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题记
“三”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不说“三山五岳”、“三教九流”、“三姑六婆”、“三跪九叩”这些,单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都有跟“三”有关的情节,比如《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红楼梦》里的三进大观园、《三国演义》里的三气周公瑾。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为什么“三”的地位这么崇高呢?我认为这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远古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陪伴他们的是太阳,晚上陪伴他们的是月亮和星星,就这样,默默陪伴了数千年。人们感谢它们,歌咏它们,亲切的称呼它们为“三光日月星”,还有了太阳神炎帝的传说,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了二十八星宿的故事。
嫦娥奔月
古代的人们生活艰难,战争频发,衣食无着,他们期待着圣明的君主来统领,于是有了“三皇”的构想,他们期望“三皇”仁政爱民,像“三光”一样无私奉献。“三皇”是华夏文明的始祖,是后世统治者理想的参考对象。
如果说 “三皇”的构想是善良的体现,那么“三才”的思维则是勇敢的表达。尽管在“三才天地人”中,人排最后,但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人定胜天的思想一直都在,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传说可见一斑。
女娲补天
渐渐地,我们对“三”顶礼膜拜起来。朝堂之上有三公,庙宇里面有三清,黄金榜上有三甲,规矩里面有三纲。
孔子谦逊,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曹操爱才,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李白豪迈,放言“会须一饮三百杯”;主席自信,大呼“会当水击三千里”。
可见,古人对“三”是多么的喜欢,这种喜欢是顺其自然的,甚至是没有理由的。也许,是因为“三”还隐含着稳定,古人建房,善用三角形,正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也许,是因为“三”还隐含着和谐,一家三口,是亲情的和谐;一日三餐,是生活的和谐;举一反三,是学习的和谐。
古建筑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
“三”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频频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的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让我们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发扬传统文化,继承优良美德,让中国文化更加辉煌灿烂,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