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午,在柳园南路一家属院内,83岁的陈明远把一本本影集摊在桌子上。
陈明远介绍拍摄经过。记者 赵宗锋 摄
作为一名老摄影家,那是他多年的部分心血。
其中一张照片,他这几天一直在看。那是1994年中秋节前,孔繁森抽空回老家时,给母亲梳头的情景。
在很多媒体的介绍中,这张照片被称为孔繁森和母亲的最后一张合影。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孔繁森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事业,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
当电视中,孔繁森的名字响起时,陈明远热泪盈眶。
陈明远说,直到今天,关于孔繁森的很多瞬间还在他的脑海不时涌现。
一个至今遗憾的瞬间之后
是一张匆忙拍摄的经典照片
作为多年好友,也因工作的关系,陈明远给孔繁森拍了不少照片。目前我们看到的孔繁森同志的标准照,就是陈明远拍摄的。
用同为孔繁森好友、中共聊城原地委老干部局局长陈孝忠的话说,正是因为有这些照片,才为后来的孔繁森同志事迹整理提供了很多便利,孔繁森爱岗敬业、勤政为民的形象才会如此鲜活、生动。
孔繁森给母亲梳头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9月16日。
陈明远匆忙中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
当年9月,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到北京开会。因为马上就到中秋节,会议结束后,孔繁森决定先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然后再返回西藏。
9月16日上午,收到消息的陈明远陪同孔繁森来到了他的老家——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五里墩村。
当时,孔繁森的哥哥、姐姐以及外甥女都在,老母亲正在里屋睡觉。等母亲醒后,孔繁森把老人抱到了轮椅上。
陈明远说,因为太长时间没见到母亲,当时孔繁森满怀愧疚地跪在母亲面前,双手扶在母亲的膝盖上。而一直以来,他最遗憾的事情也在这个瞬间:那就是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他没能把那感人一幕记录下来。
“后来,看到姐姐要给母亲梳头,孔繁森拿过梳子说‘还是我来吧’。”陈明远说,当时看到这一瞬间,他就在想,从来都是女儿为母亲梳头,哪有儿子为母亲梳头的?
一念及此,他迅速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相机,来不及调整光圈等参数,就记录下了这一幕。此后,这张经典照片传遍全国。
陈明远说,当时,感动于孔繁森难以割舍的母子情怀,拍完这张照片,他就悄悄地走到屋外哭了。
火车上的临时展览
让餐车内“人满为患”
尽管多年过去,向记者再谈起孔繁森,陈明远仍多次红了眼眶。
“那真是一个好人。”陈明远说,他和孔繁森一块出门时,路上的人见了孔繁森都打招呼。
“光我知道的,他教育好的小偷就有好几个。”陈明远说,有一次,他看到孔繁森在路上见到一个年轻人,很自然地过去搂住对方的肩膀问,现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回答,现在做点小生意,正准备去什么地方进货什么的。”陈明远说,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年轻人之前有过盗窃经历,正是孔繁森多次教育他,让他走上了正路。
陈明远说,与孔繁森相识几十年,孔繁森的为人之道、做官之道、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大爱无疆的思想境界,至今依然激励着他。
陈明远说,孔繁森以身殉职后,全国掀起了学习孔繁森的热潮。1995年,他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去全国各地宣讲孔繁森的事迹,路上同样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在青岛,当听说他是宣讲团成员,出租车司机坚决不收车费,最后是他执意把钱扔给了司机。而在开往兰州的一列火车上发生的动人一幕,至今想来都让他感慨万千。
当时,根据组织要求,他和几位同事去兰州进行宣讲。半途中,陈明远看着车厢里来来往往的乘客,忽然想到,自己的提包里就有一些照片资料,为什么不能在火车上来一次展览呢?
他迅速找到列车上的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想法。列车长一听,非常赞同。很快,工作人员在餐车内拉起几根绳子,陈明远把近20张大照片用夹子夹在绳子上,布置好了临时展览室。
“一听到列车上的广播,当时很多人就坐不住了。”陈明远说,很快,乘客们涌进了餐车,餐车车门那一片,也都堵满了人。看着展览,听着简单解说,很多人流下了热泪。
留下模范人物精彩瞬间
他觉得这辈子太值了
多年间,因为在原聊城地区文化局艺术馆工作,陈明远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聊城这片热土上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
1982年冬天,因为工作关系,他去莘县,了解到张海迪的事迹后,第二天专门带了一盒胶卷赶到张海迪家里,拍下了诸多张海迪自强不息的瞬间。此后,张海迪的事迹传遍全国。
而在之前和之后,他同样为全国劳模曾广福和张国忠拍下了很多照片,留下了很多精彩瞬间。“这么多年,走近模范、宣传模范,并受到他们事迹的鼓舞,我觉得这辈子真是太值了。”陈明远说。
事实上,这个敦厚、坦率、热情、直言快语的山东人,本身也有着自己的不凡经历。1959年,他响应党的号召,第一个报名支援内地建设,从青岛来到聊城,此后一直在聊城工作。在他看来,鲁西人淳朴、厚道的情怀,不断涌现的模范人物,既拓宽了他的摄影路子,也给了他太多的人生启迪。
记者 赵宗锋 通讯员 郑长岭