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回的名声是因为那边的水域、那个湿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的那个庆典————线。
那是船上的盛大活动,那是水上狂欢节!
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四乡八镇数百艘船和数万船民云集在会湖。环湖四周,人密集,喊声十足,观众游客超过10万人。水面上旗如大海,霞光如林,泉州竞争,北岳聒噪。船、火线、拐卖布船各有外遇,莫科、历史剧、勇士字等奇葩战斗。
赛船活动更精彩。蚯蚓船像龙一样在激流中穿梭,划桨的船在浪花中飞翔,锣声响起,波涛翻起,万民高兴,热闹!宏伟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争、丰富多彩的演出独步天下,堪称“民俗文化的大观、水乡风情的世博会”。国内外人士盛赞说:“天下线路数在会晤。”
这是小众里河地区清明前后独特的风土习俗。我第一次看到那个盛况是在上个世纪1991年的清明节。那时我刚调到县两极化团主持工作,应会东村的邀请,清明节带着人团去他们村叫乡队。
我听说过清明线路,每个村子都邀请剧团来制作话剧。很热闹,但从没见过。我们在清明节的中午到达了胡同村,远远地看到村子杜江边竖着两个高高的旗杆,两边红旗迎风飘扬。舞台前面的空房里已经摆满了一排木椅。饭后,我们立即安装了灯光音响,并布置了舞台布景道具。晚上开始第一场演出,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根据村里的安排,第二天早上,我们派了一些演员和他们一起乘船参加线路节演出。我出于好奇和他们一起上了船。天刚亮,河面上白雾弥漫。我们坐在一艘供给船上,上面装饰着密密麻麻的鲜花,十几个跳龙舞的人握着龙凤,站在船队上,还有几个敲锣打鼓的人站在一边。供应船后面跟着7-8艘船和3-4艘划船船。
船到野外的一堆地方停下来,立即敲锣打鼓,龙灯一跳,人们纷纷登陆。我举目一看,那八里上面全是一座坟墓,我知道他们祭祖。我看见那条龙在人们跳舞,从船上跳到海岸上,然后在坟墓里打滚游泳。锣鼓声越强烈,滚得越欢。有的人戴着一篮子装有半生不熟的大米,不停地揪到墓地里,有的人把一捆黄色的纸放在坟墓旁边,点燃了火。这样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天已经完全亮了。一群人再次登上船,走向举行线路活动的湖。
当时,线路还没有到达风景区这边广阔的淮湖站,在古镇以西湖北区的北湖也举行了。一路上,我们看到很多补给船、蚯蚓船和划船船聚集在那里。他们拼命地坚持,划船,彼此面对,都要较量。
沟河港都是老影,到处都是笑声。进入北湖后,那一幕更加令人惊叹。万镐都是船,整个眼睛都是人。小湖上,有些船在那里来往,有些船聚集在那里待命,船是人,海岸是人,坐船划船的人,划船的人,打鼓的人,看戏的人,看船的人,大家都很激动。这种徘徊场面我从来没见过。难怪湖边到处飘扬着“天下线路数”的标语。确实场面壮观,气势宏伟。
江安市(元泰县)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线路制。打着“中国江燕回旋节”的旗号,将民间自发的、零碎的民俗活动逐步演变为大众文化体育活动,这是第一次。从此,每年清明节都在江湖上上演这样盛大的活动。然后我和“线路”结了缘。
线路,又称“清明庆典”、“丽高庆典”、“清明秋子会”等,分布在江延里哈哈地区和附近的兴化、东大、江道少数乡镇,约有500多平方公里的数百个自然
每年清明节前夕,十几天前,各村选举了会斗(负责人),并建立了会旗,宣布线路活动开始。过去撑船都是自愿报名的,费用由各家承担,一参加就是三年,中途退出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登记结束后,选定参赛船只,然后组织男女船员上船训练。船分为札幌船、划船船、火线、补给船、龙舟、拐卖船等。
札大船是可以乘船的主干线。每天下午,手们乘船试水,锻炼体力,河台和两队的动作整齐划一,保证船全速前进。站在船头的叫辫子,也叫徐郎,他是全船的组织者,用智子指挥大家的行动,船尾还有一个锣,这叫杨静。他和杜瓦一起用锣声传达命令。
划船的水手大多为女性精心打扮花枝,英姿飒爽。他们拿着木桨,歪着腰,弯着胳膊,小船像海燕贴在湖面上轻轻地飞着。
公选是供奉菩萨
萨和祭祀亡人的船,花船是专门演唱表演的船。供船和花船代表着一个村的经济实力和整体形象,所以花费钱财和时间最多,往往集中全村最好的能工巧匠日夜加班,船上搭建楼台亭阁,张灯结彩,古色古香的船台和现代灯光的巧妙结合将供船和花船打扮得流光溢彩,气宇轩昂。拐妇船是会船中的小品,它由三条小船组成,表演的是老头和老奶奶追赶私奔的女儿,一个官老爷端坐公堂为其调解的故事,在众多气势雄壮的会船里,扮演了一个丑角,颇为滑稽可笑和幽默风趣。在篙手试水和供船搭建的同时,舞龙灯、荡湖船以及各种民间文艺节目也在抓紧排练。临近清明节,会船还要刷洗干净,船舱铺上稻草,搁上跳板,保证水手站立平稳。供船、花船也要装饰、美化完备,迎接比赛。
清明节这天,家家烧钱化纸、供奉先祖,裹粽子、煮米饭,迎接亲友前来看会。第二天凌晨,参加会船的人敬香拜佛后,上船出发,他们首先到河湖港汊边的坟地里举行祭祀活动,祭扫完毕后,赴会参加会船比赛。
2002年以后,会船比赛由北湖移到了溱湖,水面更加开阔,场面更为壮观。
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四乡八镇的会船通过各条河道,就向溱湖汇聚而来。田野河坡上,菜花流金,麦浪涌翠,一片桃红柳绿。云集溱湖的会船,锣声、鼓乐声、撑篙和划船的击水声响成一片。船头上各式旗帜,随风飘扬。千姿百态的会船纷纷亮相,像朵朵荷花飘浮在水面上。
