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纪录片《冰上时刻》上映。电影由潘立信导演、刘汉祥执导,冰球、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三个方面都在电影中亮相。
影片围绕北京某冰球俱乐部三位小主人公曲瑞晨、翟子男和于力凡展开。取材、拍摄、制作历时四年,完整记录了三个家庭在“是否送孩子出国读书”“是否要走职业路线”这一十字路口所作出的抉择。
谈及冰球,“高门槛”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训练出职业冰球运动员,需要繁多的装备、开阔的场地、国外更优质的冰球教育等,这些都需要财力支撑。面对一项“烧钱”的小众运动,观众很可能被转移视线,更多关注阶层收入差异,难以产生共情。
《冰上时刻》则避开这一点,选择更为普遍的亲子关系作为主要话题,以此帮助影片化解“共情不足”的挑战。整部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不做作”:没有主人公刻意表演,试图塑造出“和睦”的家庭关系。
片中的家长似乎都是“棍棒教育”的奉行者。例如,主人公之一于力凡爸爸对他十分严格,训斥远多于鼓励。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叛逆”。没有父母在场自己面对镜头时,孩子们也会在背后也会偷偷做父母禁止的事,等父母回来又立刻否认。类似场景折射出的亲子相处状态,能让观众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另一方面,人物的真实,使《冰上时刻》能够通过素材画面将主人公的故事串联起来,不依靠人物的旁白推进。这样的叙事手法增强了整部电影的故事性。刘汉祥也最大程度利用了影像语言。
以曲瑞晨的故事为例。影片开头即表示,曲瑞晨妈妈一直想要上冰。到了影片结尾,曲瑞晨妈妈真的在孩子的“辅导”下走上公园湖面的冰场。冬日夕阳下,妈妈小心而缓慢地在冰上向前直线滑行,儿子像是围绕地球旋转的月球,循着妈妈前行的路径,围着她在冰面上一圈一圈地画圆。
熟悉冰上运动的人可能知道,曲瑞晨的“画圆”其实是在为妈妈“破冰”,起到保护作用。但即使不知道这点,观影时将镜头放在影片逻辑中,也能看出写意内涵。妈妈上冰前,曲瑞晨一家正在为是否送他出国纠结:送他出去就要放弃国内生活,不能照顾自己的父母;不送出国,或许会耽误曲瑞晨的冰球职业生涯。
换言之,上冰前故事中更多是“妈妈围着孩子转”。但在“孩子围着妈妈转”的镜头后,曲瑞晨妈妈决定留在国内,照顾自己的父母。如此,亲子关系产生了互动性,破冰动作也有了“圆心转变”的意涵。
不过,侧重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也为《冰上时刻》带来了遗憾。片中打冰球的镜头虽多,但多为训练镜头,并未拍出冰球运动对抗的激烈感,也没有选择一场比赛作为整部影片的高潮,整部电影略显平淡。这或许会让冲着冰球运动走进影院的观众感到不足。
此外,影片将大多镜头是父辈和子辈两代人互动,但祖辈、父辈和子辈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时,展现了亲子关系中更为复杂的立面,可惜此处只是蜻蜓点水。假设能够将三代人相处的线索继续延伸,有关亲子关系的探讨或许更加深入立体。在此意义上,《冰上时刻》仍然有一定的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