胜地;冯梦龙描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使瓜洲家喻户晓。二是江里的特产。扬州一带的长江里有许多独特的水产,如河豚、刀鱼、鲥鱼、江蟹等,这些水产不仅十分珍贵,其它地方绝生不出,原因就在于它们来自东海,溯江而上,只到得扬州这里的江段,任凭江水川流不息,上游或下游偏不去、不留。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曾有一首名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由此可知,河豚成熟于“烟花三月”。说来也奇,这河豚原生长于东海,每年秋冬进入长江,不辞辛苦逆水前行,到扬州一带便繁衍它们的后代,等来年春季儿女们长大,便带着它们返回大海。同样来自东海的江蟹,它们本为海蟹,只因喜欢与河豚交换地场,每年河豚一走,蟹妈妈便沿江来到扬州一带,产下它们的幼子,等秋天子女们膘肥体壮,它们又集体东游入海,把地方让给河豚。如今的人们把海蟹后代圈养于内河湖泊,成为“闸蟹”,其品质已大不相同。 花—— 前面曾说到,春天的扬州百花争妍,那么,它们中有没有扬州独特的花呢?有的,它就是名冠天下的琼花。琼花属忍冬科,为小乔木,据说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气候下变异的一个品种。此花花形较小,常为八朵如茉莉花大小的白色小花朵簇拥着淡黄色的花蕊,花开于四、五月份,有淡淡的清香。就观赏价值而言,此花实属一般,但它却十分名贵,最称奇的是它只适合在扬州生长。据史籍记载,宋代曾几度将琼花移植皇宫,均无花而返。金人攻克扬州后,曾截琼花而去,未能成活,而留下的根却蔓出新芽,长大如初。 史料还记载,扬州的琼花原本只一株,长于后土祠内。北宋扬州太守王禹偁最早作琼花诗,诗的叙文中写到:“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本也,俗谓之琼花。”之后的几位扬州文人太守都对琼花大加赞赏,韩琦称之为:“维扬一珠花,四海无同类。”刘敝的诗云:“东风万物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鲜于侁则叹曰:“百花天下多,琼花天上稀。”被称为“文章太守”的欧阳修知扬州时,更是对琼花推崇倍至,在后土祠修建了“无双亭”,并赋诗:“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这么多的诗句齐颂琼花,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它举世无双,而是因为此花清秀淡雅,朴实无华,此等特性最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除了琼花,芍药也为扬州名花。芍药天下皆有,但扬州曾数度独领风骚,以宋、清为最。宋孔武仲在《芍药谱·序》中写到:“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李时珍《本草纲目》评论芍药:“处处有之,扬州为上,谓之得风土之正,犹牡丹以洛阳为最也。”清《花镜》中亦称:“芍药惟广陵者为天下最。”不难看出,被冠以中国“国花”的牡丹和芍药,一在洛阳,一在扬州,二者平分秋色。 宋代的扬州几乎遍植芍药。每到仲春,芍药盛开,繁荣似锦,为此每年还举行芍药会。此花与琼花截然不同,花硕且艳,极为张扬,可谓雄冠群芳,由此也费了不少文人的墨水。韩琦的芍药诗云:“广陵芍药真奇美,名与洛花相上下。”苏东坡也曾写下:“扬州芍药天下冠”。到了南宋,金人攻掠扬州,这时候的词人姜夔写了一首《扬州慢》,其中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见此时城虽破,但芍药犹在。 月、夜—— 月几乎是文学家为之讴歌的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词赋文吟颂月亮。然而,它们当中顶数赞美扬州月亮的诗文最负盛名。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外,我们还记得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他还有另一首赞叹扬州月亮的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与杜牧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徐凝,更是把扬州月亮推到了极至,他写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此,不仅再没有人的扬州月亮诗超过他,而且因为他的这首诗扬州月亮誉满天下,扬州也成为月亮之城。 扬州月亮或者说月景之所以能盖世,大概和它多水有关。扬州曾被称作东方威尼斯,城内城外江、河、湖交错,人们出城登船、入城登桥。不难想象,每当明月风静,人们漫步扬州街头,或站在居室窗前,仰天皓月当空,低头明月盈盈,人处两重天,享尽天上人间。又因为扬州桥多,在桥上观月自然更加赏心悦目。最典型的要数五亭桥观月了。五亭桥有十五个桥洞,逢月盈之时竟有十五个月亮现身,此乃天下奇观。因此,很多游人看过此景后都发出感叹:扬州归来不看月。 有月自然就有夜,月好当然夜就美。那么,扬州之夜除了月景还有没有其他呢?我们不妨再回到杜牧那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杜牧看来,明月之夜虽美,但最美的还是人。 杜牧笔下的“玉人”并非指那种吹箫弄琴的艺妓。素有“扬州出美女”之说,扬州女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表美貌,而是在于其深刻的内涵。生长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土壤上的扬州女人,一向以才女著称。她们从小习文,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善修琴棋书画,练就一身文采,加之扬州的水土造就了她们体态苗条娟秀,肤色白皙红润,说话呢喃软语,因此,一个个出落成才貌双全的女子。曾经作为汉武帝公主与乌孙和亲的刘细君就出在扬州,她所作的《悲愁歌》体现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后世扬州出现过众多才女人物,如赵飞燕、刘采春、毛惜惜、朱帘秀、田秀英、冯小青、杨小宝、张玉良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也算得上是个才女,她从小生长于扬州的人文环境,冰清玉洁,孤芳自怜,后去那混沌的大观园,自然命运多舛。 品味扬州的女人,就好像读一本难懂的书,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她们就如同这个城市的生态和形态一样,象古运河,庄重而又流畅;象瘦西湖,窈窕而又典雅。 我们领略了扬州的春天,饱览了扬州的江景,欣赏了扬州的名花,又漫步于月色和夜景中,现在该歇息了。息一会儿,后面还有更精彩的,那就是令人深深陶醉的“扬州梦”。自从杜牧写了那句“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梦”便成了无数文学家的命题,更惹得千千万万人心驰神往,唯求此一梦。说来扬州这块土地上生出的梦煞是有名,唐李公佐所作的《南柯太守传》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说的就是吴楚侠士淳于棼在扬州一梦成驸马的故事。明代汤显祖将之编成剧本《南柯梦记》,其中写道:“猛然间泪流,可为甚携手相看,两意悠悠?肠断江南,梦落扬州。”他把本来喜剧的梦变成了悲愁的梦。 喜也罢,愁也罢,反正都是梦。人是该有梦的,缺少了梦的人生一定是单调、乏味、不完美的。 春江花月夜,是当时扬州府诗人,写的现常州市春江镇。春江镇也因此得名。 yes,it is!! 杭州和当时的政权的首都在扬州有关系吧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对此诗的创作地点有三种说法: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全诗(节选)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译文如下: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扩展资料: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请问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