站立整齐的水手像出阵的战士,威武雄壮。供船、花船上播放着音乐,船台上表演文艺节目,演员们一个个浓妆艳抹,载歌载舞。龙船上龙灯飞舞,好似神蛟出水。最振奋人心的是比赛。参赛的是篙子船和划子船,尤以篙子船气势最盛。两船对齐后,只听“堂!堂!”两声锣响,篙手两臂张开,双手挥动竹篙,笔直地齐上齐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似巨蟒入水;船从水面上腾跃而起,犹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去。
划船上的妇女们手起桨落,前伏后仰,如鲤鱼穿浪,似彩虹飞波,锣声越紧,船速越快。谁都不甘落后,谁都想给本村的父老乡亲增光添彩,玩就玩个痛快,争就争个第一,以显示水乡儿女的拼搏精神。十里溱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湖面上,数百艘赛船穿梭游弋,奋力争先,几十条巨龙翻滚腾跃,激荡云水;湖岸上人头攒动,呐喊助威。浩瀚的溱湖,刹那间成了欢乐的海洋。赛船结束后,篙手们各自回到自己的村庄,举行酒会,搭台唱戏,送头篙。整个会船活动至清明后十几日方才结束,前后延续近一个月。这一个月中,因为会船,水乡的每一处村落,都被喜庆的气氛笼罩着。
溱潼地区为什么会有这种风俗呢?1993年出版的《古镇溱潼风情录》一书,收录了胡曦雯、洪惟泰、杨永华、许谷梁四人撰写的《溱潼会船风俗小考》,文中记录了关于会船来历的三种传说:其一,岳飞抗金说。相传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山东义民张荣、贾虎率领一支队伍投奔岳飞,他们“军驻秦潼村”,与进犯溱湖地区的金兵展开决战,金兵大败,而义民也伤亡惨重。溱潼百姓收葬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船前来祭祀,久而久之,形成撑会船习俗。其二,朱元璋寻找祖坟说。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清明节要祭扫祖坟,因为打仗多年,百姓流离失所,父母死于何处,葬在哪里,一时找寻不到。
军师刘基为其想了一个办法:清明这天,大家小户都要给自家祖坟添土化纸,表示祭奠,如过了清明仍未有人添土化纸,那就是无主孤坟。从这些无主孤坟中就不难找到皇帝先人的坟墓了。朱元璋就乔装打扮,乘船在江淮一带寻找祖坟。此举感动水乡百姓,他们就在清明节第二天,撑船祭奠那些无主孤坟,从此便演变成后来撑会船的习俗。其三,侯必大抗倭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入里下河神童关一带骚扰,明朝抗倭将军侯必大驻守神童关,率兵抗击倭寇。水乡民众组织船队前去助战,每条船上数十人,各执一根竹篙,既当行船工具,又做杀敌武器。篙子船会就是当时一种演武练兵形式。倭寇消灭后,船队却保留下来,并逐渐形成会船习俗。
这些传说都各有一定的依据,也许会船真的就是这样形成而流传下来的,也许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任何一种民俗的产生和形成,都有其历史和地域的渊源。溱潼及周边地区地处里下河水乡,自古无船不行。船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工具,家家户户都有船,男男女女都能撑篙划桨。
溱潼地区的民居以河湖港汊划分而成自然村落,村民居住集中,祖坟地也以村落为单位,选择远离村庄的高垛而为墓地。清明添坟祭祖,必靠船只往来。途中两船相遇,甚或数船同行,情绪上来,相互比赛,看谁撑得快,或者互相喊上几句号子,唱上一段小曲,都是很自然的,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演化成清明期间的一种习俗,而代代相传,则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不管是哪种说法,会船是水乡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的一种创造。
除了民间的传说,方志文献中有没有关于清明会船的记载呢?经过反复查找,终于在《海陵竹枝词》中发现两首清代有关会船的词作,其一为清代嘉庆年间泰州诗人朱余庭的《鲍老湖》:“鲍老湖通虾子湾,上溪港口水回环。使船如使马奔放,会看篙工第一班。”这首词写出了篙手撑船如快马飞驰的场景;其二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在广东任过知县的泰州人储树人写的一首《篙子会》:“下河村落自为邻,惯使舟船气力振。团练若成皆劲旅,请看篙子会中人。”从中可以看出160多年前,篙子会的气势。此外,民俗学家胡朴安编著、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对这一风俗也有记载:“泰县(今姜堰)有一种特别风俗,清明日,乡下农人咸备大船几艘,每船约二十余人,立船之两边,咸执撑篙,在空旷河道比赛,称为撑会船。各船争先恐后,拼命前进。”民国泰县诗人、画家陈二指的两首竹枝词:“专练会船架竹篙,一声锣响滚银涛。各争胜负分前后,不亚金焦训水操。”“绿杨堤畔霓裳按,青草湖边画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云仕女看船来。”则不仅写出会船争赛的场景,而且写出看会船的盛况了。
“溱潼会船”从产生至今,传承了多少年?按照产生于岳飞抗金时算起,至今已经有八百八十多年历史,如从见诸文字时算起,则也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可见其渊源的深厚,历史的悠久,确为姜堰地区民俗文化的瑰宝。2003年,江苏省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要求各地申报首批试点项目。
