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斤猪肉”的奖励有多重
魏晓敏
“领猪肉‘奖状’了”,71串3斤重的猪肉摆在操场中间……这是1月18日下午,发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秋季学期散学会上的一幕,这些肉用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用猪肉代替文具、奖学金等作为奖品发给学生,乍看有些“匪夷所思”,但了解背景便知,学校所在的知了村是三江县贫困村。对于一些想吃一顿肉都有些奢侈的贫困家庭来说,没有比吃三斤猪肉更实在的了,看了新闻图片中孩子们拿到猪肉后的笑脸,也可以知道这一奖励深得他们的心。
简单来说,可以惠及留守儿童家庭,获得奖励者至少可以改善一下伙食、增加一些营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奖励可以让孩子在与父母分享的过程中带来继续努力的动力,可以想象,孩子把猪肉带回家,家人围坐一起,共享孩子勤奋学习成果的喜悦。
对一些衣食相对富足的孩子来说,相比得到三斤猪肉的奖励,更愿意看到另一只猪——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里的“佩奇”。
这两天,一部名为《啥是佩奇》的电影宣传片火爆刷屏。啥是佩奇?片中的主人公,一位山里的老爷爷并不知道。听说儿子要回家过年,孙子点名要“佩奇”,这位爷爷便动身开启寻找佩奇之旅。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佩奇是只小猪!于是,他按照描述中“佩奇”的样子用灶台用具吹风筒打造了一只粉萌可爱的猪。
这是一个关于隔代人的家庭温情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小猪佩奇在孩子心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自从来自英国的动画片《小猪佩奇》进入国内以来,片中善良、单纯,和伙伴之间没有争吵、没有嫉妒,只有纯真快乐的小猪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孩子群体。
一个是三斤猪肉,一个是影院巨幕里的小猪佩奇,如果把这两种奖励拼接在一起,似乎对应着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的差距。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打量,电影院、“小猪佩奇”是现代化的象征,而操场上的用红绳串起的猪肉就显得有些寒酸。
但透过表象来看,尽管两种奖励“画风”如此不同,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共同的地方:无论是前沿的“佩奇”还是接地气的猪肉,本质上都是学校教育者和家长们对孩子的引导和爱意。
这些年纪相仿的孩子,无论是挽着父母的胳膊走进熙攘热闹的影院,感受着小猪佩奇的成长与善良,还是在掌声中接过校长发的猪肉,自豪地与家人吃上一顿红烧肉,他们脸上的笑容是一样的,他们所获得的期待和鼓励也是等价的,即单纯,质朴,上进的美好品质。
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区分是形式的不同,但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形成不断追寻美好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越来越多的奖励形式出现,从出国游到送iPad等等,一些简单质朴的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正被逐渐消磨。三斤猪肉和“佩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以合适的方式激励孩子,如何在激励孩子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孩子的体验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