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家半夏(首图中)博物学著作《与虫在野》,入选2019年度十大“中国自然好书”
11月2日下午,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评选在湖北武汉揭晓,10部自然生态主题的优秀作品最终入选2019年度十大“中国自然好书”。其中,包括云南作家半夏不久前刚出版的自然观察笔记《与虫在野》,该书被授予唯一的“自然生活奖”,这是云南作家首次摘取这个全国自然生态出版领域最重要的奖项。
《与虫在野》/著者:半夏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半夏,云南日报集团高级编辑,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其写作以长篇小说为主。2017年,她一改常年的写作姿态,推出了一部博物学作品《看花是种世界观》。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她的学科背景正是生物学,而早在5年前,她的《与虫在野》写作历程已然开启。
《与虫在野》插图
那是2014 年夏天,偶然之间,半夏用手机拍下了一只绿头苍蝇。这只“人见人嫌”的小昆虫,在镜头里呈现出来的精致和美丽,让她惊艳,自此,她便开始关注虫虫世界。五年间,总共拍摄好几万张虫图。陆陆续续地,她为这些图片写下了大量充满感性与感悟的文字,于是,便有了5年后出版并被“加冕”为2019年度“中国自然好书”的《与虫在野》。
全书分为三部分。“在野阅微”,是半夏的自然观察笔记;“人虫对眼录”,以图片和图说的形式,以日期为序,展示她所拍到的各种虫生动的姿态,生趣盎然;“念虫恋虫”,则是由观虫觅虫而生发出的一些“散金碎玉”和即时性的感悟,用“微博体”的形式表达其自然观。
“当人类克己复礼地对待自然,并与自然生发了真正的感情时,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更宜居的生态环境。”半夏说,“我的‘与虫书’绝非专业论著,也绝不想给读者正儿八经地讲述知识、搞科普。我用人类的两只单眼与虫虫们的复眼对视,我发现可以沟通。我只是想跟读者说,我们要跟自然界里的这些小东西玩好一点,然后把人类的所谓理智释放一点点。”
在人类生存环境日渐堪忧的当下,半夏强调博物学的理念。“我就是博物生存的一阶践行者!我强调我全都是用手机拍摄的,为什么呢?就是想告诉大家,普通人用一个手机就能发现美丽新世界。而当你有了这样的审美和发现之后,自然会发自内心地更加关注和爱护大自然。”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评选,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林学会指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
评审会成员,包括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长兼总编辑贾峰,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管理委员会委员卢思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著名博物学家刘华杰等,无一不是国内最负盛名的专家、学者。
据介绍,共有约420部自然生态主题图书参加评选,到100部,再到60部的两轮筛选,最终,仅剩10部评为2019年度“中国自然好书”。
上台领奖时,半夏充满感恩。“感谢天,感谢地!我来自云南,云南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方,我用我的单眼与虫虫们的复眼一对视,我对虫虫便有了情感,寄情自然成了我的主要生活方式,嗯,人类和草木虫子是命运共同体!我很珍惜这个奖,谢谢!”
作家半夏在云南野外拍摄昆虫
【推荐语】
著名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华杰:
大尺度上看,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而非超拔、凌驾、征服自然,才有可能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与虫在野》饱含深情,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观察笔记,虫子书。我相信,它的出版会推动、丰富正在复兴的中国博物学文化。我也很喜欢这个书名。与虫子在一起,而且不是在室、在朝,而是在野。非常有趣,有诗意,有画面感。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葛水平:
《与虫在野》是一本知识和感官动人相融的书。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是人类望尘莫及的。从半夏的书写中,我不得不佩服昆虫这一物种的智慧和神奇。半夏放开自己的蹄脚,出走。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心灵履约,是对于昔日芳华的斜阳系揽,更是对于遥远童心的痴情呼唤,在过往岁月的每一个日夜,行诸文字,重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真实,描绘种种生灭流转的人间风景,昂贵的欲望诱使她成为一本书的制造者。
青年批评家、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温星:
两年多前,我留意到半夏在新浪微博上陆续发布关于虫子的图片和文字片段时,便问过她什么时候出书。那时我就想,这将会是半夏的《昆虫记》,甚至“中国的昆虫记”。直到拿到这部令人惊艳的《与虫在野》,我终于发现它与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作家的《昆虫记》的差别:法布尔的写作以科普为主,以人文和情感为辅;半夏则截然相反,以人文的观察角度、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视角及情感的投入为主,而几乎不计科普元素。这也使得《与虫在野》呈现出了与《昆虫记》大异其趣的面目,我认为,这是一部罕见的“生态文学”范本。
【活动预告】
《与虫在野》新书分享会
11月3日14:30,武汉卓尔书店·三楼小剧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卓尔书店联合主办
嘉宾:半夏、刘醒龙、车延高
《与虫在野》新书分享会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