其时我已到市文化局,分管这方面工作。我将“溱潼会船”作为试点项目申报上去,得到了省文化厅批准。2004年,“溱潼会船”作为泰州市唯一项目,被列入全省十三个试点项目,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试点保护。
2005年,我国与世界接轨,启动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开始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又组织人员开展申报工作。为了使得申报资料更翔实、更丰富,传承谱系更确凿,我们到会船分布地区,深入民间采风,录制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遗存,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方志文献。终于在2006年,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扩展项目。2011年,江苏省文化厅又批准设立省级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以“溱潼会船”为代表的姜堰清明习俗文化实施整体性生态保护。
在我对“溱潼会船”这一民俗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船会活动全国很多,但多以划桨为主,而且主要是争赛,如划龙舟等,而以撑篙子船为主要特色的溱潼会船,争赛只是其中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撑会船祭祀招魂,尤其是送头篙习俗,可以说寄寓了“生殖崇拜”的意义,表达了对“新生”的期盼。
祭祀招魂是死,送头篙祝福生子是生,一死一生统一在一根篙子上,这根篙子其实就是人类生命繁衍不息之力量所在。这在全国可以说具有唯一性。
送头篙这一习俗形成于何时?是与会船同时产生,还是后来出现,不得而知。但它却凝结着水乡人的生存智慧。在水乡人的眼里,在篙手心中,头篙可是神圣之物。不仅头篙上面要扎上在庙里挂过红的红布条,而且撑头篙的人也要选了又选。不是那响当当的水乡汉子、弄船好手,怎能握得紧这头篙、站得稳这浪头?送头篙可以预祝人家生儿子,生一个将来也能站浪头的“小头篙”!因此,在会船比赛结束,篙手们聚在一起吃酒的时候,说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年的头篙送给谁?”
其实,那些久婚不孕、或想生男孩的人家,早在会船节前就向篙手们表示过想要头篙的意愿了。一旦真正确定下来,他们立即做好迎接头篙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
送头篙者满口都是“祝福早生贵子”的话,主人一边致谢,一边不断许诺:“到时一定请各位吃喜酒。”要是得头篙的这一家,这一年果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还要置办酒席,宴请全体篙手。可以想见,一条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人的心,给多少家庭带来欢乐和希望啊!
2010年,我曾邀请著名词作家刘鹏春、作曲家吴小平以“送头篙”为素材,创作了一首歌《我是头篙我来了》:
站浪头,闹春潮,
清明会船我领跑。
白小褂,黑背心,
一身豪气一身俏。
都说头篙最威风,
冲天一吼天地摇。
风让路,旗开道,
龙子龙孙我来了。
浪喝彩,人叫好,
我是英雄我来了!
村村喊,庄庄叫,
家家盼我送头篙。
光脊梁,赤脚跑,
一路狂欢一路笑。
从来头篙好兆头,
红绸一扎祥云飘。
阳光暖,喜鹊叫,
好运好梦我来了。
快敲锣,快点炮,
我是福星我来了!
这首歌唱响了溱湖,唱响了姜堰,唱到了省城的大舞台!
“溱潼会船”这一有着“水上清明节”之称的民俗活动,已经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文化节庆之一、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规模最大的船会活动,她已成为5A级景区溱湖的一张名片,成为姜堰的一个品牌。其所体现出的“敬念祖先、恤孤怜贫”的美德良俗和“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价值已经成为姜堰人共同的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曹学林,江苏省泰州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理事、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职称。在全国及地方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逾百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底层味道》,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曾任泰州市姜堰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泰州市姜堰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